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投研·双周会精选||第四期:日本医改与武田制药发展复盘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5

编者注:

本文简要复盘了日本医改的大背景下,武田制药是如何从一开始代理卖药,到逐步走向研发“me too”、再到国际化、抢占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以肿瘤、消化、罕见病和神经为主,疫苗和血制品为辅的业务版图”的过程,其公司年报显示2021年全年营收3.26万亿日元、净利润3761亿日元。相信武田的发展经验对买方研究以及对中国医药企业发展、出海都有重要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的中国,未来一定能孕育出更多优秀的医药企业。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部分数据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不便发表请联系后台删除;文章仅用于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PART1 日本医改

一、医保扩容:医疗保险雏形
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大型企业应运而生,开始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1922年,日本制定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令——“健康保险法”,开始了日本医保制度的雏形。1938年,为了减轻日益困窘的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善农民及农村出身的士兵们的健康状况,日本开始设立国民健康保险(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与健康保险法一起构成日本医疗保险的两大支柱。此后,为满足战时需要,日本又相继制定了《职工健康保险法》和《船员保险法》,为特殊产业工人提供健康保护,但因为战乱和经济问题,并未切实实行。

二、医保扩容:全民医保
时代背景:1945-1961年战后医保体系的重建,实现“全民皆保险”。
二战后经济恢复,增强了政府、企业和家庭对社会保险的负担能力,日本社会开始逐步重视给予劳动者以普遍的医疗保障。通过对已有医保制度的修订或者新增,到1961年,国民健康保险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日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石。
在此期间,日本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两大块组成:其一是按职业和身份非常细分化的“雇员保险”或称职域保险,它以雇佣关系为参保条件,主要覆盖在职人群;其二是包揽所有没有加入雇员保险的“地域保险”,即国民健康保险,它以居住作为参保的条件。从参保人数看,“地域保险”参保人员占总人口的一半,并且保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196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向国民健康保险提供的补助占筹资总额的44.66%。因此,日本全民皆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国家巨额财政投入基础之上。

三、医保扩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时代背景:1960-1970年,日本GDP基本保持8%以上增长,经济繁荣、财政收入提升,日本政府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民医保的保障水平。
1962年,日本提出首先将参保人及其眷属的给付比例提高到70%,以后再进一步提升至90%;将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负担较大的结核病和精神疾病的给付比率由50%提高到70%;取消了治疗费用中的出诊费、住院伙食费、床位费无补贴的限制,给付期限也撤销了原有的3年的限制。伴随着国民医疗费用超20%的增长,国库对医疗费用的负担从原来的20%提高到25%。

四、医保控费:1980年至今
时代背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老年化加剧,国民寿命延长,医疗开支增长加快,日本医保不得不进入控费时代,做了如下改革:
1、医保支付改革:提高个人支付比例,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
1)1984年修改《健康保险法》,规定被雇佣者的医疗保险给付从发生额的100% 降为80% ,其家属门诊费用个人负担30%,住院费用个人负担20%,退休者门诊、住院费用个人负担20%;废除了陪护、看护疗养费制度,开始设立住院餐费疗养费制度;1997年则规定本人负担20%的医疗费;到2003年个人医疗费的负担比例修改为30%。2002年修订的《老人保健法》则提高了老年人医疗保健的自费部分的金额。
2)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DPC):日本早期医保支付方式也是按项目付费,即住院诊疗过程中所有治疗项目费用加总,会导致过度诊疗,床日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2003年推行DPC,患者入院后,首先确定疾病名,然后检索与之相对应的ICD10疾病编码,最后根据疾病的诊疗信息进行疾病诊断分组。一般病床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是由DPC定额支付部分(定额支付部分=DPC分组的每个住院日定额标准×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系数,预付制)和按服务项目支付部分(主要体现医生诊疗技术的价值,后付制)相结合的混合型支付方式,也就是医疗费用=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定额支付部分+按服务项目支付部分。
2、对药价管控
创新药=成本加成定价+国际参考定价
仿制药=药品参考定价,第一个上市的仿制药价格为原研药品的0.7倍,日后收载的仿制药价格为已收录之同规格仿制药品的最低价。1994年开始仿制药收录后,频率为一年一次,自2008开始,频率增加为一年两次,最高下调幅度达18%。
3、提高仿制药占比,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4、医药分业,其一是提高对医疗费用的补助,大幅提高医师的诊疗报酬,充分实现自身的技术价值,同时通过经济利益引导处方流向院外;其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药价差异,降低医疗机构从药品差价中获利得的利益。

五、小结:医改之下,医药企业发展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日本的医药企业也代理销售海外药品、投入研发做me-too、me better、first in class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PART2 武田制药复盘

一、简介
武田制药成立于1781年,早期业务卖中药,现在形成以肿瘤、消化、罕见病和神经为主,疫苗和血制品为辅的业务版图,总部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央区,于欧洲各国、台湾、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美国等国皆设有子公司或分公司。现任CEO为Christophe Weber克里斯多夫·韦伯,全职雇员30,000人。公司在东证和纽交所上市,美股股价为16.89美元,市值530亿美金(截止2021/9/13)。

