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信用分析的常见误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来源:谈股论债

作者:债市狄仁杰

今天闲来无事,就跟信评新手或者对信评感兴趣的朋友,扯淡信用分析的一些常见误区。狄仁杰曾经被这些误区坑过,希望大家能够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1、只关注合并报表,忽视母公司报表。

评级报告、募集说明书以及很多信评,都喜欢用合并报表财务数据来做分析,最后发现是“一顿分析猛如虎,天天踩雷二百五”。其实,做信用分析,母公司财务报表要格外的重视,尤其是针对一些“子弱母强”的集团化企业。这类企业债务主要集中在母公司,现金类资产却主要集中在子公司,一旦公司发生债务危机,真正能够用来偿债的,可能只有母公司资产。

2、用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来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首先,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尚待考证。以前,市场主要认为,公司通过在报表期末存入大额货币资金的方式,来虚增货币资金,并想出了用利息收入/平均货币资金规模的方式,来判断货币资金的水分。后来,康得新等事件教育我们,公司账面货币资金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其次,我们要关注受限货币资金规模,有的明面上受限的,还有的是暗地里受限的,比如富贵鸟给大股东的违规担保;最后,结合上面的分析,针对一些含有上市子公司的集团化企业,母公司很难调动上市子公司的货币资金,所以用母公司的非受限货币资金/母公司短期债务,可能更好的判断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3、规模越大,评级越高,风险越低,信奉“大而不倒”。

对国内评级而言,规模是最重要的因子。通常,公司规模越大,代表竞争实力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强,但也要谨防部分靠债务非理性扩张以及靠贸易业务做大规模的企业。狄仁杰刚入行时也认为,公司发债越多,说明市场越认可。不过,按照现在债券违约的趋势,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存量债券规模越大,依靠债务融资发展越激进的企业,越容易违约,比如东旭、北大方正、盐湖、精功、中民投、海航、沪华信等等。

4、对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现金流的结构问题关注不够。

很多信评新人,对企业的信用分析,重点关注的是资产质量和负债压力,对所有者权益关注程度一般,一般就看看资产负债率,ROE以及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等。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所有者权益的质量,比如有多少是“明股实债”?“其他综合收益”有多少水分?少数股东损益/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与少数股东权益占比是否匹配等等?

对于净利润,不仅要关注它的绝对值和近年来的变化,更要关注它的结构性特征,扣非净利润多少?EBITDA多少?公司是否采取出售资产、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不可持续方式美化利润?公司毛利率、三费和同行相比如何?如果偏离过大,是否有合理的商业解释?以至于推断公司是否有财务造假嫌疑?做信用研究特别忌讳懒、想当然,很多时候,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才能够发现公司一些隐藏的风险。

相对于利润,债权人可能更加看重现金流,而且现金流造假难度相对较高。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恭喜你,你被套路了。“两康事件”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连货币资金都能造假,现金流为何就不能造假呢?甚至部分公司完全可以利用会计准则漏洞,美化现金流。比如,信评报告最关注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有些企业通过减少拿地规模,让利催收应收账款等方式,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但却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是以牺牲未来利益来弥补现在,如果真能像格力那样,一直占用上下游资金,那才叫牛逼。而且对于部分债务规模大,财务费用高的企业来说,财务费用支出是计入筹资活动现金流的,但是借的钱是用来生产经营的,狄仁杰通常都会将这部分财务费用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科目。

5、容易被评级报告、募集说明书等材料误导。

相信很多信评新人,看过评级报告和募集说明书之后,会顿生一种此债风险可控,赶紧买买买的冲动。因为评级报告和募集说明书更多的是选择性披露,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友好关系,中介机构更倾向于放大公司优点,对公司的核心风险避之不谈或者一笔带过。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评级报告和募集说明书是不是不用看了?

当然不!不过我们要学会选择性的看。评级报告的最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发行人对外担保、资产受限情况以及经营数据,不过通常募集说明书的数据更详细,有时候,它们甚至互抄。如果募集说明书提供最新的数据,建议看募集就行了,财务数据看审计报告附注。募集说明书短的接近百页,长的甚至两三百页,我们通常不可能每一页都读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风险提示中的加粗部分,因为这部分是监管反馈时,要求中介和发行人补充的,往往是公司不愿披露的重大风险。

金融机构授信表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授信机构中大行较多,说明大行对公司比较认可;如果小银行、券商资管、信托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多,说明公司信用资质不强;

其次需要认真看债券条款,尤其是对永续债等有特殊条款的债券,更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有时候,“可调整为……”和“调整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义却千差万别;

最后,需要关注债券违约触发机制、《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等内容,虽然很多都是模板性的,但是不同券商的模板可能不一样,一旦债券发生风险,这些条款可能至关重要。总之,评级报告和募集说明书仅能作为参考,对公司进行信用分析,还需要搜集更多其他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当然,信用分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下次再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