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新谭 |为何中国名义GDP 落后于PPP GDP?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早前跟一些内地大基金经理吃饭聊天,有人认为大市见底必有信号,例如宣布阿里(9988)被重罚约200亿人民币。这一天终于来了,罚额小一点,182亿人民币,但大市是否真的见底?天晓得,市场是聪明的,当然不用等到风波过后,市场已率先反弹。但这并非我最关心的事,我较担心的是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对中美博弈的影响。

肯定的是这场中国大科技(Big Tech)监控风波,距离完结仍很远。阿里系的调查都未完结,182亿人民币的罚款,应只针对反垄断部分,另外应还有税务调查,针对蚂蚁业务的调查亦仍在进行,除此,可能更重要的调查是有关客户数据的使用甚至拥有权。

不止如此,34家所谓互联网平台企业(亦包括阿里),被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及税务总局联合召见。覆盖面是有史以来最阔和最深入的,将严打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烧钱抢占小区团购市场等行为,限一个月内全面自我检讨整改。

中国网络监管 有效有价值具前瞻

我绝对相信这些调整和加强监管都是有道理的,亦有助未来中国互联网商业生态圈变得更健康,更公平,给予中小企更多生存空间,甚至更有创意。一如过去,建立了互联网防火墙,初时不少人,包括我,都认为监控外国信息过严,影响个人言论自由。但目睹西方(和香港)忽视社交传媒监管,网络充斥假新闻,激发过激民粹,导致严重暴乱。散播有关疫情的假科学,代价更高,单美国已损失近60万条人命。换作为中国,如没有监管网上言论,照比例,中国的疫情死亡人数可能接近300万!何其恐怖的场景,所以证明中国的网络监管是有效,有价值和具前瞻性的。

整体中国官员能力非常高,政策的制订已比西方科学化,但始终包含大量不确定性,所以也是一门艺术,重点在于平衡各考虑因素,亦必须有一定弹性和随时修正的能力。但当然切忌让胜利冲昏头脑,政策矫枉过正,今次处理疫情,中国当然远胜美国,但并不代表美国每个政策都是错的,更不代表美国即使政策上,已无中国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拜登上台后,雷厉治疫,中国接种疫苗速度反见落后,但喜见已在加速。

有关互联网监管,我认为有4点需要非常小心:

1. 我并不天真,一如美国,中国内部也有利益斗争,形式不同,透明度较低(但未必是坏事)。从在蚂蚁上市前3天被突然叫停,已看到事态严重,背后情况颇为混乱,将需要颇长时间来作出新的安排。重点在于不可影响大局,必须确保中国整体利益。

2. 从前有位在北京、被2015年A股股灾风波所牵连的朋友,经调查后最终无事,替他高兴。但后来再见面时,他已变得意兴阑珊,不想讨论太多事情,只说了一句,在中国,如被调查,没有人是无辜的。我不觉得这只是一句晦气说话,亦不是对制度的指控,他只是说出一点事实。此事实有历史原因,当然有坏处,但亦可能有些少好处。

中国实在发展得太快,经济发展远远走在法律、税制和监管制度前面(请记着E.O. Wilson的名言),所以不单止早期倚靠土地和煤矿等古老行业发迹的「土豪」,都必有「原罪」,现在已看出来,即使靠互联网发达的科技人才,都面对全新、谁也不知应怎样做的各种监管问题。在原来实体世界,哪有大数据杀熟,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导致严重垄断,以及复杂税务等等问题?中国多聪明人,更多非常爱钱的生意人,有很多充满创意如支付宝拼多多和抖音,比美国更先进的商业模式突破,但亦带来更新和更复杂的监管问题,是非常自然的事。

网企自查后势变得保守 影响估值

问题在于监管法律不够清晰,令到企业有点无所适从,希望今次行动有助令到监管制度变得更合理和明朗。刚跟某顶级策略师倾谈,他指出给予这些企业一个月时间自我检讨,监管文化上仍跟西方非常不同,没有清楚法律界限,所以这些企业必将变得非常保守,远离红线,或将导致减少投资,甚至减少创新,投资者给予的估值亦可能受到影响。

不够清晰的法律和监管的另一弊端,是吓到最有能力的企业家过早退休引退,实在是一种非常可惜和严重的浪费。他们大都聪明绝顶,勤奋兼有野心,白手兴家,值得景仰。当然也有运气成分,国家和时代给予的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绝不代表这些人才是可随时轻易被代替的。对,中国当然充满能干、可以当CEO的人,但专业管理人和企业家,在创意上,冒险精神上,仍是有很大分别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需要。举例,Tesla即使到了今天,如Musk被迫离开,对公司(和股价)的影响,必定仍然很大。有人指出,苹果在Cook的领导下,股价表现不是仍然优秀吗?但Jobs去世时,苹果已是一家30多年,非常成熟的公司,跟现在中国互联网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当然不是每位接班人都有Cook的能力。

行政指引的唯一好处是,理论上可以比硬绷绷的法律更灵活,更有弹性,如有修正方向的需要,速度可以较快。但愿如此。

3. 美国经常采取双标(爱国必备元素之一),一边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自己的经济政策就拚命往左转,现正执行最极端的MMT货币和UBI财政政策,再加模仿中国,企图以大规模基建刺激经济。偶然美国也会提到Big Tech的垄断问题,但监管起来,非常小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龙头企业对美国霸权的重要性。

