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预测,也要应对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原创 慢牛部落 慢牛部落 2022-08-27 20:10 发表于河南

收录于合集#投资逻辑69个

“不预测,只应对”,是投资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投资理念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始点和终点都是投资者这个活生生的个体,脱离个体谈对错,都是空谈。

我以前从事过广告策划类的工作,这个行业的人可以粗略划分成两种,一种言必称可口可乐麦肯锡,一说都是成功企业的成功案例,谈起来企业应该怎么怎么搞,滔滔不绝。另外一种,弄不清楚甲方的历史、现状、发展阶段、核心矛盾等,绝不轻易说话,因为后者明白,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情很多,但在某一个阶段,能做的核心策略并不多。

一个人也一样,应该做的很多,能够做的很少。

投资其实和实业本质相同,脱离开投资者个人的能力、特点、性格、本金来源、现金流情况等原点,来讨论投资理念,都是无源之水。

当然,并不是说理论务虚不重要,而是说,理论必须被具体的个体消化吸收,转变成个体的知行合一,才会有实效。


       从我个人的学习实践来看,我的每一笔投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预测基础上的,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我的预测连扔硬币的准确率都没有,这个不是谦虚,而是残酷的事实,因为扔硬币的概率是50%,而普通人的判断,难免掺杂个人偏见和情绪波动,再迭加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普通人的判断准确率只在30%左右,甚至更低。

我自己曾经把我的交易初衷记录过,后来统计逻辑兑现的准确率和期望股价的准确率,都不到20%。

直面残酷的事实,要想继续在投资世界生存,只能在两条路之间选择:

1、大象之道:寻找确定性,提高正确率。

2、蚂蚁之道:承认低概率,在不确定中寻求生存之道。

第一条路曾经努力过,深度研究后发现正确率反而更低了,(因为深研,所以偏见更深),最后放弃了,从此不提巴菲特,知道那就是蚂蚁学习大象之道,没什么用处。

蚂蚁之道,在于分散,在于试错,在于发现目标后适当集中,但永远不孤注一掷。

大概的回路是:预测——试错——应对——再预测。

比如今年的大盘预测模式是:股市是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的晴雨表,大盘好比一辆车,正负两个驾驶位都有一套刹车和油门,正驾驶位是宏观经济,你可以用GDP来定性,副驾驶位是流动性,你可以用余额宝的收益率来定性,越低流动性越泛滥,越高流动性越稀缺。

2800多点的时候,宏观经济在下滑,相当于踩刹车,但是流动性猛踩油门,所以预测大盘下跌有限,加了一成杠杆,后来一路涨到3400点,感觉宏观经济还在踩刹车,但是流动性已经不再踩油门了,继续宽松的幅度有限,判断大盘会在3250点上下200点晃悠一段时间,所以先减了杠杆,后减仓了3成,准备做震荡波段。

这些判断都是一种先行假设,但是自己知道这都是瞎蒙,并不比扔硬币准确多少,所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都是一种试错的态度,并不会下重注,边走边看,如果发现市场走势和预测判断是背离的,就要调整判断和仓位。

上面说的是对大盘的预测——试错——应对,对主涨板块的预测——试错——应对也是一样的原理,今年的小市值可转债、新能源车、光伏、煤炭、养殖等上涨板块,都积极参与并小有斩获。当然也有像基建和医药板块,埋伏好久都只赚个波动的。

举例并不是来显摆自己预测有多准,而是想说,预测准不准都关系不大,因为整个投资体系都是建立在每个预测都可能是错的基础上,选择的是有底的可转债或者指数基金,仓位是分散的,调整是逐步的,模模糊糊的大方向差不多就行。

写到这里,感觉有点游击战的意思,化整为零,分散出击,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总之要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不亏本,慢慢耗,保持仓位,等待大反攻的到来。

唉,谁不想打正规战,还不是没有正规战的实力和能力,只好靠游击战活下去了。

整体策略:防守型,10%打新股票

                             20%指数基金(主要是沪深300

                            30%可转债。

                            50%大额存单              

主账户重仓:沪深300、可转债

         轻仓:蓝思科技立讯精密信维通信等    

2个打新账户:平安海螺等打新底仓

主要操作:

盲猜下一步会以上证3250为中线震荡,而震荡是可转债的好时候。

可转债等权指数回调,减仓20%可转债,半仓耐心等待调整结束信号再买进。

声明:原创文章,仅忠实记录自己在投资路上的所思所行,以便回顾反思,盲人摸象,坐井观天,切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