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服务出海的成功经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主要观点

将德国的服务出海,分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进行梳理;

在对外贸易上:

第一,德国服务出口在总出口金额中的占比呈现长期缓慢上升的态势;

第二,从国际收支来看,2010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撑服务贸易收入的主导产业,包括运输、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以及研发/咨询等商业服务,表明服务出口与德国自身强大的工业实力及货物贸易存在融合,从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延伸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上存在一定优势;

第三,德国剔除旅游后的服务贸易差额自2014年开始大幅由负转正,从顺差项来看,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加工服务、金融和保险业;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贸易顺差的提升或得益于德国工业4.0战略的推动,制造企业逐步构建实体产品与服务融合的多样化产品组合与价值增益模式;

第五,从龙头案例来看,西门子是最早一批在工业4.0背景下观察到数字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趋势的企业,于是逐步剥离前景不明朗的制造类业务,通过瘦身完成了从硬制造向数字化的转型,以销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服务贸易的扩张。

在对外投资上:

第一,德国对外投资呈现出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现阶段其服务业占比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体现出其从制造产能对外转移,到服务对外扩张的变化,背景是德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在投资方式上,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德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三,从典型案例来看,金融业的安联集团,通过负债端驱动下的一系列跨国并购,进入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实现越级式发展;信息技术业的SAP(思爱普),凭借R/3软件的竞争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科技巨头建立跨国战略伙伴关系,成为ERP软件公司领域全球龙头。

正文

我们将德国的服务出海,分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进行梳理,其中对外贸易表现在服务的出口,尤其是从净出口的角度,来观察优势行业;服务的对外投资则是服务业企业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境布局,以增加企业海外收入。

1服务对外贸易

1.1出口总量及背景

以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的2009年为界,21世纪以来,德国的总出口金额呈现出先高速增长、后震荡上行的表现。2001-2008年,德国总出口金额从659.9万亿欧元升至1713.4万亿欧元,年复合增速达14.6%,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9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先后爆发,一方面导致全球经济受损、需求减少,德国的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另一方面欧元汇率出现波动,可能使德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不定,影响了出口竞争力,而且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兴经济体追赶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的压力,德国全球出口份额有所下滑,产业升级也面临一定挑战。从德国出口金额来看,2009年以后,开启震荡走势,2010-2022年的复合增速为2.7%,其中有5个年份的出口金额不及2008年的水平。

从出口的目的地来看,欧洲始终是德国的首要贸易伙伴,但占比呈现长期回落态势,中国占比有所上升。以英法意为代表的三国合计占比从2000年的27.1%降至2022年的18.0%,但占比的回落在2020年以后出现企稳;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金额占比呈现长期上升趋势,尤其在2009年后出现短期加速上升,这一阶段的背景,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原因或在于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在外汇储备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是德国出口战略转向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是2010年两国设立政府磋商机制,中国成为德国第八个设立政府磋商机制的国家,并连续建立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外长级战略对话、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等重要官方磋商和协调机制。但德国对中国出口的占比同样在2020年以后有所变化,出现回落,截至2022年录得6.1%。另外,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呈现长期区间震荡,截至2022年为9.9%。

图表:德国出口金额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德国出口金额的国别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商品出口始终在德国出口中占到大头,如果聚焦服务业,服务出口在总出口金额中的占比呈现长期缓慢上升的态势。德国的服务出口金额占比,从2001年的13.4%升至2022年的19.7%,21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从增速的变化趋势上,服务出口与商品出口基本一致,体现出服务与商品货物贸易存在一定的融合。对比增速的绝对数值来看,2001-2022年,德国服务出口年复合增速7.6%,较商品出口的5.3%高出2.3个百分点。

图表:德国服务出口金额占比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德国服务与商品出口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1.2服务出口的行业结构及逻辑

由于数据可得性,我们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起的分行业贸易收支情况,来对德国服务子行业出口的成功之处进行观察。从贸易收入来看,2010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撑服务出口的主导产业。我们尝试划分了12个细分服务子行业,其中支撑德国服务出口的主要行业是运输、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以及研发/咨询等商业服务,基本均为生产性服务业,即提供与生产活动相关服务的行业,而其他与消费、金融相关的行业如旅游、文娱服务、金融服务、保险和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出口占比则相对偏低。这表明,德国的服务出口与自身强大的工业实力及货物贸易存在融合,服务价值链向生产领域有所渗透。

