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地产股》阅读感受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39喜欢:23

开始之前,先写一点题外话:

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书,写于/看于今年2月。

每年2-4月,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大量的公司出年报、要分析,所以当时这篇文章写好后,就被搁下了、没有发表。

我之所以要交代这个背景,是因为在2月到如今的6月间,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

别的不说,单单大量房企的财报难看(比如万科),就是巨大的信息冲击,还有这几个月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恐怕已经是历史性的。

现在,你们看看自己的手机顶端,这个XX号的名字,叫: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这个名字意味着:

这是我的笔记,而笔记是不可能完全正确的,但笔记的珍贵之处,就是它是真实的。

为了确保真实性,我并不准备对这篇写于2月的文章,作任何基于当下信息的修正,让你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努力走在财务自由路上的人,当时的所思所想。

看完以上这些,你们可能以为我当时写了很多“蠢话”,我也有点怕。

所以,为了在出丑前做到心里有底,我认真看了一遍,但并没有发现特别差劲的判断。

悄悄说一句,就这一点,我还挺自豪的,以下是文章正文。

去年年底,有朋友邀请我去线下讲投资相关的内容,在现场,遇到了不少雪球上“久闻其名,未曾见面”的球友。

其中就有@朱酒 朱酒先生,也有一位出版社的同事,回来后,出版社同事给我寄了一本朱酒先生的书《看透地产股》,这篇文章,就是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以下加粗字部分为原书摘录,未加粗字部分是我的阅读感受。

一场马拉松比赛,最难的不是跑35公里后体力透支带来的艰难,而是跑15公里后身体得到完全磨合时的兴奋,这个时候很多人很容易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配速,或者是被周边选手的节奏带快。失去节奏,就意味着失去控制,这对顺利完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喜欢跑步,记得大一那会儿,经常早上起来,先去操场上跑几圈。

后来参加工作了,也喜欢晚上绕着小区附近跑几公里。

再后来我搬到如今的住处,跑步可以到海边,就更喜欢跑步这个事情了。

应该说,我的很多思考(也包括投资),都是在跑步过程中完成的。

最早的时候,我跑个3公里,就觉得自己很不错了,如今,我经常晚上跑5公里,而且通常周末要跑个10公里,感觉这一周才完整了。

当然,我离跑几十公里的马拉松,还有很大距离,而且我其实也不是很想去那样挑战身体极限,但在跑步过程中的思考,我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我经常跑着跑着,突然想到“人生和投资一样,都是一场马拉松”这句话,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确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

结局没什么意义,但过程让人“感触良多”;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热血澎湃,幻想自己能如何如何,可总会被一次次打击;

慢慢地,我们会意识到:重要的是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那种“赢”的结局;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跑得快有时候不难,难的是控制自己的速度,告诉自己“最好的还在后面”;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投资和人生都一样,留有余地、收放自如,才是最好的状态。

一腔热血、拼命奔跑、甚至丢掉自己的节奏,都会让你疲惫不堪,至少会让你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这样的情况下,结局自然不会好,就算结局好了,过程不快乐,这场“马拉松”,我们跑它的意义何在?

基金的命根子是业绩和排名,如果某一年业绩不佳还好,但要是连续两年跑输市场或者同行,基金经理的饭碗就难保了。各大基金很少雪中送炭,一般都要等到股票走到右侧,形成明显趋势才会入场。而一旦股票遇到阶段性困难,他们会跑得比谁都快。

在网上经常看到类似的说法:

某某公司肯定不行了,你看基金都在卖出。

这种话看起来逻辑清晰,毕竟基金经理拥有的资源——不管是研究资源、还是人脉资源——都比我们多多了,他们都卖,难道还有错?

但理性想想,不难理解:

基金经理只是普通人,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他们的薪酬是投资人给的,如果投资人不高兴,转身走了,他们拿什么生活?

