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识别财务欺诈的一些方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412回复:202喜欢:1060

        2019年1月22日更新后被小编推到了今日话题,所以这个半成品的阅读量急剧上升,因此在这先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给大家。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公司财务欺诈在暴露之前,多数是存疑,很难证伪。因此,凡是存疑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应避而远之。对于下注的来说,那就无所谓了。

        本文从2018年12月14日开始写,今天是2018年12月22日,冬至,继续更新。在更新前,先吐槽一下,像这样的文章一是确实不太会有人认真看,二是对许多人都没啥用处,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专业投资者都不太注重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对此我感概颇多,许多债权人对财务状况,对信用违约风险可能比投资人还要关注,研究得还要透彻,而股权在清偿顺序上是劣后于债权的,如果债权得不到清偿则意味着理论上股权价值为零。但在A股不同,别说关注信用违约风险,花力气去识别,就是已经债务违约的公司仍然有高高在上的估值,活跃的交易,大概是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交易对手出手的原因吧,从这个角度看涨跌停板制度真是奇葩,为祸不浅,所以我认为不久的将来,涨跌停板制度就会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所以还要写,一是因为没人强迫我写,比较自由,想写了就写,想停了就停。二是因为十年前我特别想写一本书,叫做《信风险识别理论与实务》,只要是人,生长在现今社会,每天都而临着各种各样的交易,每天都与许多交易对手打交道,交易对手违约往往会给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与企业打交道,识别财务状况是识别信用风险的最重要部分,因此我决定不管有没有人看,先写下来再说吧,哪怕是写给自己看也好,也算系统地梳理和记录一下关于财务欺诈识别和关于财务分析的感悟,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如果不是这次重新梳理和回忆,我自己都快忘记了。咱们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投资者踩雷后往往损失惨重。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往往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国内一些债权机构比如银行,由于可以审阅账目,又有征信系统等工具,识别起来相比普通投资者更容易些,就这样,债权机构踩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普通投资者由于不能审阅帐目,加之识别财务欺诈的手段有限,所以就更加困难。审计机构本来最有条件也有能力识别公司财务欺诈,替投资者把关,但由于种种原因,哪怕是四大审计的企业财务欺诈也时有发生。所以,求人不如求已,自己掌握一些必要的识别财务欺诈的方法对投资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早就想写一往篇实用的文章就识别财务欺诈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由于这件事写起来比较费神,加之懒惰,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今天下决心开始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并且我还会不断修改和补充,所以如果您看了如果觉得有点意思就收藏一下,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估计我又改过几遍了。

       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对于一些极其熟悉财务报告并且有多年反欺诈经验的人来说,有时候也非常简单。因为,财务报表是会说话的。几张财务报表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一些数字, 但数字背后实际是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成果,当你看透了财务报告,看懂了财务报告之后,一幅生动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画面将展显在你的面前。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识别财务欺诈最重要的本领是:感觉!没错,就是感觉!对此我常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把假帐做得天衣无缝,因此,敲黑板,划重点:凡是财务欺诈必有反常。我总结:事出反常必为妖!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先给大家讲个例子。前些年,浙江有一个挺有名的光伏企业破产了,在破产后很多债权人发现公司采取了非常隐秘的财务欺诈手段修饰经营状况,蒙蔽了许多专业的审查人士,更NB的是,不但欺骗了债权人,连大股东之外派驻了董事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小股东都被欺诈,堪称经典。这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债权机构既使非常尽职,也难以识别其欺诈行为,具体情况如下:

       这家光伏企业,为了方便论述我给这家企业起个代号叫:JSGD。首先JSGD在美国注册并控制了一家关联企业,注意:重点是在注册这家企业时,JSGD刻意隐瞒了这种关联关系,使此后与美国这家公司的所有交易看起来是完全正常的商业往来,从而实施了完美的财务欺诈,不但骗了债权人还欺骗了投资人。接下来,JSGD向美国这家公司出口光伏组件,除了在这项业务当中有较行业平均水平畸高的毛利率和应收帐款逐渐增多外,其它一切正常。光伏组件是正常报关出口的,货物真实交付,收汇也真实。直到JSGD资金包链断裂,事后才发现,美国这家大公司实际上是JSGD大股东控制的空壳公司,高价从JSGD采购光伏组件,低价卖给有真实需求的客户,从而使JSGD报表利润看起来很完美,而形成的巨额亏空则以JSGD应收美国公司应收账款的方式挂在账面上。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财务欺诈案例,绝对可以骗过绝大多数人。首先与美国公司的关联关系只有大股东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说,完全是一个正常的商业伙伴。其次,所有的货物都是真实交付的,无论如何审查均无法发现端倪。第三具有真实的资金流,美国公司除低价销售形成的亏空部分外,其余部分所收款项均正常汇回国内,让人看起来具有真实的资金流,既使审阅账目也很难发现问题,因为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对美国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长显得非常正常。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收到美国公司汇来的货款,使应收账款账龄看起来也非常正常。