再结合2001年以来德国服务出口整体增速高于商品出口,其中的原因或在于,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追赶之下,德国部分制造能力优势受到影响,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上升,表现在商品出口全球份额的下降和国内服务业GDP占比的提升,尤其是技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从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延伸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上仍存在一定优势,并且新兴经济体存在引进技术的需求,这促使德国的服务出口增速相对较快,最终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是支撑服务出口的主导产业。

图表:德国服务业贸易收入(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贸易差额的变化来看,可以发现2014年是重要节点。德国的商品贸易保持着常年的大额贸易顺差,而服务业则恰恰相反。再从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的逆差主要来自于旅游业,予以剔除后可以发现,德国的服务贸易(除旅游)差额自2014年开始大幅由负转正,并持续提升,直至2020年后再度出现回落。

从细分行业来看,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加工服务这两大生产性服务行业,其贸易顺差均是从2014年开始大幅上升,运输和维修服务的贸易差额也在同年有了明显的改善。除此以外,德国的服务贸易顺差还体现在了金融和保险业

图表:德国服务、货物净出口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德国剔除旅游业后的服务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德国服务贸易差额(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德国服务贸易背后的逻辑来看,可梳理为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4.0战略促进了服务与实体产品的融合。首先从时间点来看,2011年,德国公布《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后,德国产、研、学专家构成“工业4.0”工作小组,进一步开展对本国以及全球相关工业化情况的研究。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等机构设立“工业4.0平台”并提交了平台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被德国政府采纳。此后,德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规划框架,如《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数字战略2025”和“高技术战略2025”(HTS2025)等,或可以表明2014年是从政策层面推进“工业4.0”的实施的重要一年,也逢默克尔第三任期的开端。

其次从战略内容来看,“工业4.0”被认为是德国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研发与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核心内容是促进工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从具体措施来看,在研发创新投入方面,除了提高德国政府财政预算中教育和科研支出的比重,德国政府、州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大型企业设置高科技创业基金外,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研发支持力度。

在德国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借鉴这一战略,典型案例在于我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同时,2014年公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也专门强调了4条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意味着我国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战略中更快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并加深与德国的合作。总的来看,工业4.0战略将促进制造企业构建实体产品与服务融合的多样化产品组合与价值增益模式,并引发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借鉴以及类似的战略规划,考虑到德国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研发与技术优势,这都将有利于其自身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融合。结合以上背景,德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差额的改善,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工业4.0战略的推动,具体表现例如德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顺差自2014年起的大幅增加,且目的地主要为中国和北美地区。

图表:德国知识产权使用费的贸易差额(按国家,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第二,德国在欧洲内部的加工服务贸易。德国另一大服务贸易顺差项在于加工服务,2022年顺差74.2亿欧元,欧洲起到了主要的拉动作用,德国对于欧洲地区的顺差达91.3亿欧元。从原因来看,或在于德国在欧洲范围内建立的制造业供应链网络较为成熟,德国制造业的高水平技术、高质量产品以及高效率生产模式吸引了欧洲及其他国家的订单,并且作为欧洲中心地带,德国拥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图表:德国在欧洲的加工服务贸易顺差(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第三,德国金融保险业在欧美的贸易。除了知识产权使用费以及加工服务贸易,德国的服务贸易顺差还主要来自于金融业与保险业,且增长较为平稳,得益于德国在金融保险领域强大的综合优势。从目的地来看,德国金融贸易顺差的主要目的地仍以欧洲为主,但保险贸易顺差的目的地主要为美国,体现出了以安联为代表的德国领先保险企业,其业务在第一大保险消费国美国存在成功拓展。

1.3龙头案例——工业4.0之下,西门子从电气自动化到数字化的转型

根据西门子2023财年业绩,营收在可比基础上增长11%,达到778亿欧元,净收益增长至接近两倍,达到新高85亿欧元,整体业绩增势强劲。西门子作为创立一百多年的老牌企业能够做到屹立不倒,得益于其及时从电气自动化向数字化业务的转型,从中或可窥见德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一些龙头经验。

