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77喜欢:3
农业银行等银行股已经不是简单的具备极其罕见的投资价值,是整个市场对银行股病入膏肓似地排斥。0.33倍市净率的计算也就是净资产的计算还不包括8000亿的拨备,拨备已经接近市值了,关键是农业银行的营收利润等稳健增长,不良系列指标都在持续改善,且这种稳健增长是可以持续的,低估疯狂到了极致。

我坚信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国有大行会让我翻身,会助我迈入A9!

热门回复

2022-06-21 08:29

满眼望去只有病入膏肓四个字能够认同,我指整个银行系统…

云蒙发帖标配:某某具有极其罕见的投资价值。比如早两年的中国华融,民生银行等。

这两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银行从业十余年,对国内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历程脉络很清晰)
第一个问题你说的是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的问题,这也是近些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有两条路解决:首先是公平的监管环境,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其实某种程度上是监管缺失的野蛮生长,披着金融企业的外衣干着最原始的金融买卖,在很多方面是不合规甚至是不合法的,就是因为监管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导致出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开始整治了,从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反垄断、整治p2p等等,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监管的法外之地,统一公平的环境对银行业是友好的。其次便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微信和支付宝之所以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依靠的核心是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用户粘性。银行这些年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上下了大功夫,每年的投入都是巨额数字,目前效果也在逐渐显现,虽然不能和互联网巨头比,但至少已经开始重视了,下一个银行业的十年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不同的银行在这波浪潮中要么找到自身的定位脱颖而出,要么可能会逐渐丧失竞争力被吞并。
第二个问题你说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国内的经济转型,银行是强周期行业,有些雷是没有办法绕开的,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样的,享受了行业周期的红利必然会有未来的衰退风险,关键就是看损失能否可控,经过了2015-2021这几年的银行大面积不良爆发,国内主要银行的资产质量其实已经比较健康,风险偏好和风险化解都有了长足的经验积累和考量,不要看一个恒大上万亿,其实对国内银行业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大事,这些年倒掉的实体企业比头部地产多了去了,银行也没有活不下去,而且相对来说,地产类信贷资产的处置价值远高于其他类资产。其实银行更担心的可能是地产政府债务未来的冲击,但这个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只要有信仰,这就不是事儿[笑]

2022-06-21 08:51

有本事你分红啊,搞这么多拨备干嘛。你要是分个4000亿拨备,不相信还是这市值。

2022-06-21 08:44

这事要看长远收益率,假设农行永久增长率为4%,保持30%的分红率,保持当前静态市盈率4.35,股息率为7%,则有如下结论:
一、每年收益率为4+7=11%,在当前中国市场,这个收益率是可以接受的,但也仅仅如此。明明有好多高增长的行业预期五到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甚至18%;
二、分红率不敢提高总是存在某些困难,是什么呢?真厉害,拿70%净利润分红,那么估值就可以上升到10倍静态市盈率。不能,则留存利润变废纸了。
三、即使如上假设把分红率提高到70%,那也只是一次性收益。从长期而言,农行不断下滑的净资产收益率(目前低于12%)就是投资农行的预期收益率,也就是12%左右,虽说确实不低了,但是对于来娱乐城寻欢作乐的人来说不够劲啊

2022-06-21 08:42

从历史来看,银行业务的确在较长的时间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投资回报。
但当前两个问题,想请教下:
其一,目前支付、短期储蓄和部分小额长期储蓄等业务几乎被微信和支付宝抢占,未来传统银行的客户流失率会不会逐步加大,尤其是在当前银行卡被监管的情况下。而且,这种流失极有可能会是永久流失。
其二,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方面在前些年经济高歌猛进的过程中,银行放出去大量贷款,在经济放缓的过程中,许多债务(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风险该怎样评判?
例如,海航和恒大等,大量的上下游企业都受到牵连,银行当然也是背后最大的债主。
14、15年就关注云蒙,以上问题不是抬杠,真心讨教!

2022-06-21 08:28

高度认同板块内的最优秀的个股,大行的建行农行,城商行的杭州成都。

回答@七岁- 的问题(银行从业十余年,对国内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历程脉络很清晰)
第一个问题你说的是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的问题,这也是近些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有两条路解决:首先是公平的监管环境,互联网金融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其实某种程度上是监管缺失的野蛮生长,披着金融企业的外衣干着最原始的金融买卖,在很多方面是不合规甚至是不合法的,就是因为监管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导致出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国家已经开始整治了,从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办法、反垄断、整治p2p等等,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监管的法外之地,统一公平的环境对银行业是友好的。其次便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微信和支付宝之所以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依靠的核心是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用户粘性。银行这些年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上下了大功夫,每年的投入都是巨额数字,目前效果也在逐渐显现,虽然不能和互联网巨头比,但至少已经开始重视了,下一个银行业的十年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不同的银行在这波浪潮中要么找到自身的定位脱颖而出,要么可能会逐渐丧失竞争力被吞并。
第二个问题你说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国内的经济转型,银行是强周期行业,有些雷是没有办法绕开的,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样的,享受了行业周期的红利必然会有未来的衰退风险,关键就是看损失能否可控,经过了2015-2021这几年的银行大面积不良爆发,国内主要银行的资产质量其实已经比较健康,风险偏好和风险化解都有了长足的经验积累和考量,不要看一个恒大上万亿,其实对国内银行业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大事,这些年倒掉的实体企业比头部地产多了去了,银行也没有活不下去,而且相对来说,地产类信贷资产的处置价值远高于其他类资产。其实银行更担心的可能是地产政府债务未来的冲击,但这个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只要有信仰,这就不是事儿[笑]

再说说地方政府债务,大家经常调侃的”美股、日债、中楼三大泡沫“其实我认为中国楼市的危害不在于对中国银行业信贷的冲击,而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灰犀牛,地方政府债务无论是2015年前的存量债务还是目前的隐形债务更包括正常每年发的地方专项债,偿还来源最大之一还是依赖卖地,如果有心的看看近些年发的专项债募集书,用市场化的眼光看简直就是ljz,20年只还息不还本,偿债来源基本依赖土地收入,投资收益还这么底。。。但是银行确大手笔的买,持有存量市场20万亿的70%,为什么呢?其一有财政背书,再怎么说安全性还是高,其二不投地方债很多财政业务无法开展,其三最重要的一点:央行把地方债作为标准抵押物允许质押再融资,这几年央行扩表,这是最大的一块资产(对银行债权)。
按照今年的形势,前5个月地方卖地收入同比下降28%,这个是很严重的,一方面近两年的疫情已经让地方财政压力巨大,在稳增长的要求下,很多项目不得不上,一方面卖地收入锐减,两头挤压,目前的救市是迫不得已,死几个地产商对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事,关键还是要保障灰犀牛软着陆,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复杂时期。房地产税和尿壶这条钢丝走得颤颤巍巍,未来软着陆任重道远。

投资四大行是好的投资,一,高股息,6%以上,二,倒闭或者退市可能微乎其微,三,长期分红基本可以保证,这三点在,有闲钱就买点,分红再投资,烧香拜佛希望他股价永远不涨,长期下来一年10%的是可以期待的,比把资金交给公墓私募强百倍

只要先拥有A10,就可以迈入A9[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