        敲黑板,划重点。这样一个完美的欺诈计划确实无迹可寻吗?当然不是,就像我说的,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把假帐做得天衣无缝。这样的一个欺诈计划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最大异常就是:利润与现金流情况不匹配。注意:对利润与现金流情况不匹配的公司要高度重视。通过虚假高价格粉饰利润,很难产生与利润对等的生产经营性现金流量,上述案例中虽然报表利润非常漂亮(更可恨的是还上缴了大量的所得税),但与之相伴的是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同时,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异常情况就是,大幅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注意:对于充分竞争类商品,一旦发现毛利率长期大幅度优于竞争对手,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即使公司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理由。除非:这种盈利能力有可以确信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佐证。财务报表是会说话的,当一家公司的产品极具竞争力,有着比竞争对手更优的毛利率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下游客户确总是拖欠货款是不正常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与利润相互佐证是有深刻道理的,当一家公司处于商业链条中优势地位的时候,伴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正常情况下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也会得到改善,这是因为公司具有较强的与上下游议价的能力,这种议价能力也包括较少支付预付帐款、较多预帐款和较少的应收账款,而这些都能改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退一万步说,即使个别情况下有营利但收不到现金的情况,这也不是一门好生意,特别是对投资人来说绝对不是一门好生意。盈利,但无法收到现金,如果公司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扩张负债或者股本,这对原有股东均不利。所以,一旦发生营利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匹配的情况,一定要高度重视,查明原因,既使不是财务欺诈在投资时也要对此谨慎。而如果长期出现利润与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相背的情况,建议敬而远之。

       那么有没有伪造利润同时也伪造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的情况?有!但是,现金基本上是从公司套取的,如果既伪造利润,同时又能收到现金,而且这个现金来源于公司之外,那么既使业务是假的,可利润仍然是真的。伪造不存在的业务,伪造利润,同时让经营性现金流量看起来很正常,惯用的手法是从公司套取现金。用从上市公司套取的现金来伪造不存在的业务和高额的利润。最常用的套路是:上市公司莫名其妙地花高价收购一家公司、一个项目或一个业务,而且非常痛快地支付现金,并且这种收购不时地上演,那么就有很高的概率中奖财务欺诈了。这种高价格莫名其妙的并购,在公司帐目上会形成较高的商誉,所以对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也要警惕。早期,从上市公司套取现金相对容易的时候,还会采取其它应收账款等方式。现在关联方占用监管和审计相对严格,则出现了方向的转变,比如:委托贷款或其它短期投资。当你发现公司一方面自己举债,另一方面确以委托贷款或其它短期投资等方式出借资金的,一定要高度重视,即使公司告诉你是为了套利也别轻易相信。为什么这样的说辞不可信呢?因为企业的负债能力是有边界的,以这种负债能力得的现金去赚取差价是不划算的,不经济。另外惯用的从上市公司套取现金的方法是:支付预付款项,但这样操作会导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下降,从而导致经营性现金流量与营利不匹配的情况。以支付预付账款的方式从公司套取现金,也是需要警惕的一种欺诈行为,特别是向关联企业、向不知名的企业、向资信和实力较差的企业大额支付预付账款时就更需要警惕。作为上市公司,在中国产业链当中一般都处于优势地位,很少有需要大量支付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出现,需要支付预付账款的情况少而又少。

       除了现金流量之外,检验公司盈利真实性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寻找累计盈利所对应的资产。一般而言,企业盈利首先是增加现金,但运营过程中现金又会转换为资产。如果长期虚构利润,则在资产负债表中必然有对应的虚假资产,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由此,我们接下来谈一谈如何辩别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真实性问题及其常见的异常情况。

       书接上回。在资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司持有的现金情况,持有的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偿债能力评估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类似什么速动比、利息保障倍数等均与现金有关,因此现金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在资产负债表中与持有现金有关的主要有三个科目,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和其它流动资产。应收票据中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等同于现金,其它流动资产主要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后很多公司把银行理财产品放在其它流动资产科目核算。理论上来说,在财务欺诈中公司持有的现金情况是最难做假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对现金情况最容易核实。比如货币资金,主要有三部分现金(任何公司量都会极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金、包括理财产品,都是需要依据银行提供的原始凭证入帐的,因此审计的时候做假难度极大。对于持有现金的情况,最常见的欺诈并不是现金不存在,而是现金违规为关联方借款质押担保,看似现金在帐面上,但公司根据无法运用,而且一旦关联方违约,现金面临立即被扣划的风险。这也是在严格监管关联方资金占用后,关联方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最常见的方式,而且我曾经亲历过为了应对审计,在审计日解除质押,在审计日过后再重新质押的情况。

