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分众传媒

发布于: 修改于: iPad转发:0回复:48喜欢:23

前阵子领悟到一件事情:唐朝虽然对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理解不咋样,但看财务报表的水平的确一流,换句话说,排雷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买的公司,都属于现金流超牛的,只是他对企业发展过于乐观(也就是不擅长市场竞争分析),所以用高估值买入。

说回分众传媒,我早有接触。身边也有不少熟悉的消费品牌,利用分众传媒打爆了品牌,比如瑞幸咖啡神州租车洽洽小黄袋等。只是以前只关注到品牌广告,没关注到分众本身。以下尝试用自己的市场经验分析分众传媒,不扣数据细节,想到啥说啥。

一、护城河

分众的护城河是坚固无比的,这个从新潮传媒的进攻就可以看出来了。即便新潮传媒发动自杀式进攻,也只是让分众的营业成本有所上升,利润有所下降,可见其护城河之坚固。雪球上有诸多分析,我站在市场的角度,多说两句。

分众的护城河,我的理解是网络规模+先发优势的护城河。在供给端,分众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梯媒网络,只有这种网络规模,你才有资格去跟品牌商去谈广告投放,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品牌商。同时,由于先发优势,分众锁定了全国最好的梯媒,这意味着我有更优质的广告受众去跟品牌商谈判,能要到更高利润的报价。这两点优势,是分众轻松打败新潮进攻的利器。新潮希望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拿下外围梯媒,以此为跳板进攻分众大本营。但外围梯媒的广告受众经济能力偏弱,并非优质品牌商的潜在客户,这导致新潮拿不到好的品牌投放资源,迟迟无法盈利。而长期亏损,又限制了新潮的进一步扩张,最终无法形成足够大的梯媒网络,进一步削弱它与品牌商的谈判溢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以我所在的上海观察为例,稍微好一点的写字楼,电梯内挂的都是分众的媒介,播放的大多是大牌广告,比如洋河、蔬果园、新能源汽车等。我仅在宝龙广场的电梯里,看到了新潮传媒的媒介,一共只有4层楼,大家可以选择做扶梯,即便坐直梯,也只有2-3层楼的时间,能利用的广告时间非常短。并且,新潮播放的广告,大多是比较传统的品牌,现金流并不是很充裕。

因此,分众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估计不会出现足够分量的挑战者。

二、生意持久性

只有生意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我们才有更多的现金流回报。

分众将自己绑定在电梯上,我觉得是极其聪明的。换句话说,只要电梯这个行业存在,分众就能一直存在。那电梯会存在多久呢?在可预见的未来,我觉得电梯会一直存在。只要分众不犯大的错误,我觉得它的经营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目前来看,分众早期有过多元化的一些争议,现在基本回归梯媒,还算比较专注主业的。在对外扩张上,分众也是小资金去尝试,而且是多点尝试,触角伸展到了韩国、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我觉得资金投入不大,对国内业务的利润侵蚀有限,不足担心。

三、公司的未来增长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入尾声,中国的高层住宅和高层商务楼肯定是缓慢增长,这决定了分众在国内扩张肯定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有很多人提议,公司往中低端梯媒扩张,我觉得这是愚蠢的冒险行为,因为新潮已经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让公司亏钱的有效方法。为何中低端市场的梯媒很难成功?这是梯媒的本质决定的。梯媒投放的是品牌广告,这种广告一般是有充足现金流的高利润品牌才能投放,因为它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而中低端市场的受众,必然不是这些广告的精准受众,投了也是白投。

所以,我觉得分众把自己的广告受众定位在中国3-5亿中产阶级,是极其正确的。当初为了抵御新潮的进攻,分众抢占了很多中低端受众的梯媒,从而严重影响了分众的广告投放报价,现在还处在修复阶段。

因为分众投放的广告属于品牌广告,这不可避免的让分众具有波动性。当经济环境向好,风投盛行,就会出现众多“不差钱”的品牌,它们拿着投资人的钱,第一件事情就是投广告,打开品牌知名度。这个可以从分众的营收和利润历史可以看出。当资本市场萎靡,经济环境不好时,品牌商为了获取更好的品牌投放效果,会优先选择可视化的产品投放。所以,当下分众的业绩,还没恢复到历史最佳水平。

基于这一认知,我只需要算出分众的业绩底大概是多少,便能大概预测出它的安全价格是多少。这个属于估值部分,还有待我花时间去研究。

嗯,到点回家吃饭了……

—————————————————

接着写……

四、分众的客户特点

分众主要做的是品牌广告,这与互联网的产品广告有天然区别,保证了分众受到互联网广告的冲击不会很大。

互联网的产品广告,追求的是所见即所得,而且数据可视化,ROI可以按小时甚至分钟来读取,可以根据投放效果随时做出调整。因此,大数据分析和AI对广告投放有着巨大的帮助。这也正是互联网广告的最大特点。

