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2喜欢:10
美国印钞,中国制造,在美国人看来,这是最好的世界格局!但随着中国制造升级,触碰到美国赚钱的领域,而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又面临困难重重,此时拜登皱起了眉头,财长耶伦更是直接甩锅,称中国制造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平衡,不想再使用中国价优物美的商品。
现在的美国表面看去是一片欣欣向荣,并没有因为加息而导致经济放缓,反而有些过热的迹象,现在无论是消费数据还是非农就业都是大超预期的,但只有财政部长耶伦知道,这只是表面的情况。美国想要保持这种繁荣,就需要在不降息的情况下继续加大财政赤字,现在美国的负债已经突破了34万亿美元,比美国GDP还要多出5万亿美元,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突破35万亿。
耶伦这次访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国能够购买美债,至少不要再抛售美债了。如果是按照以往的贸易模式,中国制造,美国消费,我国自然有意愿购买美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本土的同时,供应链还要摆脱对于中国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长期购买美债呢?但美国大选临近,为了帮助拜登政府赢得选举,财长耶伦不得不选择再次访华,并且在抵达广州的第一时间,就首先表态了,拜登政府不希望与中国脱钩,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客套话。
因为中美之间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升级,不断向高端发展,已经触碰到了美国小部分赚钱的领域,比如5G通讯、人工智能。再者就是美国希望制造业回流本土拉动就业,自然也会减少购买中国商品的需求。两国过去从贸易互补,到现在更多的是竞争, 矛盾和冲突自然会增多,即便双方官员频繁沟通,但效果也不如之前好。
耶伦这次访华除了希望中方购买美债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控制新能源的产能,不要对于美国以及全球供应链造成威胁。美国在制造业回流本土过程中发现,为了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但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已经被中国企业所垄断,或者更确切的说,全球的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的情况,即便美国在本土设置了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但美国的企业依旧没有生存空间。
其实耶伦已经在不同场合表达过,担心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产品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表面上看似关心我国的产业,但本质上是担心我国产能过剩,使得美国企业没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现在美国还想要制造业回流本土,而制造业又需要大量的使用电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这部分电量就需要使用绿电,美国对于绿电的需求就更加强烈。美国为了确保能源安全,是不能够放任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美国,而美国本土企业发展又是举步维艰,这也是拜登政府焦虑的地方,也寄希望耶伦这次访华能够解决,但那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一次耶伦访华,其实中方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因为经过这几年的谈判,我们已经发现美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切想着自己。只有咱们中国综合国力发展起来,有足够实力跟美国谈判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公平。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虽然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我国具备绝对的成本优势,只要我们能够熬过去这段艰难的时期,我国就可以在完成碳中和的情况下,同时实现能源的自主化。

全部讨论

谈的时候都热情洋溢,回去就各做各的!

谁印的钞多?

04-07 21:22

其实双方核心利益一目了然:我们不卖美债可以,甚至还可以再买5000千亿美债,只要美国配合和平统一台湾。多简单的事情

04-07 22:07

为啥一定要搞的过剩

04-08 01:59

弱智文笔

04-07 21:13

当碳中和不再有利于欧美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抛弃碳中和,不会作茧自缚的

04-07 20:16

从产业结构来说,中美并没有冲突的地方,反而是中极力争取的欧日韩是严重冲突的产业竞争,不仅如此也和一d一L有低端产业的严重冲突

04-08 08:22

截止2023年底,中国直接持有美国国债8163亿美元,中国还通过欧洲国际清算银行和卢森堡明讯银行间接持有部分美国国债,但具体数量没有公布,有部分研究人员估算加上间接持有部分,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最多不会超过1.4万亿美元,占比为4.1%,另外一个口径的研究估算是中国目前持有美国国债3.4%,综合看,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大概区间就是3%~4%。按照公开资料最近可以查阅到的数据,美国国债持有人的分布看,截止2023年年底,美国境内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持有大约79%的美国国债,其余部分由美国以外的机构(主要是各国央行)持有。截止2023年年底,包括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中国尚未汇出的利润留存、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国外发现债券和取得银行贷款在内的整个负债余额是24475亿美元,截止2024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2457亿美元,虽然统计时间相差了3个月,如果做出粗略计算,二者相减的话,中国对外的净债权是大约7972亿美元。按照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在“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中,至多只能选择两个目标,牺牲独立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显然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做到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所以只能牺牲固定汇率这个目标,但是我们显然没有做好让汇率自由浮动的准备,在此背景下,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和维护汇率的相对稳定,只能加大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在一个正常健康的经济体中,国际上一般是维持2~3个月进出口规模的外汇储备,规模宏大的外汇储备,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但中国是一个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大国,剧烈波动的汇率环境不利于目前国内一系列制造业安排和组织生产,所以维护相对稳定的汇率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对应的就是必须维持相当规模的外汇储备。在这些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还是截止目前,安全性最高、收益率也很高的品种。即使在过去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的情况下,我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是一样要持有大量美国国债。观察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最好的窗口,是选择在危机爆发期间,大量避险资金为了安全考虑回流美国国债二级市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根据巴克莱银行的报告,在美国最新的一次局部金融危机—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后的周一即3月13日,美国名义美债日交易量飙升到12万亿美元,超过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引发的恐慌高峰期交易量。以这个交易量作为参照,哪怕中国一天抛出持有的全部美债,美国市场也并非消化不了,拉长到一个月的话,消化中国持有的美债,可以说是毫无压力,只要美债利率稍微增加一点,美国国债发行没有任何压力。中美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但绝非是在国债买卖这个问题上。

04-07 20:21

美国不需要实现碳中和

04-08 15:51

随着无人工厂的普及,各国制造最终会无差别,按需分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