        那么要如何发现公司的现金异常呢?主要的异常现象有:一是存在大存大贷的情况,即在手持大量现金的情况下,还大量借入借款,特别是短期借款,而且如果出现借款利率大幅高于存款收益的情况,则极为异常;二是对财务费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利息收入和理财产产品收益,估算存款规模;三是关注货币资金中存放境外款项情况,如果公司境外业务规模不大,但境外存款规模很大,就是异常情况。特别是,境外货币资金收益长期大幅低于国内,因此将大量货币资金存放境外就更加不具有合理性;四是测算营运资金需求量。中国银行监管部门曾经介定过营运资金量的计算公式,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虽然上述公式不十分科学,但用于估算也相差不多。笔者观察过许多公司,手持现金量大幅超过营运资金需求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没有有息负债。一个有大量有息负债的公司,持有大量现金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五是观察手持银行承兑汇票的量,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公司在营运中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都希望即时在营运中支付出支。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对于持有人来说,是零息资产,持有最不划算。

       2018年12月22日,冬至。今天主要写应收帐款问题,实际上首先应理解应收账款的经济意义,主要含义就是已经确认未来可以收到的现金,所以在看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应该看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中的商业承兑汇票,尤其是在看趋势变化的时候,必须把两部分加起来看,否则可能由于人为的因素企业故意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中的商业承兑汇票倒腾,而使数据看起来失真,所以下边所说的应收账款均包含应叫票据中的商承兑汇票。实际上,应收账款就是一种商业信用,是经营者提供给交易对手的授信,允许交易对手在不全额支付帐款的情况下先行享受公司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所以这个科目的猫腻特别多,玩法也特别灵活。

       首先要看的就是应收账款有没有的问题,即是否虚假,因为这关系到收入是否真实,利润是否真实和业务是否真实。如果业务虚假,利润虚假,很少有公司会在货币资金上做假,而往往是在应收账款上做假,虚构应收账款,这也就是前边提的,高度关注利润与现金流匹配的情况的主要原因。 关于应收账款有没有的问题,其实债权人由于可以审阅帐目,比投资人识别的方法要丰富得多,虽然债权人识别的很多方法投资人不可得,但在这里讲一讲对投资人理解或者直观感觉是有好处的。在审阅帐目时如何识别呢?主要方法有:关注应收账款的交易对手,一般会要求公司列出金额较在的应收账款收款人明细,过去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也是列出前五大交易对手的明细的。在列出明细后,要关注交易对手是否合理,是否与公司有长期的业务往来,因为只有与公司交往密切且相互了解的交易对手,公司才会给予合理的商业信用,并且有很多规范的对公司,对商业信用也是有审批制度的,即要给交易对手授信额度。如果应收账款的交易对手不是公司的经常性客户、如果交易对手信用显著不符合给予商业信用的条件(比如刚注册成立等),这些都是显著的异常。如果某一交易对手应收账款连续存在,在任何时点从末结清,且金额不断扩大,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了。在拿到应收账款交易对手明细后,一般情况下类似于银行这样的债权人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和信息系统,查询交易对手的情况,评估商业信用的可信度,很且很可能会抽取其中的异常情况向交易对手核实。假如交易对手恰恰也是这家银行的客户,而在交易对手的应付账款中没有这笔应付账款记录,就可以做实其做假。除此之外,还可以审阅与交易对手之间的款项往来,一般而言给予对方商业信用应该是经常往来的客户,应收账款是在不断往来中某一时点尚未结清的余额,理论上讲如果确实真实,比如因为每三个月结账一次形成的应收账款,则前三个月公司与交易对手之间的交易总量应该接近应收账款总量。所有这些,实际上应该是审计机构去验证与证实的,投资人特别是作为普通投资者很难做到这些。

       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做呢?一是这就需要在数量变化关系上去验证,就是看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与收入增长的幅度是否匹配 ,一般而言,应收帐款占收入的比例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变化,因此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会出现大幅的偏离。同时,还可以关注前几期应收账款增长幅度与收入增长幅度之间的关系,看是否异常。二是从同行业的数据去验证。同行业的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如何?看公司与行业相比是否异常。看同行业变化趋势如何,对比公司是否异常。比如:同行业销售收入都在增长,应收账款都在下降,这就证明行业景气度较高,公司在产业链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如果此种情况下出现与同行业相反的应收账款大幅度增长的情况,则为反常。三是看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与应收账款变化是否相符。比如公司大谈特别竞争力强,产品供不应求,但在销售上却收不到现金,则就是异常。四是看商业承兑汇票与应收账款的比例关系是否有异常波动。一般而言,公司应收票据中的商承兑汇票与应收票据总额之间比例关系比较稳定,应收商业承兑汇票与应收账款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固定,如果这些比例关系出现大幅度异常,则需要深入研究。总体来说:反常即为妖,这句话是根本大法

