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何时能全面上路?低空经济潜藏哪些机遇?市经信委主任回应这些热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将如何改变生活?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能上路?低空经济到底是个啥?上海重点企业“服务包”,如何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5月6日在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就重点企业服务包、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人们关注的话题等作出回应。小研整理出了一些访谈重点内容,快来一起看看吧。

重点企业“服务包”

今年年初开工之后,上海的重点企业服务包新增了很多产业政策,引发了广大企业的关注。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发放了多少服务包、这些服务包里又有哪些企业特别感兴趣的政策?

对此,张英在做客《2024民生访谈》时表示,服务包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举措。

张英说,考虑到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所在行业有哪些特别好的政策,所以今年市经信委把市、区两级已出台的惠企政策进行了拆解,比如涉及产业创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出入境服务、人才、商贸发展等方面的2200多项政策,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大小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将企业特别关心的市场准入、税收减免、要素获取等逐步纳入到服务包,今年首批市级55项“政策干货”已在上海市重点企业服务包专窗平台上线,都是企业重点关心的事项。

张英介绍,除了把服务包做好,市有关部门还建立了政企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市领导亲自带头,定点走访159家企业,区级、各个街镇都有相应的领导分批走访这些企业,为企业发放服务包,听取企业的意见。最近,市里也开始组织育新提质恳谈会,每个星期听取若干家企业的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都会逐项分解落实,和相关的委办一起共同破解;同时把单个企业的意见汇聚成一类意见,变成政策,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

此外,上海还建立了一企一管家的服务机制,通过服务包构建了管家制度,有将近4200名各个条线的管家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更好地提供一对一服务。上海还在大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一键通”平台,各个企业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搜索自己所需了解的政策。围绕中小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等,该平台和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一起,今年一季度共同打造、上线了金融特色产品服务包,内含146项金融产品,围绕科技创新企业需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沪科专贷、智慧知识产权贷款等提供点对点的金融服务。“我们还提供了人才服务包、投资促进包、数字化转型包、创新孵化包。这些不同的包,可以给不同阶段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张英说道。

在访谈中,张英还提到,按照国家的要求,市政府已经印发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希望在十个领域设备更新上走在全国前列。上海也在编制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扩大产品创新应用的政策,鼓励更多创新产品在这一轮设备更新中能够用上去,比如通过把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材料首批次纳入到市级创新产品目录,让这些创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纳入到大量的产品采购中。

张英进一步强调,在市政府印发的《行动方案》中,上海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一是鼓励企业更多推动智能化,鼓励船舶、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更多使用智能化软件、机器人装备,智能化流水线,培育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包括3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同时完成规上企业全面智能化改造。二是鼓励企业更多推动绿色化,通过设备更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石化、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设备,推广节能高效。目标到2027年,推动更新改造300万千瓦电机和相关系统,新增光伏装机50万千瓦,储能应用功率达到20万千瓦,使整个生产制造的能效进一步提升;同时,推动2万个存量、自用的非智能充电桩升级替换,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船舶机械等高端产品再制造,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能力达5万吨以上。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截至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128万辆。下一步,上海将把浦东、临港、奉贤、嘉定四个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进一步连点成片,让智能网联汽车的场景更加丰富,测试车将能行驶到不同区域甚至开到长三角。这是张英在做客《2024民生访谈》时透露的信息。

“按照我们的理解,未来一是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二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智能网联功能。汽车工业将不仅是智能化革命,也是能源革命,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张英说,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为全国最快,保有量已经达到128万辆。同时,大量公共领域也在使用电动化汽车,为降低污染排放、向绿色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

最近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成为热点。这是端到端、无驾驶人的自动驾驶方向,相当于达到自动驾驶L5等级。目前,国内很多车厂在向L3、L4演进,FSD的出现意味着往更高级别的L4到L5级别演进,即完全无人驾驶,对交通、物流、工作方式都会带来巨大变化。其中人工智能将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大模型赋能汽车,让汽车有更聪明的大脑,进一步加强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因此汽车大模型也是未来应关注的方向。

关于无驾驶人汽车什么时候全面上路?上海在2022年出台了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已于2023年2月起正式实施)。经过一年多的稳步推动,已为7家企业、30辆车颁发全国首批正式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坐上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为了推动无人驾驶车的早日上路,上海将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不断扩大自动驾驶可运行范围。将浦东、临港、奉贤、嘉定等区域的智慧道路连点成片,还要争取和长三角互联互通;同时上海在积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工作,建设云控平台、车用专网、智慧化路侧设施,通过“路”与“云”共同赋能“车”,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的自动驾驶服务。