电气自动化之路:西门子从电报机起家,其创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在1874年携手工程师哈尔斯克创立公司,第二年,公司因成功建造欧洲第一条长达500公里的电报线成名;1855年,西门子开始涉足电气列车和灯泡领域,1866年,西门子发明实用型发电机;187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25年,西门子进军家电和医疗设备领域,生产收音机、电视机和电子显微镜等,并在1939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气工程公司。1960年德国战后经济快速恢复,以洗衣机、电冰箱、收音机和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电产品成为驱动经济恢复的主要品类之一,西门子在此领域已有所深耕。接着,西门子的工业数控系统问世,1973年,西门子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开启了工业自动化时代。作为PLC的领军企业,西门子占据全球30%-4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在变频器、伺服电机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信息自动化市场,西门子于1980年推出第一台数字电话交换机,1988年推出数字公共电话交换系统(EWSD),1997年推出第一款彩屏GSM便携式电话。1999年,西门子将半导体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了新公司英飞凌科技。

从硬制造到数字化的转型:21世纪以来,西门子开始剥离前景不明朗的制造类业务,2006年,西门子剥离了通信业务给外部投资集团;2007年,西门子将旗下威迪欧汽车电子以11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2014年9月,西门子以30亿欧元向博世集团出售其持有的合资企业博西家电50%的股份,彻底退出了家电领域。西门子观察到数字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趋势,并且受益于德国工业4.0战略。在2013年德国公布工业4.0战略后的下一年,西门子就宣布启动“2020公司愿景”战略,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为数字化业务打基础。而2014年的资料显示,德国的工业4.0战略也已经向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大企业倾斜,“工业4.0”战略下的相关研究项目主要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仅德国联邦政府对该项目的投入在2014年就已达到2亿欧元,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当时的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2014年底,西门子收购Camstar。尽管后者在电子制造业有出色的MES系统,但西门子更看重其大数据分析能力。2015年6月,OmneoPA性能分析软件正式推出,拉开了西门子大数据与云服务的大幕。2016年4月,西门子推出基于云的开放式物联网操作系统MindSphere。该系统是云计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属于平台即服务PaaS),向下连接现场设备,向上提供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支持APP和数字化服务开发、运营和供应,依托西门子在自动化、电气化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收集并分析工厂产生的大量数据,为其运营优化提供支持。总的来看,西门子实现了硬制造领域的瘦身和数字化工业领域的大举扩张

图表:西门子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主要变迁

资料来源:西门子中泰证券研究所

服务贸易是西门子数字化业务的重要盈利方式。现阶段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的主要业务,就是在于为离散和过程工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针对具体行业特点打造的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在2023财年,西门子近一半的收入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其中13%来自中国,如果从数字化业务来看,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超过五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中国。

西门子已在数字化工业全球市场份额中居首。Frost & Sullivan在2020年授予西门子全球市场领导奖,以表彰其占据了数字化工业市场的近20%,通过Xcelerator产品组合帮助客户克服功能孤岛带来的问题,并加速其数字化转型之旅。

图表:西门子在数字化工业全球市场份额居首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中泰证券研究所

如果将西门子的业务与前文德国细分的服务贸易顺差行业相对应,或主要在于加工服务业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方面。

在加工服务贸易上:第一,西门子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可能涉及到工程设计、加工制造、设备调试等环节,其中的加工服务可能包括数控加工、精密加工等。第二,西门子的能源技术,在能源领域提供各种技术和服务,包括发电设备、输电与配电系统、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等,在海外市场可能提供能源设备的加工制造服务,包括涉及到机械加工、电气加工等方面。第三,数字化解决方案如工业物联网、数字化工厂,其中可能包括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加工服务。

在知识产权使用费上,以西门子在数字化解决方案、工业自动化方案、能源等各个业务领域拥有的大量专利技术为例,可能会在海外市场进行许可或转让,从而形成知识产权出口。

2服务对外投资

2.1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较高

德国的对外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速扩张,直接对外投资存量在1981-1989年平均复合增长12.2%,这一阶段高速扩张的背景在于,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有所加速,德国跨国公司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另一方面, 1984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德国马克短期大幅升值阶段,汇率环境利于德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1990年东西德合并,德国对外投资存量单年进一步大幅跃升155.0%,并在随后的90年代保持了较高的扩张速度;1999年,在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索沃战争等背景下,德国对外投资有所回落;21世纪后,德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保持着扩张态势,2000年-2022年的平均复合增速为6.5%。