       除去真假的问题之外,在应收账款方面公司调节利润常用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应收账款坏损失计提比例偏低,则在账务上不够慎审,特别是历史上坏账损失准备经常难以覆盖应收账款损失而影响当期利润的就更要注意。应收账款坏帐准备的核逻辑是平滑公司业绩,避免在应收账款实际发生损失时造成业绩波动,同时也尽量还原应收账款损失跨期的特性,更加准确地核算当期损益。在应收账款方面,要特虽关注应账收款账龄及账龄分布和占比情况。要关注应收账款波动情况,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要看平时与年末审计的时点变化情况。有些公司,在大股东的协助下,比如采取年末时点临时性的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将应由账款出表,从而少计提坏账准备。

       总之,应收账款是公司给予交易对手的商业信用,要准确理解应收账款的经济意义,就可以正确评判。即使公司应收账款不存在虚假,核算准确,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如果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逐渐增长,特别在有大量有息负债的情况下,对公司来说也是很糟糕的。在交易中能及时回笼现金与赚取利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2019年1月22日继续更新。好多天没有更新,一直犯懒,近期A股不断财务爆雷,而且手法好像并没有逃过我刚写了个开头的文章,因此我想还得继续写下去吧。这次更新,我想暂且不写某一科目做假的问题,先谈一谈怎么样读财报。

          财务报告并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幅企业经营活动的画卷。因此,在读财报时,能给你提供非常多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展现出一个企业在财务报告期内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都能够给你展现出企业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不管什么样类型的企业,通常来讲看财务报表首先要看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企业资产都有什么,分布在哪里?这些资产未在经营当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未来能够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变化?所以通常我会先看资产科目, 在资产科目里我首先会看手持现金情况,因为现金是企业可立即动用的最佳资源,特别是对非金融企业来讲,更是企业营运安全的保障,是企业偿还债务,偿付利息和获得商业信用的根本。一般来讲,我把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当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其它流动资产中的银行理财作为企业手持现金来对待。非常有趣,在看企业手持现金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许多问题,能让你对企业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这个企业手持现金的量如何?是否充足?财务安全性如何?再对比流动负债和负债总额,看看利息保障情况如何?现金是否足够偿付利息支出?企业手持现金量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引起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变化引起的?还是投资性现金流变化引起的?还是融资性现金流变化引起的?如果一个企业,手持现金很多,且没有有息负债或者有息负债非常之少,那么请你眼睛一亮,这个企业值得你去深入研究,一般来讲会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如果一个企业手持现金量非常大,同时有息负债金额也非常大,那么请你万分小心,也许是雷。看财务报告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比如同样手持现金量非常大,有息负债非常少的,比如神威药业、福斯特、大商股份和东方电气,你再看看这些企业现金运用的收益,你就会发现有些老板精打细算,比如神威药业的现金每年可以贡献近1亿元的利润,基本符合银行保本保收益的收益水平,那么基本证明企业把钱存放于银行,很安全,收益很稳定。而你再看东方电气手握几百亿现金,但收益少得可怜,细分析你就会发现,之前母公司下辖一个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并不在上市公司体系之内,公司将几百人亿现金低息存到了母公司的财务公司,对母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看资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看就收帐款和应收票据了,这个前边我已经详细讲过,就不再细说了。

