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全球矿业梦》第2章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是我读《紫金全球矿业梦》这本书的一些记录和感想,与大家分享交流下

网页链接{第1章 春天故事:地质队员的初心和使命}

第2章 创业艰难:企业文化筑起发展基石

这一章主要讲了紫金人艰难创业和大力引进人才的故事,挺感人。

紫金申请了700万贷款投入技改,提升生产水平。1994年黄金产量达到96.43千克(之前两年分别是8.05千克、33千克),实现利润286万元。乘着初步告捷之势,紫金也开始了扩张,兼并了县里的酒厂等公司,1994年10月15日成立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时,下属有各种企业17家。也是出于想早日完成开发金铜矿的资金积累,才对各种项目来者不拒。

早在 1994年这个时候,陈景河梦中的金山光芒,就是来自于“金帽子”下面的“铜娃娃”,120万吨的储量,几乎是全国第一的世界级铜矿。而开发特大型铜矿,也是当时上杭县的产业战略。因此扶持紫金矿业拉上县烟草公司,合股组建铜矿有限公司,以试验厂的名义悄悄开始铜矿开发(因之前省里明确铜矿开发以省里为主)。陈景河制订的五年规划中(93-97)也是以特大型铜矿的开发为主旋律的。

书上讲,靠700万贷款搞金矿开发,太难了。(我认为在90年代700万是个很大的数目了,可见搞矿前期真是烧钱。)陈景河说,唯一出路靠艰苦创业。

艰难困苦造就了“上下同欲”的氛围,大家齐心协力只有一个目的:把生产搞上去。

在起步之初,一分钱掰两半花,造就了紫金人强大的资本控制能力。94年本来要花20万购买的套解吸电解设备,职工们自己做,只花了七八万元就搞定了。

陈景河制定了一套账务管理制度,并将指标逐级分解,实行同奖同扣,鼓励勤俭节约。比如,利用夜间的低谷电生产,每月节约电费2万元,但是增加了上夜班的时间。

前期的资金利用率高,到1996年基本还完了贷款。又投入400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到1996年实现黄金产量220千克,利润突破1000万元。

1996年2月春节期间,寒流突袭紫金山,输电的线杆被压断,紫金的干部职工们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竖电杆、架电线的抢修工作,在元宵时恢复了生产。96年的风雪紫金山,一直是紫金矿业艰苦创业的一个象征,一个经久传颂的企业文化图腾。

大量引进人才。从93年开始,陆续有地矿专业的人才被引进紫金矿业,有的慕名而来的,有的是陈景河他们邀请,或者说是挖来的。很多人放弃了原来单位的处级干部待遇,来到紫金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也确实给紫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谓双向奔赴。甚至,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县里可以解决家属就业,孩子转学到上杭县读重点学校。从江西挖的一个副矿长到紫金山金矿担任采矿厂厂长,仅一周的时间就把日采矿量从几百吨提高到上千吨。这个厂长把全家接到上杭时,陈景河亲自开车迎接,公司班子和县领导一起为他们接风洗尘。这样能不让那些专家安心工作吗?

支持创新。各方面的人才在紫金山聚集起来后,陈景河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让大家竞相进行低成本技术创新。如硐室爆破,可迅速提高采矿量,降低成本,又保障安全。用国产液体氰化钠代替进口固体氰化钠,一年就节约170万元。经过新技术新思维的运用,金矿的可利用资源量从最初的5.45吨扩大到100吨以上。

陈景河在紫金规模尚小的时候,就网罗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以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很有发展眼光。(本章完)

$紫金矿业(SH601899)$

第3章标题 生死极速: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