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3
之前一直是二级市场的行研,误打误撞进入新三板。原来的调研,现在的尽调,有相似也有差别。研究员思维根深蒂固,调研、尽调都是本着更准确的完成盈利预测或者说估值去的,而程度差异很大,按时间顺序来说:
1、在初步获取企业信息后(未必是企业提供),我倾向短时间尽可能多的学习相关行业、可比公司的信息,然后与企业进行第一次的接触(我在团队内的职责非承揽)。哈哈,起码给人留个“这人很专业”的好印象,后续沟通可能也会顺畅一些。
2、除了一些在手的初步资料,我会根据每家公司业务的情况,设计一张表格供企业填写。设计表格的基础是前期对于相关领域的学习,对业务的理解和消化,拆分出一些细节。       
       当然表格里相关的项目是随着尽调的深入会有增加和删减的(比如:有一些问题是我之前初步学习中没有意识到,但后来发现很重要的)。
       也有认为这些情况其实可以通过财务尽调了解到,但我还是倾向先让企业填一个版本,有时候一些企业填写很费解(甚至出现过手把手教的情况),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公司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另外可以和财务尽调的数做比对,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
3、由于单位机制,投的项目不太小的都会有第三方的法律和财务尽调,本人几乎不太懂法律,财务也只过了CPA的会计没看过审计,只能说是具有理解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所以专业的事儿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我也偏好边尽调,边进行第二轮相对细致的访谈(之前初步接触过一轮比较宏观的了),不过访谈技巧有待提高(哈哈,可能是年轻,还不到火候)。
       零散的说了一些,希望回头空下来也能写一篇~~
引用:
2015-09-29 08:13
上一节我们谈到,要做好尽职调查,一定要根据自己尽调的最终目的,先搭起自己的尽调框架,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切进去。这一章,我们要做的,是讨论业务尽调的方法论。
老拙刚开始做尽调时,上来就给企业发几十上百个问题的尽调清单,基本是《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指引》的微缩版。说实话,如果真有...

全部讨论

2015-09-29 16:08

初步的表格包含哪些内容呢?我每次给三板企业给出的表格都填的不好,都要亲自沟通帮企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