          资产当中很有看头的,还有固定资产,这个也非常有看头。首先看,这个企业固定资产的量如何?是属于轻资产行业还是重资产行业?然后再看,这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怎么构成的?是机器设备还是厂房或是房产?看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记账的?是以原始成本入账还是重置成本入账?看看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折旧的,平均使用年限还是快速折旧?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取得的?主要依靠企业盈利积累?还是依靠股本融资?还是依靠债务融资?这些固定资产在折旧完成后仍然继续可以使用?还是没有计提完折旧就没有使用价值了?企业是否需要不断地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是否需要不断扩大股本或负债?还是依靠经营性现金流量就可以扩大再生产?企业的在建工程量大不大?是如何变化的?在建工程什么标准和什么时候转为固定资产?转化为固定资产后每年会增加多少折旧计提?能贡献多少销售或者利润?同时要看一看,与在建工程对应的项目贷款量有多大?因为在项目建设期财务费用是计入固定资产的,不影响当期损益,如果在建工程转固,会有多少项目贷款利息费用会计入当期损益?会不会因此对企业利润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亏损?在建工程转固后多长时间能达产?多长时间能达到盈亏平衡?特别是对于有良率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如:盐湖股份和京东方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是计提充足还是不足?比如:大商股份,固定资产全部以原始成本计价,主要为商业物业,计提了大量折旧,而这些年商业物业升值巨大。因此,这个企业的净资产含金量就是极高,甚至是低估了的。再比如:神州租车,固定资产主要是车辆,那么怎么评判其折旧计提是否充分呢?那就要看其退役车量处置收益能否覆盖计提折旧后的残值。例如:待退役车辆计提折旧后的残值是100万元,处置时收回了101万元,则平常折旧计提就是充足的,而如果仅收回99万元,则折旧计提就是不充足的。再比如:刚刚被私有化的中外运航运,航舶计提完折旧后仍然可以使用多年,而后拆解国家还会给予补贴,因此期固定资产价值就完全被低估了,所以大股东才会坚决私有化。再比如像京东方,可能设备还没计提完折旧,就被淘汰了,因此这样的行当最赚钱的是设备生产商。再比半导体行业,过去技术升级非常快,像ASML这样的设备厂商最受益。随着制程生命周期的延长,像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已经完全提了折旧的生产线仍然能够贡献收入和利润,这就大幅地提高了企业的ROE水来。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看财务报告的侧重点虽然可能不同,但是都有一点是相同的,万法归宗,就是通过看财务报告,能够展现给你一幅生动的企业经营的画卷,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看企业财务报告,看到反常,就一定要警醒,反常即为妖。

        2019年1月22日下午继续更新吧。上午小编把更新推到了今日话题,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午睡了,继续更新吧,接着上午说的看财务报告的话题说吧。财务报告实际上是要告诉你这样一件完整的事情:即我们在报告期末,资产是哪些,比如: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固定资产等等,这些资产是如何变化的。对应地,我们还欠别人多少钱,是怎么欠的,是应付还是预收?是长期负债还是短期负债?是银行借款还是债券融资?这些负债是如何变化的?相应地,做为企业的所有者,我们有多少权益,这些权益的核算是在计提了充足的折旧,各项损益准备和未来或有支出(比如维修准备金、质保金等),这样的所有者权益是慎审客观的。或许,作为企业所有者,权益当中包含了资产重值因素,比如物业重估价值。所以你经常看香港内房股动辄市净率只有零点几倍,原因是香港上市内房股几乎每个财报季都对手持物业进行重估,所以净资产中已经完全包含了物业重估价值,这与像大商股份、王府井这样的公司自有物业以原始价值入账则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是在所有者权益当中包括了商誉。这个商誉是怎么来的呢?后边可能我还会详细说,来源复杂,对企业后续财务影响也不尽相同,特别是由于并购资产并购价格与帐面格式之间的差价形成的商誉则可能是财务的地雷。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举个例子就完全说明白了,比如甲有一个帐面价值100万元的资产,号称每年可以盈利30万元,于是公司以300万即10倍PE的价格买了这个资产,向甲支付了300万元,那么在支付这300万元时,在会计分录上就贷记300万元货币资金,假设买的是股权,同时就借记1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原价),同时还得借记一笔商誉200万元(增值部分),因此你的所有者权益当中就包含了一部分商誉。而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负债,比如预收账款,则应区别对待。比如房地产企业,预收账款基本是不用偿还的,在未来特定的时候都会结转为销售收入。再比如某些提供长期服务先收费的企业,也是如此,比如干细胞存储,可能存储费是10万元,存储期限是十年,那么这个预收账款在未来十年内要分期结转为销售收入的。所以,象这样的负债,实际上是可以不作为负债来对待的,因为基本不需要偿还。

        资产负债报讲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及其变化状况。而现金流量表则是讲的现金运动的情况,现金运动的情况与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首先在经营中收到的现金或流出的现金净额,在资产负债表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科目,比如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与净利润相仿,则可能是应收应付没有变化,赚到的利润都以现金形式流入到了公司。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折旧影响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量,即折旧会减少利润但不会导致现金流量变化。如果经营性现资金净流量远小于利润,则可能是销售没有收到钱或者提前预付款给了上下游,即应收账款或预付账款增加了。而经营性现金流量如果远大于净利润,而可能是应收账款回笼了或者预收账款增加了。应付和预收通常是不需要付息的,是商业信用能力的体现,因此通常应为应付和预收增加,有助于减少有息负债。而应收和预付则是对企业现金流非常不利,特别是在有息负债增加的情况下,应收和预付还在增加则是非常异常的,至少是对企业经营不利的。特别地,应收和预付相当于是给商业对手的商业信用,因此会面临信用违约的风险,正常情况下一个上市公司对应收和预付的管理是非常审慎的,要考虑交易对手的商业信用情况。如果,交易对手资信一般,上市公司还大额地给予其应收或者预付的商业信用,则是可疑的。特别是对于预付来说,一般而言,在商业行为中只有商品供应求或者按下游要求定制的时候才会大额预付,对于普通商品而言钱货两清已经是非常好的结算方式了,预付就显者极为不正常。除了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之外,还可以考察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总量是否与损益表中的收入及净产负债表中应收相对应,经营性现金流出与损益表中的成本等相对应。

