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跟踪】科大讯飞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8喜欢:9

【公司跟踪】科大讯飞

公众号: 心平欢乐的投资世界 20210110

A.我曾经在去年上半年买入过讯飞,后来放弃了,因为看起来似乎每项业务都不错,但就是看不到哪一项业务有稳定的变现逻辑:2B业务有教育、法院、医院等,但都是非标化定制,且深受地方政府的资本开支约束;2C业务似乎切中了消费者的痛点,但性价比却并不突出;

①20200509【公司跟踪】科大讯飞:“新基建”标的 20200509

②20200510【交易】跟踪与买入:科大讯飞 20200510

B.于是我就退出了,回到观察者的状态,直到去年11月初,中信证券出了一份跟踪报告《教育引领,拐点已至》,把目标价上调到62元;然后12月,不少机构开始密集调研,与公司交流的重点也是教育业务,从订单获取到实施细节,基本上把整个业务模式都理清楚了;

C.讯飞的教育业务,与市场中大热的在线教育不同,后者面向C端学生用户,依靠烧钱快速的把流量积累起来,以此形成寡头局面,目前正处于不断融资厮杀的红海竞争阶段;而讯飞则多年来聚焦于“中间载体”的学校层面,通过一个一个的非标项目去缓慢积累,等待风口的到来;

D.这让我想起医药行业,同样是刚需且有不计成本的消费倾向,同样是使用者并不完全是支付者,患者的费用大部分医保埋单,小部分自己埋单,而学生的费用大概一半是家长埋单,一半是政府的教育经费通过学校来埋单;讯飞选择了B端,这里的非标化竞争相对缓和;

E.但是,由于要一个一个学校的进行定制化销售和服务,由此带来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就很高,所以业绩就出不来,增长速度也起不来,讯飞的股价也就一直浮浮沉沉;期间有一段时间,公司转向以翻译机为代表的C端业务获得突破,但这一势头又被疫情给中断了;

F.B端的突破口是在19年底逐渐打开的:过去几年,政府对于公立教育的思路逐渐改变,不再推崇在公立学校内的减负和放养式的快乐教育,因为发现越是这样做,学生在校外的负担就越重,越是快乐不起来;与其把责任推给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如重振校内教育体系;

G.一旦有了这样的思路,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就会开始有所作为,其中一个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而形成了类似于医疗行业的“集采模式”;一定程度上,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正在加速教育集采模式的风口形成,而投资者之所以关注讯飞,正是看到了其集采订单的不断获得;

H.集采模式对于讯飞的好处在于,第一是大幅减少了销售费用,讯飞可以把减少的销售费用转化为价格折扣,在竞标中取得优势;第二是大幅减少了讯飞的研发和服务费用,集采带来了产品研发和实施的标准化与规模化,而在这一领域,讯飞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积累;

I.讯飞深耕B端多年,前期使用免费策略切入,中期采用保本策略增强粘性,这一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法院等领域;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培育使用者的长期习惯,一旦习惯形成,有了依赖性,就不会轻易更换,但缺点是培育的时间成本过高;

J.在交流中,管理层详细解释了智慧学堂、个性化学习手册等产品的特性,在我看来,这些产品并不难模仿,讯飞只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这一优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有新的目标、财政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也许会进一步拉大;

K.教育是一个极度“内卷化”的领域,过去公立教育放养,学生和家长们就在校外培训里内卷,现在逐渐回归到学校内,一旦个别学校、区县和城市的考试水平因为采用了较为积极的策略而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公立教育系统内的内卷化也会形成,由此带来一个新的风口;

L.以上,就是我重新开仓科大讯飞的定性逻辑……

 $科大讯飞(SZ002230)$  

全部讨论

2021-01-11 18:35

趋势已成,就差一个风口

2021-01-11 18:39

客观评价

2021-01-11 16:50

楼主的逻辑很缜密呀,非常的用心

2021-01-11 16:50

教育、医疗都是大热门,厚积薄发,等着看了

2021-01-11 16:50

不得不说楼主的发言确实是涉及了很多面,看完之后确实开朗

2021-01-11 11:13

如果有沪港通加持,科大性价比远不如腾讯

2021-01-11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