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的造车宿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一季度末,雷布斯的豪言壮语瞬间刷爆手机圈,财经圈和汽车圈。靴子终于落地激起全网热议,营销能力起码已经完胜传统造车企业,直逼五年前的贾布斯。有人说,科技公司的宿命是造车,近年来苹果、华为、阿里百度纷纷入局就是最好的佐证。其实,何止科技公司,地产公司,家电公司都冀图分上一杯羹,背后折射是整个经济转型升级。

小米造车会否成功留给时间去证明,但这件事里有几个有意思的点值得琢磨。

一、入局时机。一方面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大势已明确,后续将不断加速,这方面可关注下丰田、大众暂停燃料电池汽车聚焦纯电动以及挪威电动化汽车比例超过10%后的加速曲线;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蝉联全球榜首,国内电池、电控、电驱技术全球领先,这为入局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是贾布斯当年所不具备的。

二、有钱就能造车吗?当然不是,否则世界500强都可以一夜之间成立汽车公司,情怀如小米也是前期积攒了不少人才、专利和投资。汽车新四化给科技企业入局提供了门票,传统汽车公司对软件以及消费者的研究过于迟钝,全球传统科技产品市场逐步饱和亟需汽车这种万亿级大水养大鱼。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传统车企的进化和其品牌力,如同盖茨选择保时捷的纯电动汽车,面对质疑,盖茨的回复是:这可是保时捷!

三、造车VS造手机。小米造车有很多理由更有很多优势,但手机和汽车不是简单的1000个零件与30000个零件的区别。手机与汽车的核心区别有两个——属性和权属。手机已从科技产品过渡为消费品,用户更多的关系性价比或者使用体验,这两方面尽管对汽车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安全,这是耐用品与消费品的重要分野。至于权属,汽车的本质是实现人和货的空间转移,未来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起码目前是手机所未曾遇到的问题。

四、能源企业的演进。网友热议小米可能找比亚迪代工。几年前入局比亚迪时的核心逻辑是其能源属性,这一点随着纯电动汽车、储能、太阳能业务的发展梯次显现。背后的逻辑在于随着能源从高碳到低碳甚至零碳,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从资源向制造能力转移。新能源汽车更是加速了交通、工业、能源的融合。因此,有制造根基的新能源车企胜算更大,当前的代工模式反而不利于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毕竟快进快出的资本很难聚焦行业核心能力建设,譬如芯片。

风口虽好,祝福小米

 $中国平安(SH601318)$   $潍柴动力(SZ000338)$   $同仁堂(SH600085)$  

全部讨论

2021-05-30 13:33

行业火爆,龙蛇出山。

2021-04-05 00:29

还好腾讯没说要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