之前有人找过我,想让我做私募基金,这也是我当时选择不做的原因:

拿我自己的钱去投资,股价下跌,我可以理性看待、耐心等待。

但如果我拿的是别人的钱,不要说是不认识的投资者,就是我这个公众号的读者,能有几个人真的能耐住性子?

所以,不要把基金经理神化,不管是谁,关于投资的观点都只能参考、不能盲从。

这是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一道关,如果过不了,真的,不要自己做投资了。

近几年,一方面是前期高周转的开发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对越来越注重品牌形象的头部房企来说,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声誉。另一方面,随着调控的深入,土地和资金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房企发展的整体增速已经明显下降,高周转的需求也就没那么迫切了。

这几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某知名房企开发的楼盘,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者房屋质量出现重大问题。

房地产这个生意,最早靠囤地,后来不让囤地了,就开始“快周转”,说得直白点,就是“生产”快一点。

而快起来以后,安全、质量上,难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摘录中所说的问题。

最早的快周转模式,是万科有名的5986,后来才有了恒大、碧桂园等的跟进,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万科已经几年没有提过“快周转”了。

从ROE的三个因素来看,三道红线在限制权益乘数,周转速度慢下来,控制了总资产周转率,而越来越高的地价和被限制的房价,则限制了净利润率。

在这种背景下,房企的高下,会越来越明显,策略也会完全不同,2021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有些房企大幅降价,有些则保持坚挺。

这种时候,从容的房企会有更多的空间,而原来只会1-2种武器的房企,势必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房企)有些看起来很美的利润表,实际上就是个陷阱。结利的滞后性导致了毛利润与成本之间的错配……前期毛利润不多,但后期开发量较少降低了费用,净利润率一样会高;反过来前期的毛利润多,但后期新开项目集中,导致费用大增,报表上的净利润就会明显减少。

刚开始接触房地产企业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理解,地产公司的利润表,和大多数企业的利润表,是有本质不同的。

不同在于:地产企业的利润表中,存在着诸多的错配——时间上的错配。

房企卖掉的房子,体现为“销售收入”,这些销售收入,要等到1-2年后,房子交付给购房者,才能体现为“营业收入”,也就是利润表里的收入。

相应的营业成本,也是一样,但不同于销售收入的是,后者基本是固定的——多少钱卖的房子,就算多少收入,前者则由于各种成本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一定的变动。

但至少,营收和营业成本这两者,还在时间上是相互匹配的——虽然已经在报表上“滞后”了1-2年。

而毛利润与费用,则在时间上是完全不匹配的——费用是当年的,而不是1-2年前的——这就造成了利润表的失真。

对地产企业而言,如今毛利率25%以上都算很不错的,而上述三种费用,占营收比可以达到10%以上。

这就意味着,房企当年的费用控制和投资意图,会极大地影响当年利润表情况。

上述内容,是投资地产股必须了解的,还有一个事情,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

算ROE的时候,我们是用净利润除以净资产,现在,我们知道房企的净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几年前的情况。

那么,举例来说,在算2018年的ROE时,是否也应该用之前——2016年左右——的净资产呢?

毕竟,虽然净利润是在2018年出现在报表上,但公司用来创造这些净利润的,可不就是2016年的净资产——而非2018年的净资产吗?

以上说的是ROE的分母,再看分子。

如果把费用错配因素考虑在内——通常随着规模变大,费用会变多——那2016年的净利润(呈现在2018年的报表上),实际上应该更多。

不知道有没有把读者们绕晕,当然,这里面年限的错配,不是这么简单直接,费用也不能这样简单划归某一年份。

但总归来说,地产企业的报表,是实实在在的失真,优秀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可能比报表更好。

地产公司除了报表上写得明明白白的负债额度外,还有很多种隐性负债。最常见的就是明股实债,看起来是少数股东,实质上就是债权人。主流房企的权益比例大致在70%左右,剩下的30%中有多少是债主,看报表肯定是看不出来的。

