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调味品是海天味业们的救命稻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2

作者:行者

2023年,“酱油大王”海天味业交出上市后的最差业绩,三大主营产品酱油、调味酱和蚝油的销量、营收全线下滑。

海天味业视为绝对主打产品的酱油营收同比下滑了8.83%,从中也可以窥见传统调味品行业的颓势。

不过,就在传统调味品增长乏力时,曾经被调味品巨头们看不上的复合调味品却迎来小爆发,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海天味业们能否重启增长,一定程度上就看能不能启动这支“二级火箭”。

传统调味品或触及“天花板”

2023年,海天味业交出了上市后的“最差业绩”,营收在9年连增后戛然而止,归母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其财报显示,海天味业2014年营收为98亿元,此后逐年递增至2022年的256.1亿元,随后2023年开始下滑,为245.6亿元;净利润2021年达到最高点后连续3年下滑,2021年到2023年分别为66.71亿元、61.98亿元、56.27亿元。

海天味业业绩下滑明显受主营产品拖累。作为海天味业三大主营产品,酱油、调味酱和蚝油2023年分别实现营收126.37亿元、24.27亿元、42.51亿元,合计占总营收的78.64%。但这三大主营产品营收全面下滑,2023年,酱油销量、营收同比分别下滑8.17%、8.83%,调味酱销量、营收同比分别下滑0.41%、6.08%,蚝油销量、营收同比分别下滑1.92%、3.74%。

另一调味品巨头中炬高新,2023年虽然实现扭亏,但营收同比下滑3.78%,为51.39亿元。其调味品板块业绩萎缩,营收为48.66亿元,同比下滑0.45%,酱油产量、销量仅同比分别微增0.94%、1.86%。

千禾味业酱油品类2023年营收为20.4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34.85%,但37.59%的毛利率反不如下滑的海天酱油。财报显示,千禾味业酱油成本直接材料占比为74.46%,而制造费用和运费占比却分别高达11.84%、10.14%,海天酱油成本直接材料占比为83.00%,制造费用和运费占比分别为9.83%、4.88%,千禾味业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鸡精起家、国内市占率仅排在海天味业之后的李锦记,近年来也面临增长压力。除了调味品,该公司还推出预制菜等新品种,近期又更换了中国区总裁,明显是在应对市场变化。

截至2023年,加加食品连亏3年,近期还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的年报问询函,股票简称也由“加加食品”变更为“ST加加”。

数据显示,2023年,加加食品主营产品营收全线下滑,酱油产品营收为7.24亿元,同比下滑16.96%;食醋类产品实现营收5754.25万元,同比下滑24.13%;鸡精类产品营收为5313.31万元,同比下滑28.37%。

其他企业,如专注鸡粉、鸡精的佳隆股份,2023年净利润为-4471.47万元,亏损稍微收窄;恒顺醋业营收为21.06亿元,同比下滑1.52%,净利润为8689.94万元,同比下滑37.03%。

事实上,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后,国内传统调味品赛道增长已经放缓,这也是上述传统调味品企业或以传统调味品为主业的品牌增长困难的根源。

对此,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目前,酱油、蚝油、醋为代表的传统调味品赛道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巨头之间的博弈必然带来业绩层面上的波动。随着行业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巨头们的营收变化是正常现象。海天味业作为业内头部公司,其失去的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被别家分食的结果。

千禾味业在年报中提到,2023年,消费需求低迷,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更加极致,市场主体为进一步抢占存量消费需求、竞争更加激烈。渠道迭变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获客难度和获客成本加大,此外行业产能相对饱和,企业竞争加剧。

复合调味品迎来小爆发

与传统调味品企业相反,复合调味品型企业业绩亮眼。

在新型调味产品发力下,天味食品业绩增长明显。公司财报显示,2023年,天味食品实现营收31.49亿元,同比增长17.02%;实现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33.65%。其中,天味食品火锅调料、中式菜品调料、香肠腊肉调料分别实现营收12.22亿元、15.19亿元、2.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28.58%、47.73%、14.75%。

