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个人好像只羊啊!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3

作者:孤独的养牛人

1971年,牛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发表著作《自私群体的几何学》,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自私牧群原理”假说,假设在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面临危险时会选择迅速向群体中心移动,通过牺牲其他个体的利益,以此最大程度地降低自身风险。

汉密尔顿利用动物实验阐述这一假说,他在一个原型的水塘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水蛇与青蛙,看到水蛇后,青蛙分散开来,各自躲在池塘的边缘,以至于离水蛇最近的那些青蛙都受到了袭击。汉密尔顿以此提出假设,在该环境下,如果青蛙不是各自分散,而是每只青蛙都位于其他青蛙之间,靠近水蛇的青蛙数就会减少,则水蛇可以袭击的目标数就会下降。

汉密尔顿建立了一个二维捕食模型进一步说明这一假设,以老虎补羊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来解释动物群居在进化上的优势。该模型显示,捕猎者通常会选择最接近的猎物,它们通常处于集体的外部。在这一处境下,群体选择是完全不被需要的。因为同伴的身体就是自身最好的防御,只要靠的足够近,钻的足够里,就能有效减少自己被捕杀的机会。汉密尔顿据此提出,面对危险,个体应向聚集的中心快速移动,相比较分散的青蛙,单独个体的被捕食率降低,个体生存率也就自然升高。

40年后,为了证实“自私牧群原理”假说的成立,来自伦敦皇家兽医学院的安德鲁·金教授开展了一场大型的实地生物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GPS定位系统安装在一只澳大利亚卡尔比牧羊犬和46只母美莉诺羊的身上,然后利用GPS装置反馈回收的数据建立牧羊犬移动和羊的反应模式的计算机模型。在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牧羊犬距离羊群大约70米的时候每只羊都会尽力向羊群中心聚拢,直到这些羊都紧挨在一起为止。

安德鲁·金表示,羊群遇到危险时,不是分散逃跑,而是拼命挤向群中央,为了尽快处于个体在群体中心,每只羊甚至会评估一下自身在羊群中的现有位置。“尽管不可能进行准确定位,但它们会大约估测一下羊群的哪一个位置最有可能成为受到攻击的目标。”避免处于边缘,让挤不进中间的外围羊去面对被猎杀的风险。

所以并不能将所谓的“羊群效应”视为简单的从众行为,看似无脑的“一哄而上”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渴求生存的个体自私。自私作为动物性中无法消除的心理秉性,是一种“以牺牲他者利益为代价来获利的心理动机”,同时是基于主体利益需求而做出的客观选择。同为群居动物,羊群内部没有狼群内部一样的领导结构,因此羊在面对危机时,既不会领导别的羊,更不会关心别的羊,才会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乱成一团的情况。

人类和羊群极度相似。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市场上,人类并不温顺,投资者也可能并不愚蠢,“韭菜”也不是一味的盲目服从;与之相反,人类极其自私且精明,和上述的羊群有着一样的行为禀赋。尤其是处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危机四伏,人们有着极强的“他者意识”,但从来没有“他者义务”。

自私的产生即是人性或动物性本能的冲动,又源于社会或自然资源的稀缺。前者产生了欲望与需求,后者的不平衡性则为自私行为提供了动因。羊对于同类的行为和情绪反馈是极为敏感的。如果一只羊发现了更为优质的食物,其他同类会立马进行感知、发生共情、产生嫉妒,随后出现一致性的行动。遇到危险时,亦是如此,就算只有一只羊因看到捕食者而受到惊吓,其他同类也会立马进行感知、发生共情、产生恐惧,一窝蜂自私地向中央靠拢。“他者意识”会将自身与身边同类的情绪反应紧紧的绑在一起。

人类也和羊一样,对“同类行为”越来越敏感、看似自我意识占据主导其实越来越身不由己,仅仅在这两三年,在日益频密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阔日持久的全球经济衰退的不断冲击下,“集体”往往会呈现出比“个体”更加明显的自私化倾向。