        现金流量表中的融资性现金流量,从净额可反映出公司是在增加负债还是减少负债。从流入和流出情况看,可以看出归还了多少负债,又重新借入了多少负债。假若流入和流出情况与财务报告期内到期的短期负债差距巨大,那么你就要画个问号,是不是有债务没有归还,展期了呢?同时,从企业经营和利润情况以及投资情况看,你也就该知道,企业增加或减少负债是否正常,是否应该增加或减少负债?这样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而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性现金流量则更加重要,投资性现金流入代表着过往投资的现金流入情况,是不是理想,过往的投资是成功还是失败,投资的现金流入来源于过往投资的结清处理还是经营流入,比如分红等。而投资性现金流出也同样重要,这样的投资性现金流出到哪里?是用于并购还是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如果是并购,并购了什么样的资产?以什么样的价格并购?这样的并购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如果一个企业连续并购,且过往并购的资产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则要万分小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上来就以几亿、十几亿、几十亿并购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想都不用想,这绝对是掏空上市公司的表现。因为,给你十个亿,你也不会傻到去买几个微信公众号的程度,当然买雪球公众号除外。

          损益表则是一个公司经营成果最终的表现,它表明公司实现了多少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些收入的构成是怎么样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的变化是怎么样的?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否发生变化?产品或服务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这些销售是增长的还是下降的。如果全行业都是增长的,那么公司的增长是超出了行业的平均水平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就是市场占有率是提高的还是下降的。这些销售的成本是多少?成本上升或下降的水平与收入增长或下降的水平是否相同?也就是毛利率水平是上升的还是下降?成本的上升或者下降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人力、管理或者是物料成本还是动力成本?费用是如何变化的?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还是财务费用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是否正常?是否符合大趋势或者存在异常?成本当中折旧是否足额计提?损失准备或其它支出准备(维修或质保)计提是否充分?营业外收支是哪些?这些营业外收支的原因是什么?是过往折旧或损失准备计提不足造成的吗?企业的研发费用是怎么样的?哪些是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了?哪些研发费用资本化了,虽然不影响当期损益,担影响未来损益?企业的税收负担正常吗?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和为何享受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会到期吗?对企业未来税后净利润有何影响?

        总之,企业的财务报告绝对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体现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能力和方向。当你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再去研究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欺诈现象。

         2019年1月24日继续更新。这几天很多球友都非常关注这篇文章,也提了许多好的建议,雪球公众号了摘了一大段进行了推送。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建议,今天更新前先简单地对错别字进行了修改,至于文章的体系我觉得先不用着急,先把内容码出来,等到有空了再重新整文章的架构。在过去二十年当中,笔者认真地审阅过数千家公司的财务报告,亲历了众多的财务欺诈案例,对财务欺诈的识别理论与实务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在未来我会陆续把这些分享给大家。

        从今天开始,分享的方式略微变化一下,每天就一个专题部门与大家分享,同时尽量做得到每一个专题部分单独拿出来也能成为一篇文章。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专题叫作:

        识别财务欺诈要重视非付息负债能力的分析

        

        对非金融企业除了房地产业之外,在识别财务欺诈方面,要重视对企业非付息负债能力进行分析,即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中当的应付商业承兑汇票进行分析。由于房地产业预收账款多为未结转为销售收入的售房款,所以房地产业预收账款无法体现非付息负债能力。

        为什么非付息负债能力重要且能作为识别财务欺诈的辅助?首先非付息负债能力是公司在产业链中地位的重要佐证,越是在产业链当中处于重要地产和优势地位的,获得非付息负债能力越强;其次是非付息负债能够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在经营中就能够获得营运所需资金;第三是节约财务费用,特别是在企业有大量有息负债的情况下,非付息类负债的增长有助于减少付息类负债,从而节约财务费用;第四也是与辅助识别财务欺诈最相关的,非付息类负债是公司的商业伙伴给予公司的信用授信,即允许公司在不全额支付货款的情况下,享受上游客户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商业合作伙伴相对于投资人特别股票投资人来说,具有信息优势,具有更多的获得公司经营情况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为什么说商业伙伴相比于投资人更具有信息优势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就是商业合作伙伴给予公司商业信用,同样也面临损失的可能,也面临被违约的风险,有一些商业合作伙伴也会受到公司的欺诈而遭受损失。但是,相对于投资人而言,商业伙伴仍然具有识别欺诈的优势。首先,对于商业伙伴给予公司商业信用,一定是基于真实贸易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公司必然采购了商业伙伴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就解决了业务有没有的问题。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识别业务有没有都是一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对于商业伙伴来说则基本不存在。因为,在现实在中,基本上不存在公司伪造不存在的业务而真实向非常关联第三方采购商品或者服务的情况。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识别欺诈的基础,也是最核心问题,如果连业务都是伪造的,那么这个假就是实实在在的假。所认,公司非付息类负债能力增长,往往意味着业务存在并且在增长。所以,公司向非关联企业非付息类负债的增长,往往能起到佐证业务存在和业务增长的作用。