张英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同时,上海也在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服务。比如去年针对地下停车库没有信号、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无法充电或者车载多媒体无法使用的情况,实施了地下停车库移动信号的覆盖工程,目前已完成3000多个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的信号覆盖,以及2000多个地上空间的信号优化。“未来,上海要进一步实现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信号全覆盖,预计将覆盖超过4000个住宅小区,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此外,张英进一步强调,智能网联、智慧道路的建设也需要推进。上海已经有1002条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达到2000公里。通过浦东新区立法以后,已经有7家企业、30辆车获颁全国首批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下一步,上海还要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浦东、临港、奉贤、嘉定四个区的测试道路进一步连点成片。这样一来,智能网联汽车就能开出去,行驶到不同的区域,让场景更加丰富。“我们甚至希望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和其他的长三角省市一起,把测试车开到长三角,为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运营提供更好的条件。”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如今,大模型炙手可热,通用人工智能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新助手,大模型被嵌入到办公软件中,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张英看来,当前,大模型发展进入了爆发期,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时,重点从算力、语料、模型、测试、应用场景等全方面进行布局。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个垂直行业,上海已经形成了“1+4”通用大模型格局。

张英强调,政府要推动生态的形成,很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更多的政策聚焦。去年年底,上海市经信委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又称为上海大模型发展“11条”),从3个方面加快大模型的发展。一是着力支持大模型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扶持计划,主要是鼓励形成数据飞轮、加快模型迭代、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专项奖励。二是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级,大模型很重要的就是数据要素、算力要素,实施智能算力的加速计划,鼓励更多的软硬件研发,推动一些语料资源的集聚和共建共享。三是推动大模型的创新应用,重点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化教育教学、科技金融、设计创意、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鼓励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建立大模型生态集聚区,鼓励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探索大模型相关国际交流合作。

张英举例说,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算力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算力资源,同时减轻创新企业的负担,上海采取了多项举措:一是建立了全市算力调度平台,以更好的方式、更多的资源供给需要的企业,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了绿色通道。二是给予相应算力建设的奖励,对于建设算力的主体,经过评估以后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三是给予算力租用补贴,对一些大模型的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算力租用补贴。

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张英举例说,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上海在全国有优势,特别是近四年来,已从10万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人。在培养特殊的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这是新兴职业。在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对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将从各个方面与相关委办局共同推动。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实施了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张英同时表示,上海也在加大人才的培养,相关高校都在陆续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

张英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已经是第七届,每届大会的参观者都会感受到每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7月之约”,主题将聚焦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治理话题,会有5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空间、500多家企业到场展示,也会推出更新更好的体验,比如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黑客马拉松比赛,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也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一般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最高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低空航空器为载体,开展载货、载人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综合性新经济业态。

张英表示,受新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新能源通航飞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工业级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呈现出快速突破的态势。低空经济已进入到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将成为万亿级产业新赛道。

张英说,上海发展低空经济有几方面优势。上海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第一城”,一是创新企业集聚,引育了整机研发、先进动力、结构材料、挂载导航、场景应用等6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企业,在“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二是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先行先试,在金山打造无人机特色产业园(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正建设集“研发制造、飞行服务、检验检测、展示交易、创新孵化、教育培训、适航审定”为一体的低空产业生态圈);三是集聚全国70%的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国内80%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企业创始人和创新团队均曾在上海航空体系内工作。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开展海岛物流、城市场景、政务场景、测绘场景等方面的探索应用。如海岛场景,顺丰在金山到嵊泗和舟山开通5条海鲜运输航线,累计配送1.4万次,空域总时长超4700小时;崇明三岛开展海岛间低空商业化的物流运输,未来将打造常态化海岛无人机物流商业航线;又如城市场景,美团已在杨浦区开通了首条航线,利用无人机外卖配送(五角场合生汇至凯德·国正中心),平均每天20单左右(高峰日可达60单)。

但同时,发展低空经济还需破解政策法规、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等关键瓶颈,尤其是亟需加大低空空域开放利用、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低空飞行特色应用场景等。下阶段,市经信委将会同国家相关部门:

一是研究制定低空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推动低空空域的开放。

二是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布局低空飞行“四张网”(设施网:分布式起降点、通航机场等;空联网:低空感知与通信、监测网络等;航路网:空域航路、3D数字地图等;服务网: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系统、气象数据等)。

三是推进低空航空器产业化,培育研发、制造、服务等龙头企业,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整机产品。

四是打造低空特色场景,探索开通城市陆上航线、城际陆上航线、江河湖海水上航线等,推广社区配送、城际物流、低空文旅等场景;联动长三角,规划覆盖华东的“100公里30分钟”低空网络群。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将如何改变生活?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能上路?低空经济到底是个啥?上海重点企业“服务包”,如何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5月6日在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就重点企业服务包、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人们关注的话题等作出回应。小研整理出了一些访谈重点内容,快来一起看看吧。

重点企业“服务包”

今年年初开工之后,上海的重点企业服务包新增了很多产业政策,引发了广大企业的关注。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发放了多少服务包、这些服务包里又有哪些企业特别感兴趣的政策?

