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一些念头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周没看什么书,对有些事情涌现了一点碎片化念头,权作记录。

一、$宁德时代(SZ300750)$ 的大笔分红可能是个标志性事件,会带来一系列效应。

1、在政策的引导下,龙头公司(官方表述是产业链链主)带头示范,加大分红回馈,好处应该是多方面的:(1)投资者得到更多回报,A股的投融资更加平衡,有助于吸引增量资金,股市上涨的财富效应还会刺激消费、促进内循环;(2)抑制成熟产业过度投资倾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体现方式;(3)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2、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分红,把股息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因子,可能会推动“分红牛”的长期趋势。那些上市了十几二十年、既没成长又没分红的“次级股”会逐渐边缘化。

3、这一两年的股市融资会适度抑制,之前股价高位时再融资的企业可能会较同行获得更有利的资金、财务优势。

二、投资的本义是以当下的现金流出,换取未来长期的现金流入(分红或回购)。过去的分红记录,是未来是否有持续分红能力和意愿的重要证据。所以格雷厄姆投资策略会把分红作为买入的刚性条件,巴菲特的主要投资基本上都是在确定分红后买入(比如近年第一股票仓位$苹果(AAPL)$ 的买入时机)。“无分红,不买入”适合多数情况。

三、在大多数人成为社交软件重度用户,抖音/微信/微博/META/X等社交软件普遍使用适应/学习算法的情况下,这些社交平台或者互联网是否会成为一种“超有机体”的存在?

1、以人类大脑作比喻的话,大脑是由近1000亿神经元组成的,意识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之分,单个神经元是无法“理解”意识的。在互联网这个层级,互联网就是“大脑”,某个社交平台(比如$微博(WB)$ 、抖音)就是“功能区”,而每个用户的人脑则是“神经元”。

2、像淄博烧烤、“尔滨”、“科目三”这种全网热搜/头条的现象级兴起和消退,像不像大脑中一个念头的产生和消退的过程?每个时刻,无数事件处于“潜意识”状态,然后因为某个原因形成众多神经元广泛感知的“显意识”事件。

3、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强大算力,科技公司/政府是不是可以“理解”每个社群甚至国家的集体意识,甚至通过神经元的交互机制,用一个“意识”来影响/控制整个社会/超有机体的行为?就好比说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一个“农夫山泉不好”的念头之后,接下来整个大脑的注意力、资源都在这个念头支配之下。这方面往下想的话真是细思恐极。这可能是TikTok事件背后权力较量的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