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1
回复@尼克杨: 这样想吧, 资金流向创新公司或者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行业, 是首先把蛋糕做大, 然后才分享回报。这一个过程是行业和创新需要资金, 资金是被吸引到有需要的公司, 是资本的合理运作。
而买这些股残的逻辑是基于因为公司派股息, 所以你才买, 而不是推动公司发展, 公司其实不需要资金。例如一家净现金公司, 他不需要资金, 你投100万给他是为了他能派200万给你甚至更多。那问题是, 你那100万投进去创造了什么价值, 令你这笔回报值得拿200万?
投资就是投入资源解决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要是你能解决到问题, 那就会创造价值, 有新的价值才有回报。不想冒险又想有高回报, 这是不现实的。
要是了解到上面所说的, 就会明白买收息股收股息再买收息股, 这样的投资完全没有价值。而且很多人买收息股都是退休时作生活费, 那反过来想就是公司派股息投给你, 希望你投更多钱买他们股票, 所以对他们而言派股息这个作动对他们而言是个好投资, 你买他们的股票可能不是。//@尼克杨:回复@LeoLau:既有高股息,何谈“零和博弈”?同样,股息亦会吸引新资金进场,只是需要假以时日。设立股市的目的只是前人的期望,并不能决定股市运行的基本规律。
引用:
2020-10-29 10:00
这真的是一生一次,港股更是夸张。在这种历史性的时刻,也难怪我不断的怀疑否定经典价值投资是否还有效——港股满地都是极端低估的公司,但如果你以此去做交易,那只会尝到无尽的痛苦,5PE到2PE,0.5PB到0.2PB,破清算价值到破净现金……根本不能指望市场回归,唯一的指望是大股东以很低的价格私有...

全部讨论

2020-10-30 12:42

估值,故事和价值,很多人还死死的钉在估值上,实际上很多价值真的是通过故事成为了现实,我们要何时如何去参与并享受价值确实不容易,相对的针对股息这个好把握,所以你说这些对很多人也没有意义。

2020-10-30 12:33

你所说的投资逻辑仅适用于新股募资、增发、供股等环节,也就是投资者资金直接用于上市公司运营,并不适用于日常的二级市场投资。你前文已指出股息投资者常做高抛低吸,同样,成长股投资者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等到“首先把蛋糕做大, 然后才分享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