常识还有意义么?逻辑还重要么?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么?需要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行动么?好像在当今的市场上,真不太需要。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述行为之上,人们似乎更容易被其他“羊”怎么想所吸引,且跟随。大多数投资者都缺少基于自身出发,系统的投资理念。投资行为的指导来源于各类论坛、APP和朋友圈,来自于某个观点的庞大粉丝群的集体追捧行为。当羊的眼中永远只有其他羊,投资者的眼中永远只有其他投资者的时候,一哄而上也就成自然了。行动的触发点源于“他者”,这的确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快速判断方式,同时在社会交往中,从众也能帮助我们更快的被集体认同和接纳,但正如巴菲特所说:“大部分人显然做不到,只有少数人能成为少数人。”生物或社会意义上有利的方式可能在投资上是有害的。

自私是天生的,但由此产生的从众可能是被后天养成的。

大多数时代里,大多数人的世界都被所谓的迷信、权威、主义、偏见、情绪所裹挟。正是这种多数人的从众,鼓励了少数人的“无耻”。门户媒体、自媒体、各类KOL为了保持自己的流量,疯狂持续产出有争议、煽动性强、另类的观点来吸引“他者”群体的眼球,争取最大程度的影响其他“羊”的情绪。他们所做的一切,是渴望激发人类的自私去垄断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以此让群体免于真正的思考,从而制造一个从众的世界,让既得利益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人们是如何被一步步训练成羊的?

正如大卫·休谟所说:“自私是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与结构中所固有。”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同质性信息重复积累,使得人们片面的关注眼前利益的短视意识互为强化,导致极易丧失自我判断能力,产生更加自私的行为。在别人赚钱时感到嫉妒;在别人亏损时感到幸灾乐祸;因为个人的与众不同而离群索居,造成短期的失败时,会感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觉得羞耻。苦难也由此而来。

资本市场是一个放大镜,受“羊群效应”影响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

今天你看了篇“名著”解析,告诉你,时间就是玫瑰,投资是一项天道酬勤的终生事业,随即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尽职调查个股财报,日夜分析宏观数据,你觉得理应获得收益。

然后很快一场无法想象的经济衰退到来,市场崩溃,你开始怀疑自己。

随即,你又刷到了一篇“大V”文章,告诉你投资不如投机,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跳脱出机构资金为你布下的“陷阱”,在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下获取收益——随后,可能是去参与打板、或是二级高收益债,或是微盘股,或是个股期权、亦或是某交所。不久之前所建立的长期投资的信仰,早已抛诸脑后。

然后发生了一场踩踏,你又成为了亏损大军中的一员。你再次怀疑你自己。

但,这又如何呢?如果投资者未认清自身的“羊性”,这只不过才是大型连续剧的第一二集罢了。只想去跟随一种模式化的“标准思想”,却不肯建立基于自我的独立认知,永远只会被各种“伪真理”粉饰的“正确思想”所迷惑。

所以,在这个充斥着大机构、商业权力、利益共同体的资本市场,决定个人投资者是否能获得收益的,恰恰是能否冷眼旁观其他羊的行为,认知却不轻易追随。虽然,外部环境越来越容易刺激出我们的自私,但是,身处当下,我们依然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这取决于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是否形成了自我逻辑,它们是给予我们选择权力的砝码。

所以,受到跌跌不休的行情不断折磨的你,还会继续坚守在资本市场么?如果答案是继续,首先从认识自己的“羊性”开始,当危机来临时,你可以率先挤到羊群的中央么?在拥挤的过程中,能避免受到踩踏的伤害么?亦或者,我们可以学会慢慢剥离自身的“羊性”,而不是每当有人看见你,就会对身边人说:“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象只羊啊。”

全部讨论

2023-12-30 22:44

可能有些深奥,互动少,绝对有价值!!!因为价值一定坚持!!!

2023-12-30 00:40

资本市场幸存者样子都好怪,象羊鬼。

2023-12-29 16:04

大卫·休谟所说:“自私是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与结构中所固有

2023-12-29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