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退出价格战,真的扛不住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任何一个产业发生重大的技术创新之后,势必会带来一次价格的大幅变化,进而搅动市场的一片祥和之态。市场会因为“搅局者”的参与变得躁动起来,随后经过大浪淘沙之后,逐步趋于平静和重新洗牌,新兴势力会崛起占据新的生产力的高端,进而重新分配市场的蛋糕。这是在工业革命发展历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状况。每一次新兴技术革命创新的成功,就是让市场原有的格局被打破,进而产生新的竞争格局。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而言,现在就是处于这个阶段。新势力因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价格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价格来抢夺市场,而民众享受到更实惠的价格之后,自然会拥护变革,拥护新势力的崛起。因为真金白银的实惠是老百姓得到的,呼唤技术变革,呼唤技术变革之后的价格变化,这是颠仆不变的真理。只是,在新势力崛起之后,势必会抢夺旧势力的蛋糕,市场蛋糕就那么多,被抢夺之后,有人就会饿肚子,然后就开始叫嚣、压制、咒骂变革者的“不要脸”,打破市场固有的宁静,十恶不赦等等。

但是老百姓是希望得到实惠的,不希望被压榨的。不能原材料上涨,你理直气壮地涨价;原材料大幅度降价了,你还恬不知耻地不降价,美其名曰要保障利润?要脸不要脸?习惯了躺着赚钱之后,真的任何的脸都不要了。就习惯把任何成本都转嫁给消费者,当有新技术创新者来破局的时候,你又觉得不公平了,这是什么强盗道理?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乃至整个车市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是构筑在自有技术创新之后的一种必然的可以享受技术带来红利的时代。新技术创新者理应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必然会得到更多用户的支持和认可。传统的巨头面临着用户的遗弃和放弃也是必然的技术发展的结局。这是无法逆转的一种发展潮流。也是符合技术创新的历史变革曲线图。

我们很庆幸我们处在一个技术不断创新的年代,我们也有机会享受到技术创新之后带来的变革红利,可以以一种更加低廉的成本享受高技术带来的更舒适度的应用场景。而以往这种机会或许只能属于富贵一族或者上位者。包括无人驾驶的落地,都是让我们享受一种技术创新之后的红利。虽然现在有人觉得这是底层工人抢夺饭碗,不过技术革新的背后势必会带来一些改变,一些原有的工作岗位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另一种必不可少的作用力。而且,这种辐射力必然会覆盖到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局限于底层工人身上。

我们关注到,近期BBA都在宣布退出价格战,甚至开始涨价自己的产品。这显然是一种开倒车的行为,而且也无疑会遭受到市场的遗弃和用户的放弃。有更物美价廉的产品,人们都不傻,凭啥还要买那些昂贵的并不是最新技术的产品?真以为还是“傻白甜”的“人傻钱多”的时代呢?

用户的觉醒,就是拥抱新生事物的决心很强。固有的思维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倒车的行为必然也会被遗弃在历史的尘埃中。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最近,市场有消息称,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在豪华车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奔驰、宝马、奥迪相继退出价格战。据悉,三季度起宝马中国与华晨宝马取消了东区经销商销量目标考核,受此影响,宝马经销商库存压力减轻,纷纷减少终端价格促销力度,截至目前平均单车售价上浮1.3万元左右。而且,随着宝马减量收折扣,奔驰各款车型的折扣率也将会进一步缩减。此外,奥迪4S店销售人员也表示,厂方很快要出台政策,减少经销商销量目标、降低库存,预计终端促销很快会有一定比例的回调。

而此前,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宝马给所有经销商门店发函,决定给宝马4S店开出多项大幅度补贴减免政策。其中政策包含3%价格折让,帮助缓解经销商的现金流压力、同时逾期付款违约金年利率降至2.5%,滞港车辆仓储费降低50%等。该政策直接刺激终端的促销力度,一度时间,原价约35万元的i3优惠后的价格普遍在20万左右,起售价为43.99万元的宝马i5也有着10万元左右的优惠力度。同时,奔驰EQ系列、奥迪etron系列电动车终端售价也出现了大跳水的情况。随后,BBA旗下燃油车产品也展开了大幅促销,奥迪A4L裸车价降至20万元以内,奔驰C级车价格在20万元左右,降价幅度高达10万元以上。

不过,现在这个政策或许会回收了,BBA都不想“赔本赚吆喝”了,因为即使价格再让利,或许也只能获得一时的关注度,对于整体销售提振有限。在真正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中,依然难以取得优势。而且,市场也认为,BBA的新产品技术优势相比于中国造车新势力和市场主流产品之间还有差距。

更主要的是,中国消费者对豪车的理解和认知开始出现新的改变。传统的BBA的豪车定位和市场认知度在下滑。人们更加注重新技术加持的新能源高端品牌。当市场并没有因为豪车厂商的价格下滑而发生改变的时候,豪车厂商开始改变策略,希望通过一定的价格保护来维持高端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不过,此举是不是可以换来用户的认可才是关键。

有市场机构认为,从问界、理想比亚迪秦等车型的价格定位,高端车型可能不会再降,入门级已经降不动,10万—20万元级车型为了守住价格线,宁愿增配也不会降价,混动车型价格已经相对固定。此外,动力电池成本已大幅下降,电动汽车降价空间基本消失。市场认为,市场在价格趋于一定的稳定之后,会逐步转向以技术战和价值战来吸引用户。下半年,随着新势力新兴车型的再次投放,是不是还会搅动价格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