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财富的关系决定了人生的下限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作者:程梦楠

“理财成功与否和你的智商关系不大,但和你的行为习惯紧密相关。”

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摩根·豪泽尔在其所著的年度畅销书籍《金钱心理学》中提到的观点。

作为一门风靡已久的理财圣经,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投资不只是一门硬科学,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人们的理财行为不仅仅是由一些冰冷的财务公式决定的,很多时候受到自己的喜好、情绪、立场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影响。

所以,获取和守护财富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更多的是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对投资新手来说,接受这样的观念有助于塑造健康的金钱观;而作为投资老手,可能更要放下对投资市场的执念,在心态上返璞归真。

想赚更多的钱,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但是赚多少,才是够呢?

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问答,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赚多少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有人通过对当时房价、物价、教育、医疗等一切生活水平的测算,得出的答案是1.4亿。

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遥不可及。

然而当我们把这个叙事环境平移到二线、三线甚至十八线县城呢,真的需要1.4亿吗?

而对于已经拥有足够“小目标”的人来说,1.4亿就真的够了吗?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我们对财富的认知都是越多越好,无非就是追求在财富带来的资源下获取尽可能大的自由。而首先需要想清楚的一点就是,财富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

对有的人来说,获取更多的财富是为了家人健康、家庭幸福,给予子女最好的教育;

对有的人来说,财富是通往理想之路的底气,为了实现不被社会价值观框定的梦想;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实现财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感的体现,获取财富不是其目的,而是实现人生意义过程中的产出。

狭义来讲,财富就是金钱;广义来讲,财富可以包含物质、精神、自然等一切能够让自己获取好处的方方面面。

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财富也有着不同的面貌。对于学生来说,财富便是学富五车;对于医院的病人来讲,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对于战乱国家的孩子,财富就是生来和平的环境,能吃饱饭好好长大。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如何处理与财富的关系,更像是我们如何上好人生这堂课。

当我们沉迷于在投资理财中获取更多的成功,在与市场交手的每一天被其主导情绪乃至价值观,多少有点忘了初心,投资的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变形。

贪婪是人性,喜盈厌亏也是常态。

然而获取财富可能不是本质目标,只是为了实现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手段。

因此过程中的得失也是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服务所必经的有增有减的数字游戏。

以长期结果为导向,如果我们对自己所需要的财富设置合理的预期,对欲望做好管理,而去做出在一定容错范围内的投资决策,从可持续性的累积收益上来讲,人生的下限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