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牛市(1982-2004):涨升与崩盘》(4)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阅读】《大牛市(1982-2004):涨升与崩盘》(4)

公众号: 心平欢乐的投资世界 

A.里根赶走了不受欢迎的保罗·沃尔克,格林斯潘在1987年上任后就迎来了“黑色星期一”,短暂的救助后,他维持了沃尔克对待通胀的态度,自1988年3月开始加息,一年后加到近10%,经济不再处于失控风险中;但自1989年春,格林斯潘开始了有条不紊的24次降息;

B.股市自87股灾后,1989年随降息反弹,人们认为只是小阳春而非牛市重临,但道指在1990年突破2700点的前高,直到7月创出3000点的新高后才回调;连续加息引爆了储贷危机和加州地产危机,这带来了轻度经济衰退,1990年入主白宫的老布什也因此丢掉了第二任期;

C.实际上,道指在创新高后只回调了3个月,在1990年的10月就达到了90年代的“超级大底”2353点;1991年,经济衰退仍在持续,不良房贷开始违约,垃圾债开始违约,花旗银行的消费贷款拖欠率也不断上升,格林斯潘的降息也在持续,年底降到了4厘;

D.与此同时,随着波斯湾战争的展开,经济拐点的苗头出现,赤字缩减,通胀受控,研发投入等资本开支增加,道指以创新高的3100点结束1991年,上涨20%,股票以远高于10年前12.6倍的17.8倍PE交易;纳斯达克的涨幅高达56%,升至586点;

E.花旗银行的股价跌到1991年12月20日的心里崩溃临界点1美元后,格林斯潘狠狠的降息1厘至3.5%,压低短期利率好让银行业得到高息差的喘息空间;如此低的短期利率,迫使大众的资金离开银行储蓄账户,投入共同基金的怀抱,1993年成为基金业最好的年头,有700家开业;

F.战后婴儿潮一代自80年代开始迈入中年,年过四十、两鬓斑白后,这些中年人开始改变抽烟吃肉喝威士忌的习惯,变成吃鱼饮淡啤,还每年检查胆固醇、每周游泳、每天称重,雇主们开始感到恐惧,并思考改变终身负责制的养老金计划,推动雇员自负责任的401K计划;

G.终身负责制的养老金计划是固定收益的,401K计划则是浮动收益,避开了固定支付承诺和长期责任;401K不需要公司投保,还允许公司捐献股票而无须削弱利润表,对个人而言,401K可以延迟缴纳养老金税,还可以跟随工作转移,而传统养老金在跳槽时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多年积累消失;

H.整个80年代,到1991年所有退休养老金计划中,有1/3转移到401K上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两场轻量级衰退后,大众的资产配置随着货币基金和储蓄利率的急速下降而快速切换,基金之王富达基金到1995年为止,87%的资金来自于退休金储蓄;

I.整个80年代,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在追逐固定收益,从储蓄账户到货币基金,但随着格林斯潘压低利率,个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除了买股票之外,别无选择;1982-93年间,年入25万以上的个人,其股票交易从43%降到了23%,而年入7.5万以下的个人则反过来;

J.自1991年代开始,大牛市进入了第二阶段,“人民的市场”登上舞台,在整个90年代的牛市第二、第三阶段,每当有人问“股市是否涨的太高?”时,都会得到一个答案:“婴儿潮一代还会把钱放到什么地方?总得有个地方去吧!”利率下行与大牛市之间,通过401K串起来了;

K.传统养老金制度,一个人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是受限的,养老金把超过1/10的资产投资于自身股票就是违法,理由是“雇员不能把太多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但401K却不受限制,也不用买保险,到2004年,将尽40%的401K资产投入到股市中;

L.如果说70年代是“唯我的十年”,80年代是“贪婪的十年”,那90年代就是“忧虑的十年”,婴儿潮一代为上一个年代的疯狂消费购物而赎罪,陷入中年危机的他们缺乏财务安全感,媒体反复传播这代人退休后生活质量下降的危言耸听,但他们无法改变消费主义的习惯,只能向投资追逐高收益……

思考:

        巴菲特自1990年开始买入富国银行,初始投资的最高浮亏曾经超过40%,但他越跌越买;1991年,实体经济和股市的拐点出现,虽然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消费行业依然低迷,但随着海湾战争和科技热潮的展开,资本开支提升;

        花旗银行跌破1美元引发的恐慌,叠加格林斯潘为了救助银行业的持续降息,为巴菲特的投资带来了超额回报,自1991年中到1993年底的两年半里,富国银行的股价翻了三番,从14美元涨到了55美元,并在十年内翻了十倍,这是老人家做困境反转投资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