美国也经常批评中国采取工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补贴支持个别行业,和蓄意挑选赢家(picking winners)。但现今美国就是这样做,基建计划中就正包括500亿美元,指定用来资助半导体业的重建。数天前,拜登召见了一批美国、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公司高层,还亲自拿起一块晶圆片拍照,就是为了鼓励,引诱甚至半迫使这些企业增加在美国本土投资。

我应算最早指出半导体对中美竞争中的重要性,近年中国亦明白了,所以拚命投资,希望尽快追到。但我亦已一早警告,如过分紧张,以举国政策发展,反而欲速则不达,或成为如美苏冷战年代的「star wars」竞赛,成为跌进修昔底德陷阱的诱因。据说中国已有28nm技术的完全自主权,已非常不错,未来必能追到国际水平,但实在需要一段长时间,不宜过度焦急和沉迷。

整体上,制造业绝对是中国的强项,已不止是制造大国,已逐渐成为制造强国。半导体、飞机、高端汽车和精密机器等,当然仍有进步空间,亦必会成功。但本来高科技就是国际合作的成果,有些技术来自外国绝对正常。中国应继续支持自由贸易,家家有求对维持国际和平尤其重要。相对来说,服务业,尤其经常被低估重要性的金融与传媒,才是中国真正的短板。

4. 互联网业务的网络效应极强,制造赢家通吃现象,所以平台企业很值钱,但亦当然因此产生垄断的风险。竞争有点像航海探险年代,抢先发现和殖民新大陆,成败是个一次性机会。以金融为例,其实中国在这方面亦有很多创新,表表者正是支付宝,在国内非常成功,但最大挑战是如何把中国金融业和传媒成功国际化。跟汽车行业道理一样,传统内燃机技术和品牌,中国落后一百年,但电动车是一条全新且较公平的起跑线,中国能追上来的机会就大很多。

Fintech同样是一个崭新行业,数年前中国在数码支付有明显优势,更曾雄心勃勃,有走出国际,甚至攻入美国的计划。如成功,对提升人民币地位和国际化都有帮助。但随着美国挑起贸易战,国际业务拓展计划当然受损,同时其实数年前,阿里已被各种问题困扰,马云已萌去意,无心恋战,国际业务已停顿下来,占比不到1%。对比Paypal,国际业务占比约50%,收入增长速度约30%,远比支付宝的约6%快。

希望蚂蚁能尽快完成重组 重新出发

本来蚂蚁上市或可成为一次翻身的契机,如成功集资350亿美元,市值轻易高达3000亿甚至5000亿美元,未必一定会做,但肯定有足够弹药重新展开全球发展计划。蚂蚁的借贷业务可能真的有系统性风险问题,需要监管,希望能尽快完成重组,重新出发。

我明白中国只想超越自己,但世人尤其美国,仍非常在意此经济竞赛。若以PPP计算,早在2017年,中国已超越美国,但以名义GDP计算,则至今仍有超过30%距离。大部分专家都认为中国将在8至10年内追到美国名义GDP,已很快,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名义GDP的追赶速度比PPP慢?

某些生产元素,不能容易做贸易,例如工人和土地等,所以短期内不跟随所谓「law of one price」。但其他原材料,如钢铁、石油、面粉以及DRAM等,假如关税低,接近自由贸易,全球价钱会接近。从前《经济学人》就每年做一次「Big Mac 指数」的PPP汇率计算,因为Big Mac内的大部分材料,全球价格都相对接近。

近年中国工资急速上升,房屋土地价格升幅更厉害,但市场汇率仍低于PPP汇率超过40%。汇率过低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第一是汇率操控,特朗普曾一度作出此指控,但最近拜登已解除此无理标签,事实上人行经常需要买入人民币支持汇率。

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国际投资和消费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仍不足够。人民币虽已被纳入IMF的SDR一篮子货币,A股亦已被纳入MSCI和其他指数,深沪港通的成立亦有帮助。事实上,以人民币作全球贸易和储备的比例仍非常低,2%不到,跟中国经济规模不匹配,亦因此引起更多跟西方摩擦。

人币国际化 不能只靠伊朗俄国合约

中国金融发发展仍未如理想,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不够,其实不能只靠中国跟伊朗和俄国的一些能源合约,更需要大量人民和民企走出国际的推动。金融业的重要性更绝不亚于制造业,包括半导体,亦当然是美国雄霸全球的重要手段之一。背后当然有强大军事力量,但不需亦不可经常亮剑,其余时间,控制权就倚赖金融和传媒,绝非有些人想象中那么虚浮和不重要。

(中环资产拥有阿里、Tesla、苹果拼多多PayPal财务权益)



【中环资产行政总裁兼投资总监 谭新强】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出处】

@天天静心课 @方舟88 @不明真相的群众 @富兰克凌 @Ricky @leolau @今日话题

* 本文只提供一般信息。它不构成购买任何证券,投资产品或基金任何权益的邀请。投资者应咨询财务顾问后再作出任何投资决定,而不应仅仅依靠上文而作出投资决定。投资者应验证本文所提及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中环资产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投资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