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渗透率见顶,焦虑才刚刚开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2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热干面

目前的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的浪潮之中。据专业机构预测,到了明年,全球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7万亿美元

而对于智能汽车而言,智能驾驶无疑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细分领域。但是近两年,另外一个新星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智能座舱。去年,我国智能座舱领域的投融资金额接近30亿元,甚至高于智能驾驶。

其实,智能座舱能够火出圈,也是像汽车芯片、人机交互、汽车系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的结果。像其中的一些上市玩家,比如$华阳集团(SZ002906)$ 就乘上了行业的东风,股价也一路飙升,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5%以上,也是获得了不少投资者的“点赞”。

华阳集团股价

华阳集团自己披露,公司目前已形成丰富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产品矩阵,座舱域控、HUD、车载无线充电、数字声学等智能化产品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未来这一块对于整体业绩的提升还是有期待的。

而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里,整车厂也不甘落后。比如最近吉利就发布了新智能座舱系统,而且吉利还自研和量产了国内首颗7nm车规级座舱芯片“龍鷹一号”,未来准备在这个赛道继续发力。

那么,智能座舱是一条美好的赛道吗?玩家们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笔者今天带来你来一探究竟。

一、押注背后的勇气

简单来说,智能座舱涵盖了内饰和电子领域的创新联动,为汽车和车主构建了人机交互体系。如果把它的产业链打开,你可以发现它的上游主要是软硬件,中游可以拆分成车载显示屏、域控制器等非常多的细分赛道,下游则是拥抱此技术的整车厂们。

智能座舱产业链情况

目前,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论调下,车载OS是实现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升级的关键一步,所以纵观市场上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座舱系统,基本都是自建技术团队解决车主的各种需求,最终形成了独有的车载系统,可以说是把最核心的东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有很多业内的专家将2018年称作智能座舱的元年,自此以后其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据专业机构预测,其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100亿美元能增长到2030年的接近2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让很多产业玩家都为之心动。

所以,有一些玩家都在押注智能座舱这条赛道,比如$德赛西威(SZ002920)$ 就开始押注智能座舱,2019年的时候就发布了第三代智能座舱,后来竟然成为了理想ONE的营销点之一。公司的转型也让其业绩有了显著增长。目前,其智能座舱域控产品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领先,构建了“护城河”。

德赛西威营业收入变化

二、大模型也来助力?

这两年,要说AI圈什么最火,大模型肯定是其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国产大模型数量目前已超过200个

而汽车行业也正在积极布局和拥抱大模型,尤其是智能座舱这个赛道。比如大模型技术赋予座舱更准确和流畅的语音识别功能,这样让人机交互的效果继续提升。

同时智能座舱通过大模型,能够为车主提供千人千面的语音识别、娱乐信息等更加个性化定制服务。

大模型在汽车上的应用

所以,也有越来越多的车企们为吸引用户的目光,推动大模型上车。举个例子,智界S7的车载助手小艺,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就能够主动感知座舱环境、场景并做出改善的功能。

此外,商汤绝影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座舱产品,从算力储备上来看,其拥有12000P算力储备,预计到2024年末将达18000P

所以目前看来,这是一条比较有吸引力的赛道。但是,大模型对训练算力和云端算力的要求更高,未来算力要求和算法研发也是摆在玩家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得算力者得天下,这句话说的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对智能座舱来说更是如此。

三、卷出高水平?

虽然说智能座舱未来有着不错的增长潜力。但近期,据笔者和业内人士沟通后,了解到其实到了目前,智能座舱的技术门槛也并不是那么高了,而且随着玩家们内卷的深入,软硬件迭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即便是迭代速度变快,但是座舱的功能也开始大同小异了,有同质化的现象,不少车主体验了不同的智能座舱后觉得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

而且,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大打价格战,智能座舱虽然仍作为核心卖点,但基本上不作为支撑起溢价的中心了。

智能座舱玩家的焦虑,或许才刚刚开始。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当虹科技(SH688039)$

#智能座舱# #智能汽车行业投资机会# #算力概念集体拉涨,人工智能拒绝退潮?#

全部讨论

06-07 01:04

看来华阳可买进了,参照小便5.30唱空$中际旭创(SZ300308)$ 网页链接

张嘴就来 垃圾小编

06-06 18:29

说瞎话都不带拍脑袋的,华阳啥时候股价一路飙升了,都快膝盖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