对此,张英在做客《2024民生访谈》时表示,服务包是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举措。

张英说,考虑到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所在行业有哪些特别好的政策,所以今年市经信委把市、区两级已出台的惠企政策进行了拆解,比如涉及产业创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出入境服务、人才、商贸发展等方面的2200多项政策,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大小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将企业特别关心的市场准入、税收减免、要素获取等逐步纳入到服务包,今年首批市级55项“政策干货”已在上海市重点企业服务包专窗平台上线,都是企业重点关心的事项。

张英介绍,除了把服务包做好,市有关部门还建立了政企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市领导亲自带头,定点走访159家企业,区级、各个街镇都有相应的领导分批走访这些企业,为企业发放服务包,听取企业的意见。最近,市里也开始组织育新提质恳谈会,每个星期听取若干家企业的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都会逐项分解落实,和相关的委办一起共同破解;同时把单个企业的意见汇聚成一类意见,变成政策,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

此外,上海还建立了一企一管家的服务机制,通过服务包构建了管家制度,有将近4200名各个条线的管家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更好地提供一对一服务。上海还在大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一键通”平台,各个企业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搜索自己所需了解的政策。围绕中小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等,该平台和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一起,今年一季度共同打造、上线了金融特色产品服务包,内含146项金融产品,围绕科技创新企业需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沪科专贷、智慧知识产权贷款等提供点对点的金融服务。“我们还提供了人才服务包、投资促进包、数字化转型包、创新孵化包。这些不同的包,可以给不同阶段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张英说道。

在访谈中,张英还提到,按照国家的要求,市政府已经印发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希望在十个领域设备更新上走在全国前列。上海也在编制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扩大产品创新应用的政策,鼓励更多创新产品在这一轮设备更新中能够用上去,比如通过把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材料首批次纳入到市级创新产品目录,让这些创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纳入到大量的产品采购中。

张英进一步强调,在市政府印发的《行动方案》中,上海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一是鼓励企业更多推动智能化,鼓励船舶、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更多使用智能化软件、机器人装备,智能化流水线,培育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包括3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同时完成规上企业全面智能化改造。二是鼓励企业更多推动绿色化,通过设备更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石化、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设备,推广节能高效。目标到2027年,推动更新改造300万千瓦电机和相关系统,新增光伏装机50万千瓦,储能应用功率达到20万千瓦,使整个生产制造的能效进一步提升;同时,推动2万个存量、自用的非智能充电桩升级替换,发展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船舶机械等高端产品再制造,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能力达5万吨以上。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截至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128万辆。下一步,上海将把浦东、临港、奉贤、嘉定四个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进一步连点成片,让智能网联汽车的场景更加丰富,测试车将能行驶到不同区域甚至开到长三角。这是张英在做客《2024民生访谈》时透露的信息。

“按照我们的理解,未来一是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二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智能网联功能。汽车工业将不仅是智能化革命,也是能源革命,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张英说,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为全国最快,保有量已经达到128万辆。同时,大量公共领域也在使用电动化汽车,为降低污染排放、向绿色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

最近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成为热点。这是端到端、无驾驶人的自动驾驶方向,相当于达到自动驾驶L5等级。目前,国内很多车厂在向L3、L4演进,FSD的出现意味着往更高级别的L4到L5级别演进,即完全无人驾驶,对交通、物流、工作方式都会带来巨大变化。其中人工智能将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大模型赋能汽车,让汽车有更聪明的大脑,进一步加强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因此汽车大模型也是未来应关注的方向。

关于无驾驶人汽车什么时候全面上路?上海在2022年出台了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已于2023年2月起正式实施)。经过一年多的稳步推动,已为7家企业、30辆车颁发全国首批正式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坐上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为了推动无人驾驶车的早日上路,上海将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不断扩大自动驾驶可运行范围。将浦东、临港、奉贤、嘉定等区域的智慧道路连点成片,还要争取和长三角互联互通;同时上海在积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工作,建设云控平台、车用专网、智慧化路侧设施,通过“路”与“云”共同赋能“车”,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的自动驾驶服务。

