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全球矿业梦》第1章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这是我读《紫金全球矿业梦》这本书的一些记录和感想,与大家分享交流下。

第1章 春天故事:地质队员的初心和使命

陈景河年轻时就很能吃苦,而且有经营头脑,高中毕业后担任生产队会计时就帮队长搞生产管理,特别是搞起副业,带领他们生产队的效益走在了前列。恢复高考后,他成功考入福州大学“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大学期间把全身心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中。他还花很多精力学习英语,阅读英文科技资料,后来这些知识在他主持金矿生产时就派上了用场。临近毕业时,他凭借在实习期间写的一篇论文在全国性的岩石学会议上一炮打响,毋庸置疑,他的理论基础学得是很扎实的。

1982年陈景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福建省地矿局下面的闽西地质大队,开始了他与紫金山的不解情缘。

早在北宋,紫金山就是朝廷的矿场,曾为朝廷供应了大量的黄金和铜材。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相关部门组织的勘探力量在紫金山“三进三出”但没有深入山上勘查,也就没有实质性的成果。陈景河他们在村民和寺庙住持的帮助下,找到了古代的矿洞,对矿洞采集的样品化验后,他们发现金和铜的含量比较高,随着进一步的勘探,初步判定紫金山存在一个金铜矿。

因找矿成绩突出,陈景河被调到福州的地质科研单位从事金矿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资料,理论水平迅速提高。结合对国内其他金矿的对比,感觉到紫金山应该有更加广阔的找矿前景。于是他放弃了福州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又回到了地质分队,继续在紫金山找矿。在实际勘探中证实了陈景河“上金下铜”的理论。

紫金山所在的上杭县,当时经济比较落后,当地向上级争取到了金矿的开发主动权。陈景河希望能继续参与紫金山的开发,但是省地矿局没有采纳与上杭县联合开发的建议。于是陈景河在上杭县县委书记丁仕达的极力引荐下,离开了省地矿局,来到上杭县担任矿产公司经理,主持紫金山的开发工作。(这县委书记真是好领导!相比之下,皖北某地一连三任县委书记都进去,大拆大建捞钱的同时也耽误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真是令人痛心!)

陈景河于1992年末接手上杭县矿产公司,这公司实际上是个严重资不抵债的烂摊子。他到公司后就提出“先金后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方针。他首先集中力量用堆浸法扩大黄金的生产规模,1993年就出产黄金33千克(1992年是8.05千克),刚好当年中国黄金市场放开,价格翻番,于是当年就实现利润63.4万元。第一年就旗开得胜。

不得不再敬佩下这两个人。一个是陈景河本人,在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非常努力刻苦,为以后找矿和开发矿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能放弃优越的岗位和待遇,坚持与紫金山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紫金矿业

另一个就是当年的县委书记丁仕达,慧眼识才,也很有魄力,把陈景河引进到上杭县主持紫金山的开发。(本章完)

第2章标题 创业艰难:企业文化筑起发展基石

$紫金矿业(SH6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