火锅底料巨头、海底捞的供应商颐海国际业绩实现增长,2023年,颐海国际实现收入61.48亿元,保持稳定;实现净利润9.07亿元,同比增长11.2%。值得注意的是,火锅调味料产品营收占其总营收的比例高达66.5%。

海天味业三大主营产品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涵盖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预制菜等新业务在内的“其他业务”板块迅猛发展,2023年该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9.35%,也是海天味业唯一正增长的板块。

这背后是以复合调味品为代表的新赛道冉冉升起,成为行业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约为1588亿元,预计2027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3%,高于调味品行业整体增速。

从电商数据来看,2023年“双十一”期间,复合调味品全平台销售额为2.5亿元,稳居首位,酱油品类销售额为1.8亿元,位居第二。同时,调味品复合化成为消费新风向,多样化场景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场合的烹饪需求,快速占领年轻消费群体心智。

对比之下,传统调味品颓势明显。至汇咨询数据显示,最近8年酱油的产量复合增长率为-0.7%,最近5年食醋的复合增长率仅有3.99%,最近4年调味品百强企业鸡精品类复合增长率为1.2%。

复合调味品的快速增长,源于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共同推动。

一是“懒宅经济”兴起,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节省时间,希望提高烹饪效率,再加上疫情期间居家烹饪增加,既简单又省时的菜谱式复合调料便受到青睐。

二是受海天味业等调味品企业布局推动,比如海天味业推出了拌饭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千禾味业推出柠檬醋、火锅醋,中炬高新上新火锅底料、火锅鲜蚝油等产品。

朱丹蓬认为,复合调味品是行业的未来方向,“因为新生代作为主流的消费群体,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是增大的。餐厅B端对于复合调味品的刚需度,也在持续上升。复合调味品个性化的领域肯定是有增长”。

复合调味品能否拯救海天味业们?

复合调味品虽然表现亮眼,但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传统调味品的地位。

根据至汇咨询数据,预计今年国内调味品市场容量在4800亿元左右,而按照艾媒咨询的数据,2024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约1800亿元。这意味着以传统调味品仍然牢牢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但这并不影响复合调味品成为企业的“心头好”。在传统调味品基本摸到了“天花板”后,调味品企业必须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增长迅猛的复合调味品赛道适逢其时。

海天味业近年来明显加快了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大新业务投入,包括调味酱、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粮油米面、预制菜等。2020年,海天味业切入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推出“火锅@ME”火锅底料;2021年1月,海天味业又推出食用油品牌“油司令”,正式进军食用油行业。

海天味业酱油营收占比逐年降低,从2021年的56.74%降至2023年的51.46%,与此同时新业务逐渐崭露头角。财报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分产品统计营收时“其他业务”尚未被计入,2022年该板块首次出现在财报,当年营收为29.32亿元,占总营收的11.45%,2023年“其他业务”营收继续上升至总营收的14.25%。

同样,中炬高新2021年分产品统计营收时“其他业务”亦未被纳入,但2022年起正式计入。中炬高新董事长余健华曾表示,将继续聚焦调味品主业的发展,坚持“1+N”产品发展战略,在做好酱油品类发展的同时,加大鸡粉(精)、蚝油、酱类、料酒、复合调味品等品类的发展,带动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其中复合调味品是该公司重点发展的品类。

李锦记也在2023年瞄准预制菜市场,推出多款复合酱料产品,包括鸡肉风味调味汁、香辣酱、麻辣小龙虾调味酱、焖烧底酱等,以丰富产品结构。

但客观来讲,新业务在各企业的占比仍然较低,海天味业也仅占到14.25%,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且,对传统调味品企业来讲,转型新赛道也有一定难度。和传统调味品面对大众消费者不同,复合调味品更多针对年轻群体,这对已经习惯了传统调味品业务的企业来讲,在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渠道建设上都将面临挑战。

复合调味品能否拯救海天味业们,最终取决于海天味业们自己。

全部讨论

05-16 18:14

酱油耗油是反复消耗的消费品,理论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天花板,复合调味品也替代不了他们。这篇文章没有逻辑,作者估计从来没有下过厨房,所以写文章都是拍脑袋。$海天味业(SH603288)$ $中炬高新(SH600872)$ $千禾味业(SH6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