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最具弹性,但又爱又恨的板块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5

近一个月,恒指从16000点涨至19600点,一度涨超20%,创23年1月以来的最大反弹行情,此前受利空压制的恒生医药ETF(159892.OF)也涨超15%,这轮反弹的持续性远超市场预期。

然而,上周恒指的回调,立刻引发了不少投资人担忧,这轮行情是否就此结束?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去年港股的每一轮反弹都未能持续超过一个月。所以在面临短期大涨时,涨多了大家都怕去年一样重蹈覆辙,想追不敢追,怕加仓加在山顶上。但在基本面改善,宏观负面因素消散时,过于悲观也无济于事,随着数据验证,现在可以更加积极地面对被低估的港股,逐渐把过去3年的熊市视角切换回来。

一、足够便宜的港股,行情仍未走完

上周末,高盛认为虽然短期回调,但行情仍未结束,市场大方向仍然往上。高盛上调MSCI中国指数至70点,较目前还有15%的上涨空间。

高盛的理由是外资回流配置中国仍有很大空间。目前全球公募基金对中国股票配置仓位仅为5.2%,这是过去10年来的最低点。2021年时,外资配置仓位比例为9-10%左右。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的仓位有所回升,但仍仅为7.5%左右,21年时为13-15%左右,

从估值上看,反弹后的恒指仍处于历史最低估值区间。

在反弹20%后,恒指市盈率仅为9.5倍,远低于2021年的15倍PE,也远低于目前日经225指数的20倍PE。

过去4年的下跌,港股已经充分甚至过分定价了可能发生的负面因素。纵使利空落地,从近期几次的压力测试来看,基本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换人话说,外资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利空都计价在港股上了,所以有便宜到个位数的估值。但在这种环境下,当边际因素有稍微的积极变化时,估值修复空间是极大的,并且是极快的,就像近一个月港股的反弹。

从外资的角度想,过去两年Short港股Long日股,但这策略的性价比和确定性在日元加息后受到弱化。一是日股虽然大趋势往上涨,但赔率不够港股吸引。二是假设日股与港股的赔率一样,但要考虑到日元贬值的风险。

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内地产政策修正,互联网企业实施中长期的回购计划,而地缘政治也有所改善,限制港股的加息周期也临近结束,这些因素叠加就吸引了外资回流低估值+赔率高的港股。

以致于,即使京东阿里交出平平无奇的业绩,股价照样能走出大反弹,这是外资资金回流的集中体现,典型的回补中国beta的交易逻辑。

二、沉寂在这轮行情中的医药生物

对于美元降息、资金面回流、基本面改善时,外资一般看中两个行业,一是互联网企业,另一个是对利率敏感的生物医药行业。

恒生生物科技医药指数在这轮反弹里也有不错的表现,最高涨超17%,但显然市场更多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行业,医疗行业的关注度比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元通胀依旧难缠,降息时间不断推延,最利于生物医药的降息次数在减少。

但近期美国生物科技ETF IBB已从底部反弹超10%。侧面反映出,虽然短期通胀难下行,降息时间可能来的稍晚,但市场想的是最后还是要降息的,所以IBB的走势依旧强硬。

实际上,从年初开始,美股IBB走的就是这逻辑。在今年1月时,市场最乐观预计今年6月首次降息,甚至年内降息4-5次。而到今年3月时,降息次数降低至2次,降息时间是未知的。

从IBB ETF的走势来看,虽然过去几个月里,降息次数和时间不如预期,但IBB依旧保持在高位。除了4月时,美股大盘调整了2周,IBB跟着调整,但很快就回到高位了。

降息对Biotech固然重要,但降息是早晚的事,市场正在提前反应着。而港股的恒生生物科技医药指数是跟着IBB走的,但今年由于药明康德事件打破了相关性,导致IBB ETF今年内没跌,而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跌去23%。

药明系的跌幅已巨大,提供了一个安全边际,而降息只是时间问题,限制港股Biotech的因素正在改善,以及外资回流港股,这些因素使得恒生生物科技有机会修复与IBB的相关性。

以前两者上涨是同步的,虽然在过去3年里,IBB的涨幅会大一些,但也不至于现在IBB领先港股的恒生生物科技医药23%。即使悲观点修复一半,也有可观的空间。

另外,即使过去2年多医疗板块持续下跌,但市场大部分资金对板块的长线逻辑并没有产生丝毫动摇。甚至于,在经历今年初药明康德的利空后,市场资金加大对医药行业的投资。这部分资金不断通过ETF的方式抄底医疗板块,恒生医药ETF(159892.OF)的基金份额暴涨超过10倍。

实际上,通过ETF的方式参与医疗板块是非常聪明的操作。

一是现阶段中国市场的医药投资越来越专业,诸如创新药等细分赛道,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这部分即难跟踪数据,也难选好个股。

另外,创新药企的股价波动非常大,暴涨暴跌已经司空见惯。

例如上周五,港股的康方生物,由于市场参与度不够专业,市场部分资金误读了康方生物的数据,导致康方生物当日一度跌超40%,最后收跌23%。因为大部分生物科技股都不赚钱,股价上反应都是未来渠道变现的预期,一旦预期出现轻微的偏差,股价就有可能大幅度的波动。

因此,即使是专业机构,投资创新药也会有误读误判的时候。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单挑重仓选股难度高,持股体验也差,通过恒生医药ETF(159892.OF)的方式投资医疗行业,会是更适合个人投资者的选择。

@今日话题 $恒生医药ETF(SZ159892)$

全部讨论

05-27 21:54

不仅IBB可以表明和恒生生物科技的相关性,XBI指数同样可以,而且严重背离以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