二、发展复盘

1、1980年以前
1)1980年以前的政策:70年代后,政策改革专利制度,只保护药品的工艺合成专利,不保护化合物专利,鼓励创新药高价,约束进口药进入本土(外企要在日本做临床试验,必须有本土企业参与、外企必须要和本土企业合资才能在日本投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海外新药上市后,本土企业可以立马仿制或者代理进口新药,投资回报率高,本土药企没有动力去自己开发新药,自研实力弱。
2)1980年以前的武田:1871年明治时代初期,武田意识到西药疗效要比中草药好,转型开始售卖西药,成为日本西药贸易的先驱;1895年开始生产西药,1937年和1938年武田成功合成了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形成了以维生素、食品、化工品和简单的药品销售为主的业务版图。1960年开始探索海外市场,在亚洲、欧洲设立分公司,将海外西药进口到日本销售,同时也把自己的药品卖出去,但是此时武田并没有新药上市,出口产值不高。
2、1985-1997年
1)政策上,日本对处方药降价,并开始吸引外资,废除保护条款,缩短药品审批时间,采用国际通用临床准则,逼迫本土药企投入研发做自主创新,探索国际市场。
2)武田国际化第二步:由于抗生素、维生素市场萎缩,代理药品利润降低,公司投入me too药物研发。
1985年对武田至关重要,与雅培成立合资公司TAP Pharmaceuticals开发药物,并于1985年推出了前列腺癌药物Lupron(亮丙瑞林),随着老龄化愈发明显,武田研发的重心放在了老年病上,先后上市了Nicholin(胞磷胆碱)、Avan(艾地苯醌)等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其中1987年上市的艾地苯醌为武田每月创造的价值高达10亿日元,1989年又推出亮丙瑞林微球,随后相继上市兰索拉唑(1991欧洲,1995美国上市),武田尝到me too药物的甜头。加大与大药企的合作(礼来、GSK、诺和诺德),推出坎地沙坦(1998)、吡格列酮(1999),均成为公司重磅产品。

3、1998年以后:武田国际化第三步,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收购,研发first in class
四大me too药物为武田打开国际市场,但是2000年之后FDA收紧me too药物审批,武田必须开拓新品来补充产品线,否则2010年将面临专利断崖。
1997年在美国成立全球研发中心,在爱尔兰成立子公司;1998年在美国成立武田制药美国公司,在英国成立欧洲药物研发中心,先后在2005-2010年上市雷美替胺、非布司他和右兰索拉唑,但是这些产品依然无法抵消4大me too药下滑,于是公司从2005年,第一次海外收购美国syrrx inc(获得多个在研降糖药),2008年收购TAP、安进的日本分公司、美国milllennium pharmaceutial inc(肿瘤管线),2011年收购瑞士公司(Nycomed As),2012年收购美国公司URL(痛风领域)、美国公司ligocyte(疫苗管线)、美国envoy Therapeutics inc(神经系统用药)......最终形成以肿瘤、消化、罕见病和神经为主,疫苗和血制品为辅的业务版图,2020年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占比49%,日本占18%,欧盟和加拿大占21%,亚洲5%,拉美4%。

PART3 总结:武田制药国际化模式

1、分阶段看
第一阶段:代理,完成初步资本积累
70年代及以前,政策限制,日本药品市场封闭,本土企业靠代理可以赚钱,据 JPMA 数据,那时日本市场上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品,有 6 个是代理销售国外的产品。结果是日本药企没有动力去研发,靠低风险的代理获得资本积累。
第二阶段:研发me too、me better
80年代,政策开放,医保要求降药价+外企进入加剧竞争,寻求国际化,研发先行,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先通过创仿模式研发me too药,同时与海外大药企合作(武田是成立合资公司,也可以进行产品授权),利用他们在发达市场的临床研究、临床申报、药品销售经验,以合资形式让本土人才去帮助公司完成FDA注册新药、销售推广,奠定国际化基础。
第三阶段:完善产业链,并购
90年代,随着研发技术的积累,不想被海外药企瓜分利润,开始想摆脱对本土药企的依赖,自己设立研发生产中心、销售部门,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公司。21世纪,需要产品系列去减少推广成本,推动业绩,获得更大的回报,企业走向成熟。
2、国际化难题
1)研发实力:其一是缺乏基础科研积累、研发平台积累(有科学家做创新、有开放的体系触达外界,客观看待自己的位置与目标);其二是缺乏有眼光的BD人才;
2)资本积累:创新需要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于销售收入或者融资,对于传统转型的企业,优势在于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有现金流产品支撑投入;而对于生而创新的企业,需要好的idea、团队,匹配好的融资环境,从而获得资金支持;
3)销售:对接商业保险与医生,取得信任,改变医生的用药习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约占一款药物总体投入39%,研发投入占17%,生产成本占23%;
4)沟通:缺乏语言优势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FDA沟通上存在问题。
3、对于国内企业出海的启发
中国的医改背景、措施和日本有相似之处,企业发展路径也是如此,最终都需要走向国际化,而从武田制药的成长路径中,我们觉得以下三条可以借鉴:
1)研发先行,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产品;
2)采用合资企业形式或者技术授权模式,积累研发技术、临床申报注册、销售推广经验,即弥补文化差异导致的法规理解偏差、专业人才的缺失、学术推广,迅速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3)当企业国际化初步完成后,摆脱对本土企业的依赖,建立自己的研发、生产、销售团队;当企业成熟后,进入买买买模式。

$武田制药(TAK)$     $恒瑞医药(SH600276)$   

免责声明:本信息是对成都火星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火星资产”)的信息更新,并非广告、要约邀请,或投资建议。本文版权属于火星资产,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本信息所涵盖之内容仅供对投资风险具有充分承受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或高端个人投资者审阅。本信息并非基金或信托计划募集说明书,不可作为投资依据。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前须阅读募集说明书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文件,并确保对投资潜在的收益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如有任何问题烦请与火星资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