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股票,现价20,我认为值50,你认为只值10块。
如何知道谁才是对的?
我们当然可以各自买卖,一段时间之后,看价格往上还是往下,以此来定个输赢。
问题是,价格并不能等同于价值(起码所有价投都这么说),就算是将来跌到了10块,就一定是我错吗?为什么就不能是被低估了呢?
内在价值毕竟不是一个实在的物理量,没办法通过望远镜去观察,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意见,大家各执一词,乱得很。(和经济学里的“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没有什么绝对中立,不受市场情绪影响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一支股票到底值不值某个价钱?
倒也不是没有,譬如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这支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不断增长,未来某一天,其净资产的折现值超过了50块,我当然可以说,你看,时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当然,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以及代理人成本问题,最好是每股净现金,甚至是累计分红的折现值,这些比每股净资产更有说服力。
总之就是:你不信我值50,那你丫等着,我赚给你看!
股价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能够修正股价的,说到底也还是真金白银:分红/股息、回购、被并购/清算,都包含在内。市场给的交易价是5块,我每股分红6块,那么股价就不可能再低于6块,这是强制性的改写,不需要care市场上任何人的看法。
所以,这样的衡量标准没问题,硬得很。唯一的缺陷就是,想知道确切答案,就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譬如几十年。考虑到现在的股票动辄几十倍的PE,这个问题还是挺让人烦恼的。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逻辑都是基于最近的业绩去推演长期表现,打个比方说,我家小孩上初一,每次都能考全班前三,以此推演,中考的时候应该能考上重点高中,高考的时候大概能过本科线……
当然,这并不是无根据的臆测,不过正确率肯定是随着时间线的延长而降低的,譬如说中间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什么的,即使学霸也有翻车的可能。
你当然可以从阿里过去5年的财报来推测其未来5年不会大把亏钱,以及未来20年这家公司不会倒闭,这是极有把握的预测,但仍然是预测而非事实。腾讯明天一早倒闭的概率可能只有十亿分之一,而一百年之后倒闭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但无论明天还是百年之后,我们所做的都只是预测,既然是预测,就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如果我们同意,基于历史和当下短期的业绩表现,去预测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本身并不是一件特别靠谱的事情的话,我们就应当心平气和的承认,今天股市上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交易,其实是预期和预期之间的彼此交易,而非预期和事实之间的相互验证。
或者按照一位朋友帮我做的总结:偏见交易偏见。
一方面,所有的预期最终都需要通过业绩作为唯一的验证手段来鉴别真伪;另一方面,考虑到这种验证的周期过于漫长,动辄以十年为单位,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其真正的投资逻辑,并不是“事情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而是“这事儿别人究竟会怎么想?”
我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不单指散户,也包括9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
基于以上的认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究竟应不应该设置止损/止盈?
对于PE比较高的股票,我倾向于认为,设置止损是对的,逻辑是说,在这支股票上,基于事实验证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可能过于昂贵,而我们无法预测市场的偏见何时会发生反转,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弃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因为看对方底牌的时间代价实在是太高了),相反,如果PE也就是几倍的水平,那大不了我一直拿着,等到业绩来修正股价,这时候不设止损似乎也无所谓。
概括一点说:如果你并不打算一直守着这支股票很多很多年,让它自我证明其估值的话,那么万一股价走势和你最初的设想有出入,最好能及时抽身。
2、错误的共识是否可以成为投资理由?
譬如说“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特斯拉会踏平所有的传统车厂”,这些命题其实都存在巨大的争议,未来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像其所描述的那样实现(仅仅是举个例子,不讨论话题本身),但只要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之内,共识破裂的概率比较小,那么其实这些就可以作为投资的依据来对待。
就如同索罗斯所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这里的难度不在于判断某件事是不是真的,而是你如何识别正在自我强化的假象,以及如何察觉其他投资者的看法的转变。
再极端一点说:“重要的不是你看对了还是看错了,而是对的时候你赚了多少,错的时候又赔了多少。”
举个例子:数字货币。我到现在仍然不认为比特币会代替黄金和美元,成为未来的硬通货。但这个判断的对与错,和是否应该投资数字货币,其实是两回事。
3、创造投资收益的究竟是基本面还是认知差?
和一般的直觉(以及所有价投的信仰)相反,我认为真正创造投资收益的并不是基本面,而是以基本面为原材料,不同投资者在脑中形成的对企业的认知的分歧,即认知差。
一家上市公司,无论基本面多么健康和优秀,只要没有出现可辨识的高估/低估,那么其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投资价值。
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无论多么出色的业绩,如果市场能够给予充分、准确的定价,则持有这个标的的收益率会无限趋向于无风险利率。在投资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个类似于万有引力那样的基础性原理。
以此类推,成长股的超额收益,不是来自于业绩本身的成长,而是来自于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对成长性的低估。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拿腾讯控股说事儿,但其实在过去的17年里(腾讯上市于2004年),腾讯的业务韧性和营收潜力在多数时间是处于相对低估的状态,因此不要拿这一两年的表现去衡量整个17年的走势。
4、对于股票来说,“走势”这东西真的存在吗?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技术分析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所谓“股价的走势”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不过现在我倾向于认为,某些特定时间段里,自我强化的所谓“趋势”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从背景噪音中将其分辨出来罢了。
简单点儿理解,某种想法的传播扩散,到形成主流共识,这不是个瞬间完成的过程,一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某种所谓的趋势性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别误会,我不是让你去追涨杀跌,那种事儿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只是认为,通过某种监测手段(如雪球、微博这些可能都算),观察、识别特定的共识的形成,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这个事儿有可能是靠谱的(记得之前有人做过基于社交网络关键词来做量化投资的模型),但这个事情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难度还是大了一点儿。
5、“真正的价值投资”真的适合你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 真有所谓的价值投资吗?当时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如果以“买入之后不再卖出,单纯靠公司的分红/回购作为唯一回报来源”作为真正的价值投资的定义的话(潜台词是完全不考虑市场交易价格),这样的投资逻辑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是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投资方法,存在一定的疑问,起码就我自己的看法来说,这样的投资逻辑可能并不适合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
核心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人买入股票的时候,并不打算通过长期持有,让公司基本面去验证自己持仓的对错,这不是单纯的耐心问题,而是我们所使用的资金所能够容忍的回报周期,可能就是没有那么长。
直白一点说,当这支股票的PE有30倍,而我们甚至无法持仓10年以上的时候(先不考虑业绩增速等变量),就应当诚实的承认,我们所寻找的,无非是“通过下注于市场主流看法的转变所形成的套利机会”来赚钱罢了,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实际上这正是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哪怕当事人并不自觉。至于最后有没有赚到钱,另当别论。
当然,赚到钱之后,我们大可以将其描述成为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尽管在持股期间,通过业务经营所产生的价值,只占彼时股价构成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不重要,价值投资天生自带政治正确性的光环,不是么?
PS:以上内容,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感悟,既不保证正确,也不保证将来不会修改或删除。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如果觉得纯属胡说八道,直接取关即可,不用特意跑来通知我,谢谢!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