而品牌广告则完全不同。除去数据的滞后性不说,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哪个板块投放效果好,哪个板块投放效果差。所以,现金流不充裕不庞大的公司,基本不会去投放品牌广告。有资金的品牌商,也基本会选择分众这种“大厂”投放,以免踩坑。

那品牌广告真的没用吗?非也。品牌广告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洗脑,通过对足够大规模的人群播放品牌广告语,形成心智共振,产生热议话题,从而让品牌产生知名度。在电视广告盛行的年代,为何《新闻联播》前5秒广告拍出天价呢?就是因为受众足够多,在同一时间内接收到相同信息,从而形成心智共振,打爆品牌知名度。因此,品牌广告做得好时,其威力远远大于产品广告。而分众有着庞大的网络分布,受众大多是中产阶级群体,如果是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广告,是可以形成受众的心智共振的。这也是分众频频打造爆款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分众也受到品牌广告的限制,对于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它们是不愿意投放品牌广告的,它们会更倾向于投放产品广告。

由此可以得知,分众的客户,可以分为三类:有融资的新品牌,老品牌新产品,热点事件。

1、有融资的新品牌: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有融资背景的新品牌应该是分众的重要业绩来源。在过去,中国GDP快速增长,创造出很多新机会,风投也因此四处出击,造就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也造就了众多新兴品牌。这些品牌拿着大量融资的钱,疯狂砸广告,锁定新品类的品牌心智。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在线教育品牌、新兴零食品牌、国潮美妆品牌、新能源汽车品牌等。但是,当前经济下行,这类客户应该也快速减少了,投放金额也在降低,所以我们会看到分众的刊例价进入下行通道。有意思的是,最近我办公写字楼的电梯,多了很多按摩平台(在线预约,上门按摩)的广告,这些按摩平台也是有风投背景的。可见,经济下行时,分众已经开始接受比较“不正规”的广告客户了。

2、新产品:这个包括传统公司的新品牌产品。这部分客户的业绩贡献,占比应该会越来越大。很多传统消费品公司,为了保持客户的新鲜感,需要不停的推出新品牌或新产品,比如联合利华宝洁伊利等,这些年一直推新产品或新品牌。而传统车企,也需要不断推出新车型,包括推出新能源车型。只要是“新”的,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投放品牌广告。这属于存量客户里的新需求。随着GDP增速放缓,新兴品牌逐渐缺乏融资的资金推动,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客户应该会成为分众的主要客户,且主要集中在消费品行业。

3、热点事件:这部分占比会逐渐降低,代表者就是互联网(尤其电商平台)的广告投放。当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电商平台)处在增量市场时,它们会通过事件营销来获取关注,实现用户快速增长。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双11和618的购物节营销。为了引发心智共振,电商平台会在购物节到来前夕,全渠道疯狂砸广告。以阿里巴巴为例,疯狂时期搞了3·3、5·5、6·6、7·7、8·8、9·9、双10、双11、双12、年货节等购物狂欢节,真的一年12个月都是过节。随着互联网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互联网公司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存量用户的体验上了,广告支出大幅下跌。另外,招聘网站也会在每年招聘旺季大量投放广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分众的客户会越来越向传统公司的新产品(含新品牌)集中,尤其会向消费品行业集中(需要不断推新品),这从财报上可以得到验证。而风投下的新品牌,会减少,但不会消失,这一块具有周期性,经济向好、融资活跃时,这类融资的公司会大量投放广告,为分众带来一波不小的增长。

五、分众的增长性和估值

唐朝在早些年认为分众的高增长能一直延续,因此给予了高估值。但随着优质电梯逐渐被开发完毕,分众的业绩实际已经进入到瓶颈期,甚至可以称之为天花板。分众传媒尝试发展影院广告,目前来看,并不成功;而海外市场的开拓,也还处在摸索期,因为地域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我觉得取得大成功可能性不大。因此,管理层近些年的分红非常慷慨,也算是非常理性的。

对于业绩不再增长,且具有明显经济波动特点公司,一般估值都不会高。但从分众近10年的PE来看,其30分位值是20.25,非常之高。近5年分众分别受到新潮传媒和疫情的冲击,PE的30分位值也达到了19.66。

如此高PE,应该是因为分众传媒高比例分红引起的。2015年至2022年间,分众累计的股利支付率达到60.9%,且呈上涨趋势。这说明分众传媒非常注重股东回报。当然,作为大股东的江南春占股23%,自然是分红的最大受益者。