        其次,商业合作伙伴与公司的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商业合作伙伴与公司的业务都是持续不断滚动进行的,公司需要不断支付前期形成的商业负债,进而再继续进行商业负债。一旦公司在支付过往商业负债过程中出现拖延或者支付困难时,商业伙伴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感知,从而收缩商业信用,进而导致公司的非付息类付负债减少。

        第三,商业合作伙伴与公司合作过程中直接与公司的相关业务人员打交道,因此比二级市场投资者多了直接获取信息的渠道。商业合作伙伴甚至会与公司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部门的业务人员打交道,而且如果需要技术支持的行业甚至会派自己的技术人员驻厂技术支援。因此,一旦公司业务发生不利的变化,商业合作伙伴比投资人或者债权人会更早感知,从而会收缩商业信用。

        以上两条均会导致公司商业负债能力减弱,导致非付息类负债减少。因此,非付息类负债下降,尤其在业务增长的情况下,非付息类负债减少,绝对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预警信号。除非是公司在非付息类负债减少的同时,付息类负债也相应减少,或者销售成本出现合理的下降,即在公司减少非付息类负债的同时,获得了高于债务利息的收益,上游客户在公司支付货款的同时给予了更优惠的折扣,从而导致成本下降毛利提升。也就是说,对于非付息类负债的下降,除非你已经找到了可以确信的合理理由,否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很可能是商业伙伴在具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早于债权人和投资人发现了异常而采取的信用收缩而造成的。

        非付息类负债中,应付票据中的商业承兑汇票占比提升,则是好现象。因为,商业承兑汇票对公司付款具有更加刚性的时间约束,即在票据到期时必须按期付款。同时,也可能是基于公司过往在商业承兑票据上的良好信誉而使公司的商业承兑汇票被更多人接受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理论上,具有极高信用等级的客户,比如像中石油或者中石化这样的巨头央企母公司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是可以视同现金流通的。公司愿意以商业承兑汇票支付上游客户货款,证明公司对到期付款具有充足的信心,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后无法拖延付款。。

        总之,商业伙伴多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给予公司商业信用的,因此公司非付息类负债的增加,意味着公司业务真实并且增长。非付息类负债增长,意味着商业伙伴对公司信任度提高。而非付息类负债非正常减少,则完全可能是商业伙伴由于具有信息优势而采取的信用收缩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要高度重视。1月24日更新一点,未完待续)。@今日话题 @不明真相的群众 @路雨路雨 

精彩讨论

斐波纳奇2019-01-22 11:07

2019年1月22日继续更新。好多天没有更新,一直犯懒,近期A股不断财务爆雷,而且手法好像并没有逃过我刚写了个开头的文章,因此我想还得继续写下去吧。这次更新,我想暂且不写某一科目做假的问题,先谈一谈怎么样读财报。