张英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同时,上海也在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服务。比如去年针对地下停车库没有信号、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无法充电或者车载多媒体无法使用的情况,实施了地下停车库移动信号的覆盖工程,目前已完成3000多个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的信号覆盖,以及2000多个地上空间的信号优化。“未来,上海要进一步实现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信号全覆盖,预计将覆盖超过4000个住宅小区,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此外,张英进一步强调,智能网联、智慧道路的建设也需要推进。上海已经有1002条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达到2000公里。通过浦东新区立法以后,已经有7家企业、30辆车获颁全国首批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下一步,上海还要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浦东、临港、奉贤、嘉定四个区的测试道路进一步连点成片。这样一来,智能网联汽车就能开出去,行驶到不同的区域,让场景更加丰富。“我们甚至希望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和其他的长三角省市一起,把测试车开到长三角,为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运营提供更好的条件。”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如今,大模型炙手可热,通用人工智能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新助手,大模型被嵌入到办公软件中,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张英看来,当前,大模型发展进入了爆发期,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时,重点从算力、语料、模型、测试、应用场景等全方面进行布局。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个垂直行业,上海已经形成了“1+4”通用大模型格局。

张英强调,政府要推动生态的形成,很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更多的政策聚焦。去年年底,上海市经信委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又称为上海大模型发展“11条”),从3个方面加快大模型的发展。一是着力支持大模型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扶持计划,主要是鼓励形成数据飞轮、加快模型迭代、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专项奖励。二是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级,大模型很重要的就是数据要素、算力要素,实施智能算力的加速计划,鼓励更多的软硬件研发,推动一些语料资源的集聚和共建共享。三是推动大模型的创新应用,重点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化教育教学、科技金融、设计创意、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鼓励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建立大模型生态集聚区,鼓励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探索大模型相关国际交流合作。

张英举例说,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算力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算力资源,同时减轻创新企业的负担,上海采取了多项举措:一是建立了全市算力调度平台,以更好的方式、更多的资源供给需要的企业,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了绿色通道。二是给予相应算力建设的奖励,对于建设算力的主体,经过评估以后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三是给予算力租用补贴,对一些大模型的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算力租用补贴。

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张英举例说,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上海在全国有优势,特别是近四年来,已从10万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人。在培养特殊的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这是新兴职业。在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对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将从各个方面与相关委办局共同推动。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实施了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张英同时表示,上海也在加大人才的培养,相关高校都在陆续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

张英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已经是第七届,每届大会的参观者都会感受到每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7月之约”,主题将聚焦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治理话题,会有5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空间、500多家企业到场展示,也会推出更新更好的体验,比如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黑客马拉松比赛,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也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一般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最高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低空航空器为载体,开展载货、载人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综合性新经济业态。

张英表示,受新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新能源通航飞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工业级无人机等低空航空器呈现出快速突破的态势。低空经济已进入到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将成为万亿级产业新赛道。

张英说,上海发展低空经济有几方面优势。上海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第一城”,一是创新企业集聚,引育了整机研发、先进动力、结构材料、挂载导航、场景应用等6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企业,在“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二是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先行先试,在金山打造无人机特色产业园(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正建设集“研发制造、飞行服务、检验检测、展示交易、创新孵化、教育培训、适航审定”为一体的低空产业生态圈);三是集聚全国70%的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国内80%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企业创始人和创新团队均曾在上海航空体系内工作。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开展海岛物流、城市场景、政务场景、测绘场景等方面的探索应用。如海岛场景,顺丰在金山到嵊泗和舟山开通5条海鲜运输航线,累计配送1.4万次,空域总时长超4700小时;崇明三岛开展海岛间低空商业化的物流运输,未来将打造常态化海岛无人机物流商业航线;又如城市场景,美团已在杨浦区开通了首条航线,利用无人机外卖配送(五角场合生汇至凯德·国正中心),平均每天20单左右(高峰日可达60单)。

但同时,发展低空经济还需破解政策法规、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等关键瓶颈,尤其是亟需加大低空空域开放利用、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低空飞行特色应用场景等。下阶段,市经信委将会同国家相关部门:

一是研究制定低空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推动低空空域的开放。

二是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布局低空飞行“四张网”(设施网:分布式起降点、通航机场等;空联网:低空感知与通信、监测网络等;航路网:空域航路、3D数字地图等;服务网: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系统、气象数据等)。

三是推进低空航空器产业化,培育研发、制造、服务等龙头企业,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整机产品。

四是打造低空特色场景,探索开通城市陆上航线、城际陆上航线、江河湖海水上航线等,推广社区配送、城际物流、低空文旅等场景;联动长三角,规划覆盖华东的“100公里30分钟”低空网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