鉴于公司不可能常年分红占比100%,我们取80%的分红比;剔除异常年份,分众2016年至2023年的每股盈利大致落在0.3-0.4元区间,取0.35元;由此算出,比较保守的分红值是0.28元。如果渴望年均能有5%的稳定股息率,对应的股价是5.6元;如果渴望年均能有6%的稳定股息率,对应的股价应该是4.6元。通过翻看历史股价,我们还是能比较容易等到5.6元的股价的;而4.6元则很难等到,除非出现重大负面事件。

接下来,再研究一段时间分众传媒。如果分众到达6元的的股价,我可以先买入观察仓;到达5.6元,可以加一定资金量,但不要大。真能等到4.6元,而其基本面又没有问题,则可适度重仓。

精彩讨论

大猪聚宝盆06-08 20:25

感谢分享。认真地看完了文章,忽然想起来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当年邮报就是仰仗着极高的市占率发布广告,掌握了提价的主动权,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率。但是,时间来到了21世纪20年代,纸媒的现状大家已经看到了,梯媒就是纸媒的终结者之一且占据主要位置。那么,如果有一天,另外一种广告发布方式替代梯媒,我们也不会太吃惊。所以,分众的市场地位只能说暂时稳定,不能说拥有了很深的护城河。我也持有分众,只要能保持目前的收益水平,继续稳定分红,就会一直持有。

坐看股飞06-09 16:51

分众的天花板受制于本身所处利基市场的规模,既劣势,也是优势。梯媒就这么大个市场,大资本瞧不上,也就是所谓供给端竞争格局稳定,分众优势明显,这就难能可贵了。

未来的收获06-09 14:20

分众传媒利润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没有发展空间了,唐朝巳经清仓了洋河,下一个必然是分众。唐朝对财务分析是有能力的,但是对企业确定性护城河还是重视不够的,他没有经营过实体经济,不知残酷市场竞争中护城河重要性。

wuyou703906-08 22:08

关于分众的增长点,由于国情,市场环境的不同,不能太乐观看待出海。倒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分众可否尝试尝试联合其他互联网app大厂(腾讯,抖音之类的)将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来某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梯媒,幕布洗脑,再与手机端app精准推送,快速定点爆破,进而让广告客户更直观数据化的得到投放回报?至于如何合作,如何分成,企业家创。。。$分众传媒(SZ002027)$

全部讨论

感觉是分众的对手差了点,如果遇到某互联网大鳄…真不好说…比如微软vs索尼(微软布局20年,现在打的索尼满地找牙,虽然ps5表面还很坚挺)…目前分众观察仓…二流生意(江南春自己说的),一直不敢下手…

分众传媒利润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没有发展空间了,唐朝巳经清仓了洋河,下一个必然是分众。唐朝对财务分析是有能力的,但是对企业确定性护城河还是重视不够的,他没有经营过实体经济,不知残酷市场竞争中护城河重要性。

06-08 20:25

感谢分享。认真地看完了文章,忽然想起来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当年邮报就是仰仗着极高的市占率发布广告,掌握了提价的主动权,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率。但是,时间来到了21世纪20年代,纸媒的现状大家已经看到了,梯媒就是纸媒的终结者之一且占据主要位置。那么,如果有一天,另外一种广告发布方式替代梯媒,我们也不会太吃惊。所以,分众的市场地位只能说暂时稳定,不能说拥有了很深的护城河。我也持有分众,只要能保持目前的收益水平,继续稳定分红,就会一直持有。

06-09 09:05

看看写字楼空置率,再看看单个广告点位的价值是不是在下降,刊例价提的上去吗?利润几乎全部分红,不再扩张,成长性存疑,现价都5%股息率了,股价依然一蹶不振,就说明了一切。

06-08 22:08

关于分众的增长点,由于国情,市场环境的不同,不能太乐观看待出海。倒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分众可否尝试尝试联合其他互联网app大厂(腾讯,抖音之类的)将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来某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梯媒,幕布洗脑,再与手机端app精准推送,快速定点爆破,进而让广告客户更直观数据化的得到投放回报?至于如何合作,如何分成,企业家创。。。$分众传媒(SZ002027)$

你拿自己跟唐朝比,你是萤火虫比太阳吗?笑死我了!

06-09 12:48

哈哈哈宝龙广场
俺住嘉定北,住的小区梯媒是新潮,这几天天天猫人内衣、剑南春,黄晓明拖把(不记得啥牌子了)

06-08 22:34

品牌不是投了分众牛逼,而是本身就是赢家

06-08 22:07

实体广告已经日渐式微

06-09 07:36

暂时没有想到高层建筑电梯被取代的可能,那么电梯广告就可以伴随电梯而存在。个人认为分众的风险在于政策的变化,比如电梯内禁止装播放广告。还有江南春个人对公司的影响力比较大,万一江南春因什么原因离开了分众,绝对是对分众的很大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