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5喜欢:1
一个内需不足的经济,应该回到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当政府出钱雇人在地上挖坑填坑的时候,它可以让那些失业的人重新有了工作和收入。这些人再将其收入花出去,可以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获得收入。这样,政府虽然在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花了钱,却可以带动数倍于政府支出的民间支出,从而将经济从需求不足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非但不会带来债务危机,反倒还能让经济变得更好。这便是宏观经济学所说的“乘数效应”的产生机理。
当然,“挖坑理论”需要在特定宏观背景中才能成立。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只有经济中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的时候,财政支出才具有“乘数效应”。而有大量非自愿失业人口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经济中供给过剩(劳动力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时候。而如果经济中不是供给过剩,而是需求过剩,也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时候,财政开支会挤出民间需求,而不会起到刺激总需求的效果。这是因为当资源有限、供给紧张的时候,政府如果还雇人去挖坑,就必须得让人先放下他们手里自己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对应的需求就无法被满足。于是,挖坑带来的政府需求的扩张,会被民间需求的下降所抵消,因而无法增加经济的总需求。
从对“挖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宏观经济需要的宏观思维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将宏观经济中的反馈效应纳入考虑(如支出和收入之间的联系);
第二、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必须要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中来进行——就算是同一件事情比如政府借债来扩张开支,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不看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只是单就债务谈论债务,没法真正弄懂债务的前因后果。$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创业板指(SZ399006)$
——转自徐高头条号《需要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2023.6.28

全部讨论

你觉得没有吗 一条路反复修就那几米几年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