       财务报告并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幅企业经营活动的画卷。因此,在读财报时,能给你提供非常多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展现出一个企业在财务报告期内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都能够给你展现出企业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不管什么样类型的企业,通常来讲看财务报表首先要看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企业资产都有什么,分布在哪里?这些资产未在经济当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未来能够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变化?所以通常我会先看资产科目, 在资产科目里我首先会看手持现金情况,因为现金是企业可立即动用的最佳资源,特别是对非金融企业来讲,更是企业营运安全的保障,是企业偿还债务,偿付利息和获得商业信用的根本。一般来讲,我把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当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其它流动资产中的银行理财作为企业手持现金来对待。非常有趣,在看企业手持现金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许多问题,能让你对企业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这个企业手持现金的量如何?是否充足?财务安全性如何?再对比流动负债和负债总额,看看利息保障情况如何?现金是否足够偿付利息支出?企业手持现金量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引起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变化?还是投资性现金流变化?还是融资性现金流变化引起的?如果一个企业,手持现金很多,且没有有息负债或者有息负债非常之少,那么请你眼睛一亮,这个企业值得你去深入研究,一般来讲会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如果一个企业手持现金量非常大,同时有息负债金额也非常大,那么请你万分小心,也许是雷。看财务报表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比如同样手持现金量非常大,有息负债非常少的,比如神威药业、福斯特、大商股份和东方电气,你再看看这些企业现金运用的收益,你就会发现有些老板精打细算,比如神威药业的现金每年可以贡献近1亿元的利润,基本符合银行保本保收益的收益水平,那么基本证明企业把钱存放于银行,很安全,收益很稳定。而你再看东方电气手握几百亿现金,但收益少得可怜,细分析你就会发现,之前母公司下辖一个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并不在上市公司体系之内,公司将几百人亿现金低息存到了母公司的财务公司,对母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看资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看就收帐款和应收票据了,这个前边我已经详细讲过,就不再细说了。
       看资产很有看头的,还有固定资产,这个也非常有看头。首先看,这个企业固定资产的量如何?是属于轻资产行业还是重资产行业?然后再看,这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怎么构成的?是机器设备还是厂房或是房产?看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记账的?是以原始成本入账还是重置成本入账?看看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折旧的,平均使用年限还是快速折旧?这些固定资产是如何取得的?主要依告靠企业盈利积累?还是依靠股本融资?还是依靠债务融资?这些固定资产在折旧完成后仍然继续可以使用?还是没有计提完折旧就没有使用价值了?企业是否需要不断地进行固定资产投入?是否需要不断扩大股本或负债?还是依靠经营性现金流量就可以扩大再生产?企业的在建工程量大不大?是如何变化的?在建工程什么标准和什么时候转为固定资产?转化为固定资产后每年会增加多少折旧计提?能贡献多少销售或者利润?同时要看一看,与在建工程对应的项目贷款量有多大?因为在项目建设期财务费用是计入固定资产的,不影响当期费用,如果在建工程转固,会有多少项目贷款利息费用会计入当期损益?会不会因此对企业利润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亏损?在建工程转固后多长时间能达产?多长时间能达到盈亏平衡?特别是对于有良率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如:盐湖股份和京东方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是计提充足还是不足?比如:大商股份,固定资产全部以原始成本计价,主要为商业物业,计提了大量折旧,而这些年商业物业升值巨大。因此,这个企业的净资产含金量就是极高,甚至是低估了的。再比如:神州租车,固定资产主要是车辆,那么怎么评判其折旧计提是否充分呢?那就要看其退役车量处置收益能够覆盖计提折旧后的残值。例如:待退役车辆计提折旧后的残值是100万元,处置时收回了101万元,则平常折旧就是充足的,而如果仅收回99万元,则折旧计提不充足的。再比如:刚刚被私有化的中外运航运,航舶计提完折旧后仍然可以使用多年,而后拆解国家还会给予补贴,因此期固定资产价值就完全被低估了,所以大股东才会坚决私有化。再比如像京东方,可能设备还没计提完折旧,就被淘汰了,因此这样的行当最赚钱的是设备生产商。再比半导体行业,过去技术升级非常快,像ASML这样的设备厂商最受益。随着制程生命周期的延长,像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已经完全提了折旧的生产线仍然能够贡献收入和利润,这就大幅地提高了企业的ROE水来。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看财务报告的侧重点虽然可能不同,但是都有一点,万法归宗,就是通过看财务报告,能够展现给你一幅生动的企业经营的画卷,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看企业财务报告,看到反常,就一定要惊醒,反常即为妖。@路雨路雨

价值博士2019-01-22 13:35

文章很好,但是这样的组织形式还是显得逻辑不是很清晰。任何一个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其实要搞清楚真的是要仔细分析和研读,然而每个投资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避免在这些财务有问题的公司上浪费过多时间才是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好是找那些没有造假动机的公司来分析,与坏人斗智斗勇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Hayekist-2018-12-22 13:57

这个市场扭曲得很厉害。很多债务违约的企业,股票却涨得很慌。主要的原因是破产法太糟糕了。我这几天看第九版美国破产法,审慎感觉到美帝国之所以强大,在于制度建设能力(让制度是刚性可执行的,并不断得到迭代修正)

全部讨论

上海阿岳2023-08-04 11:36

收藏

别信梦想及时止盈2023-04-19 01:34

看财报 学习

姜小宝耶2022-03-28 11:25

最近看好哪个

瓜山派价值投资2022-02-01 17:34

分享

空麻袋拉米2020-11-16 06:56

$北京银行(SH601169)$ $*ST康得(SZ002450)$ 造假如何解释?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股缘杂谈2020-11-12 20:57

值得一看

鳕鱼牛牛2020-11-09 08:30

写的好,东方电气算老千公司吗

Xiaojiucai6662020-02-10 16:33

好的内容是作者的汗水,值得付费,已支付

韭灸酒2019-05-21 12:47

假新闻遍地横行,教人识别财务的干货却被屏蔽了,雪球在干嘛啊

生产队队长2019-05-21 10:50

嗯嗯,确实是,并且好的事务所的意义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