作为投资人来说,天然的劣势就是容易想当然——这也不能怪我们,毕竟我们只能相信自己看到的,否则就是纯妄想了,而了解业内信息,正是业内人士所特有的优势。

对于本书作者而言,我想他是见过不少摘录中所说情况的,如今作者点破这层纸,我们就能想象到那个场景了:

明股实债,为了让报表好看,债权被包装成了股权。

理论上来讲,少数股东权益都可能是真实的债务,只是有多少是真的“权益”、有多少是“明股实债”,局外人就不可能知道了。

由此可以推测,地产企业看起来激进的管理层,恐怕只会比看到的更激进,多少隐藏的债务在背后,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想想如今的恒大和融创吧。)

比如,除了这种“明股实债”,作者还还书中,告诉了我们一种常见的“隐藏债务”的做法。

下一篇文章,已经发送出来,地址在我雪球置顶文章里。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精彩讨论

新版安全卫士2022-06-10 21:40

猪韭的书我真的笑了,猪久投资过的地产股哪个没爆雷?$绿城中国(03900)$ $融创中国(01918)$ ,一个实操能力不行的人,说到底还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这些年投资地产股失败巨亏的人,我把它归结为 基础不扎实 又或者是 没有实事求是,地产是周期性行业,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少之又少,17年那一波高价地万科$万科A(SZ000002)$ 都没忍住,2021年那一波高价地是rc的火葬厂,也是那时候rc粉最无脑的时刻,引以为傲的拿地,节奏呢,买地产股,别再说肉都在锅里了,现在市场那么冷,你们觉得壁柜圆 的楼盘能赚钱吗?还看销售额吗? 还有无脑的双轮驱动,新C要不是老汪出事,主动降杠杆他也撑不到今天,下行周期 任何资产沉淀,都会让地产公司加速死亡,旧改、公寓、酒店、写字楼等等,这些资产效率太低,本质原因还是融资成本问题。 猪韭很少谈这个,看地产公司 不去数地 都是在投机取巧,雪球地产真大V@人淡若菊 ,谦虚,低调,专业,其他人基本都已经被脸打肿了

心灵安静2022-06-10 21:29

@villike 朱酒这种货色也配写书,狗屁不通!

愚人日记2022-06-10 23:39

猪韭这货不写书怎么骗钱?  那脸估计都被打肿了  也不要脸了   脸拉在地上骗钱

坪山城主2022-06-10 21:55

朱酒的名言:招拍挂是没有出路的。运营城市创造城市才是出路。现在一帮信徒都不见踪影了

麦田Xu2022-06-10 21:32

这书我看完了 说实话觉得挺浪费时间的

全部讨论

就是爱改名的明月2022-06-13 18:44

他哪里看得透地产股啊

Normanxzt2022-06-12 14:35

是的

Normanxzt2022-06-12 08:42

这种书你也花那么多时间推荐,看书杂也不能什么书都看吧?地产你推荐“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 就好很多。

香浓咖啡-杨2022-06-11 20:46

投资最重要的是远离热点,概念,题材,特别是非常非常高的那种。ZG房产就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疯狂点。1000--300。。。20-6。跌50%-80%都正常。要么时间换空间

迦叶尊者2022-06-11 20:33

比起都容易赚钱的定制家居行业,高杠杠的房地产行业开发本身好像更容易供给出清。龙头房产还是有潜力的。而且不会等太久。

jj3sd2022-06-11 19:20

供给侧的出清,还需要一段时间,活不下去的民企,已经全面停止了投资,把存量项目打折卖完,供给侧就到位了。

价值陷阱2022-06-11 19:03

供给侧改革大白话就是产能过剩,没什么值得研究的。产能过剩如果能靠政策来调节那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什么萧条繁荣期了。

英俊的升值小银河2022-06-11 18:25

美国也在供给侧改革,不过是改革别人!

朱酒2022-06-11 18:11

现在不过是在恢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