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某博小作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来源: 打工君投资随笔

作者:打工君

某博又发了有关地产的小作文,题目也很鲜明。

但这并不是第一次传出类似的新闻,事实上另外一个国内媒体在一个月前就发过类似的文章,也明确提了类似的方案。

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意思,消息流传了一圈以后在外媒发光发热了。

打工君首先说下结论,然后再讨论下这个事情:

首先肯定至少在部分地方会做出很多努力或则尝试,而且市场也会阶段性交易这种“利好”,但从全国全局范围看,既难以做好做成,又特别难持续做好做成。

提出这个解决方案的人,或者相信解决方案的人,逻辑的起点有两点:

首先相信房地产(企业)的问题是流动性风险问题而非信用风险,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问题;

其次他们坚信房地产问题房地产经过短期救市之后,必定拨云见雾,玉宇澄清。

所以他们设计的政策的解决路线是这样的:

1.央行或者国有行向城投公司提供低息贷款——2.城投公司使用上述贷款收购存量房地产——3.存量房地产收购后改造用于经济适用房出租——4.出租房地产租金收入用于偿还贷款利息。

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先不说每个环节在都有若干细节难以经得起推敲,我们姑且首先相信这个故事,也姑且相信这个模式本身能成功。

那我们在回过头看彭博报道的这个方案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有关收购价格的事情,中文版里面说的是“极低的折扣”,英文版里面叫做“steep discount”,反正意思就是比市场价便宜很多的意思,听起来没有问题,买卖双方貌似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乐观主义者相信这就是一个流动性的问题,城投出钱,地产公司拿到钱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完全经不起推敲。

比如一个房地产项目,成本100块,目前只能卖90块,城投打包收购后按照63块钱(7折)收购,看起来是地产公司收回了63块钱,虽然亏了37块,比卖不出去好多了。但问题是,地产的整个项目,可能都抵押出去了,开发贷的钱,保交楼的钱,都要抵押物的。

那收回的这63块钱,够不够还银行,还保交楼的钱,大概率是不够的,那到时候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这可能就不是一个流动性的问题,根子上是个信用问题。

而且存量的房地产也实在太多了,解决了目前存量的问题,还有无数的存量都在路上。

直接下引用下统计局的数字:

“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48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3.9%。”

商品房待售面积是个很狭义的数据,大概就是造好了等待大家来买的,就这个数据,按照现在的去化速度,也够卖小一年的。

但问题是,更大的面积还在后面呢,由于统计局有些数据的可靠性不强,我们直接用施工面积来估算后面的潜在供给“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4580万平方米,下降11.7%”,就这些面积,够卖多少年了,那ZF继续收购吗?

除了这些,还有城投拍了以后没有开发的土地呢,还没有在这个数据中。

继续收购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