德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例也保持着上升态势,截至2022年达47.32%,高于全球39.86%的平均水平,从典型国家来看,占比较高的英国达71.32%,美国为31.1%,中国为16.3%。

图表:德国对外投资存量与增速(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德国对外投资存量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各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的比例(2022年)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服务业占比较高是德国对外投资的特点。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在上世纪90年代持续上升,从1995年的75.6%升至2000年的89.4%,在21世纪后稳定在87%-90%的区间,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则从1995年的23.4%回落至2000年的10.2%,并长期处于低位。相比之下,典型国家日本的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在2005-2022年期间平均值为45.2%,明显低于德国。另外,如果向前追溯,在1958年,德国对外投资存量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比84.2%,服务业占15.8%,德国对外投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体现出其从制造产能对外转移,到服务对外扩张的变化,其背景是德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GDP占比在1978年超过了40%,到80年代中期超过50%,90年代中期达到了60%,一定程度表明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沿着价值曲线向上游的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和下游的销售环节移动,技术进步对服务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德国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化国家转向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国家。另外,随着服务对外投资的上升,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德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图表:德国对外投资的服务业占比较高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2对外投资案例——金融业、信息技术业

1、金融业对外投资——德国安联的海外并购

德国安联集团已经是全球领先的保险资产管理集团,通过并购进行对外投资,从而实现全球市场扩张,并完善公司在各领域的专业能力和产品层次,是安联崛起的主要策略。

上世纪80年代逐步开启的一系列负债端驱动下的并购,帮助安联实现了越级式发展。上世纪80年代,德国金融监管放松,金融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特别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安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并购积极进行海外投资,例如收购了英国的Eagle Star Holdings,成为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还先后收购了意大利RAS、法国VIA/Rhin Moselle、瑞士Elvia等知名险企;2000年,安联收购了美国PIMCO、Cadence等,使其资产管理规模由几百亿欧元快速增加至3000多亿欧元;2001年,安联又收购了美国的Nicholas-Applegate以及德国Dresdner银行,资产管理规模迅速升至 6000多亿欧元。

图表:安联股价1990-2001年的上涨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2、信息技术业对外投资——SAP依靠技术优势向海外扩张

德国的信息技术巨头SAP(思爱普),是ERP(企业资源规划)软件公司领域的全球龙头。公司在1972年由5位前IBM员工创办,致力于开发用于实时业务处理的标准应用软件。1973年,SAP第一款企业管理软件R1开发完成,实时的数据输入、分析和管理成为核心亮点,随着R1的成功,SAP总部搬迁到德国Walldorf。这一阶段的背景,是德国联邦政府对于科技工作的巩固和发展,1972年德国成立了联邦研究技术部(1998年更名为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战后的1948年到两德统一前的1989年,德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社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5%上升至60%。政府部门还制定新计划并调整现有计划以强化公司之间或公司和公共研究组织之间的合作。

1978年,SAP公司开始研发R/2,其特点是能够覆盖企业客户所有管理的流程,并于1981年研发完毕。在随之而来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下,SAP开始着手开发具备革命性意义的R/3,并于1991年首次推出,它是全球首款基于图形化操作界面开发的企业管理软件,其竞争对手此时主要还是基于DOS代码的软件。R/3允许企业可以通过局域网(后来增加互联网)传输数据,可以全球联网进行管理。凭借着R/3软件的竞争优势,SAP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随着在第一个非德语系国家荷兰成立了子公司,R/3软件陆续被翻译成20多国语言,SAP国际化进程加快,截至当年年底,SAP员工数已经达到500多人,收入到达1.52亿马克。1992年,SAP的海外收入占比达50%;1994年,SAP收购了美国软件公司SAS Institute Inc.的财务软件部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美国市场的地位,此外,SAP还与微软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企业软件解决方案。

3 风险提示

海内外经济波动超预期风险;海内外政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历史数据梳理存在偏差风险;研报使用信息更新不及时风险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