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信用通道和企业发债的摩擦(少数派投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图片来源|邵钟瑞Aaron

笔者接着写关于融资渠道的事情,之前提供了从银行往企业走的信用通道,央行—大行(大行买中小行存单)—中小行(中小行买非银资管产品)—非银资管(非银资管产品配置高收益债)—企业(发债)。

在今年6月底的时候,多家头部券商申请发行金融债通过核准。在此前发行金融债的主体主要为大行和中小行,券商从没有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过金融债。这意味着,传统的信用通道改换了路径,部分跳过了中小行,直接连接了大行和券商。这是很大的变化,要解决什么问题?

原因在于,中小行事件之后的一部分极度依赖流动性的资产出现对接问题了。这部分资产是什么呢?

债券结构化发行。把非银和企业的传导环节给跳过了,企业可直接通过非银向中小银行抵押贷款,债券质押式协议式回购(上交所协议式回购利率就可以观测回购利率,最近居高不下)。一个公开的秘密。

2017年全面监管之后,通过正常渠道发不出的债券主体可以通过结构化发行成功发债。结构化发行有三种方式:发债主体购买产品平层(购买资管其他产品来增信发债);发债主体认购劣后发债主体自购债券质押融资(企业在非银资管发10亿的债券自购,再利用这10亿成功发行债券到中小行以50%的抵押率进行质押回购,净融资5亿元)。结构化债的规模很难统计,根据国君的研究数据,毛估结构化发债的规模大约在3267亿,实际净融资规模约为总规模的1/3。

其中第三种方式,发行人自购的方式受到资金面波动影响最大,期限错配导致筹资模式非常脆弱。因为完全依赖银行间逆回购来滚动,受到流动性的冲击是最大的。在如今流动性缩紧之后,直接丧失抵押能力,如果发行人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调用资金偿还,就会构成违约导致参与主体均受到伤害。

之前部分中小银行不重视质押回购债的资质,交易对手都是来者不拒,某中小银行之前就是这些结构化产品抵押的主要交易对手。在该银行事件发生之后,很头疼的事情,此前对接的结构化的企业债怎么来解决。发结构债企业的资质不怎么样,但是流动性急缺又不能让它没钱。

解决方法来了,先是大行接管了;接着就是牵头头部券商,通过短融的方式对非银拆出资金(这就是券商突然之间可以发短债的原因)。2个月了,结构化债的质押回购问题一直存在,不过捂严实了不会让它出问题的。

回到本质,这涉及到债务期限错配的问题,企业对借短债投长期发展是很热衷的。一旦流动性的紧缺就会对企业持续造成压力,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又希望企业去做更多长期的投资,就会出现如今类似的金融机构强行衔接短融来匹配长期投资。不过笔者认为,有一些强制性的政策在宏观累加之后就可能会成为下个风险爆发点

之前笔者写的有关三方理财暴雷、信用分层等文章在下面提供了链接,供参考。

逃离高负债低信用的隐藏雷区

没有承兴国际暴雷也会有另一个“承兴国际”

少数派文章回顾:

头部集中,强者恒强——北上资金持股分析

逃离高负债低信用的隐藏雷区

怎样寻找超预期——从降世魔童引发的思考

基金经理的自我修养

涨跌全看特朗普?

股份回购并非灵丹妙药

中国咋就成了“汇率操纵国”?

   【版权申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少数派投资观点。

2019年8月9日

提供私募基金行业精选资讯,聚焦高净值人群理财需求。

回避投资陷阱,帮助您成为一个高明的投资人。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欢迎您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