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94喜欢:44

2019年,4.025%年金全面停售

2020年,互联网产品停售

2021年,旧版重疾全面停售

2022年,高现价无提取限制增额寿停售

2023年,3.5%预定利率产品全面停售

2024年,报行合一

《上海证券报》消息,6月12日,部分险企将于6月30日正式停售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将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且新产品已经报备成功。

预定利率3%的时代正式开始向我们挥手告别。

预定利率对于人身险公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了解预定利率的变迁对理解中国的保险行业非常重要,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第一阶段:1999年之前,预定利率与央行基准利率挂钩

我国保险业从1978年复业,公众对保险完全没有认知,监管也不懂,保险公司也不懂,外部指导也缺乏,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把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通常以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作为参照,1982-1989 年预定利率基本处于6%-7.5%的高位区间。1989 年2 月1 日,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当时最高的11.34%。

当时的公众无法理解保险的价值,只能把保险和银行存款做理财的比较,保险公司为了卖出去保单,非常乐意让保险的预定利率高于或者等于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预定利率是锁定整个保单有效期的,而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可以随时调整的,没有思考按照预定利率卖出去的保单保费去去投资什么才能赚钱。由此引发了中国保险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利差损毒丸。

中国保险行业的三大不良资产,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长尾保单”,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乱投资”,但是负面影响最大的却是最晚产生的“利差损”。

受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影响,为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从1996年5月起到1999年6月,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下调至2.25%,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调整明显滞后于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且相当大部分保险公司认为降息之后,寿险产品收益率偏高,是做业务的最好时机,趁机以收益率为卖点大量卖出高利率的保单。这段时间我愿意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最混乱、最懵懂的阶段。

这些保险为中国的保险行业带来严重的利差损,2007年3月,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平安寿险仍将长期受利差损保单的困扰。根据平安的测算,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假设下,这些保单所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元,而峰值时(2050年前后)的亏损将在400亿元左右。”

国寿为完成上市,把包袱留给了母公司和财政部;而市场化的平安和太保只能自我消化。

第二阶段:1999-2012年,预定利率强监管+还债

为了摆脱保险全行业的利差损危机,1999 年6 月,原保监会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原保监会出台的监管政策及时控制了利差损的快速增长,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这13年时间里面,国内的保险健康险贵,储蓄险收益率低,是保险产品最难买的时候,借助中国经济的规模增长优势,用这13年的低利率保单为前面的高利率保单填坑。

为了成功销售保险,中国平安投连险的、中国人寿的分红、友邦的重疾险,以及财产行业的交强险,分别因为“高费用”、“分红不如存款”,“保死不保生”,以及“交强险暴利”而备受质疑,并掀起巨大风波。

很多这个阶段买保险的客户都会发现自己的产品性价比较低,并不是保险公司有意为之,而是监管的政策要求。监管之所以这么要求,无非是为前面的高利率保单买单。

这段时间我愿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最痛苦、最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2013年到2019年,预定利率的市场化

2013 年8月,保监会发文,规定8月5日之后,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上调到3.5;养老年金和长期年金险的预定利率最高可达3.5的1.15倍,即4.025。“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步走路线逐步开启费率市场化改革。

这段时间我愿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黄金发展阶段的六年。

预定利率放开+国家支持保险行业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保险牌照可带来巨量资金的诱惑下,各路民间资本抢滩投资险企,这种行业的狂欢也为保险行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正如一位原保监会领导所说,在所谓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之下,个别险企被实际控制人异化为了融资工具、投资平台,成为其实现个人野心的有力武器,为获得更多“弹药”,不惜在银保、网销渠道不断提升产品收益率,而高收益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大量发展又倒逼其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获取超额回报,同时通过虚假注资应付偿付能力监管……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在经济上行周期,错配风险可以被保费滚动增长所掩盖,但当上行不再,监管政策收紧,“资产驱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就难以为继。很多民营险企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纷纷陨落,从 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2018年2月,安邦集团被原保监会接管。2020年7月,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等四家保险机构也因触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接管条件,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是高杠杆行业,尤其人身险业务具有极大的时间跨度,如果经营活动脱离保险本源,功利性、短期思维主导经营思路,必然造成风险的聚集,最终堕入深渊。

保险行业的经营必须审慎稳妥,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必须坚持价值导向。

截至2024年4月17日,国内180家寿险+产险公司中有20家公司未能披露偿付能力报告,而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数据的公司中有14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险保障基金余额(汇算清缴前)2,032.9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障基金1,244.03亿元,占61.19%;人身保险保障基金788.95亿元,占38.81%。

2024年第一季度77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中,三峡人寿、和泰人寿、国华人寿三家尚未披露,华汇人寿、平安养老、合众人寿、弘康人寿四家为C、北大方正为D,AAA仅五家,分别是:中英人寿、恒安标准、中意人寿、中国人寿,其中四家是合资公司,令人深思。

2024年一季度76家寿险公司,36家盈利,40家亏损,行业两极分化严重,整体盈利599.5亿,而老六家盈利617亿,这意味剩下的70家公司整体是亏损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中国人寿(SH601628)$

精彩讨论

持有封基06-23 12:40

过去的3.5%、4.0%甚至更高的保单。现在靠什么产品来匹配?所以降息周期,整体不看好保险公司。

香港市場先生06-23 15:04

截至2023年底太保壽險的平均負債成本是2.8%,還好吧,不至於有利差損。

贫民窟的大富翁06-23 12:58

现在不靠什么匹配啊,当年的保单有当年的资产匹配

黄桃锅包肉06-23 19:51

匹配了长久期资产,比如在国债4%的时候买了20年期国债,持有到期,或者买了广东省城投发的20年期债券。真正的利差风险在未来两年,保险公司15%的资产配置非标,这部分资产大多数只有5年期,2020年的资产还有4.5-5的,明年就结束了,这部分资产+每年新增的保费找不到简单、风险低、收益还不错的资产,唯一的路就是深度研究,加拿大、法国的保险公司也喜欢贷款,他们的做法是深度研究某几个行业,在行业周期低谷时逆向投资,此时获得的收益又高,承担的风险又低。中国不仅保险公司,只要做投资就这一条路。长期、轻松、愉快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黄桃锅包肉06-24 19:06

可以买低等级的债券,你想往出借钱,还愁借不出去吗?只不过归还的概率国债100%归还,其他的债券就要靠判断了。

全部讨论

过去的3.5%、4.0%甚至更高的保单。现在靠什么产品来匹配?所以降息周期,整体不看好保险公司。

@黄桃锅包肉 请教下黄总,过去高收益的4%以上的那部分产品应该是匹配了当年相应的资产吧

截至2023年底太保壽險的平均負債成本是2.8%,還好吧,不至於有利差損。

从保险资金角度看未来确定性增长养老股的价值。

06-23 12:19

想问一下,保险公司资金大部是投在国债上,利率低了,会不会导致利差不多了,或者倒挂的现象?

06-24 08:40

香港6-7%

06-24 17:58

雄文转发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降27BP;而在202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一度降至2.3%以下,截至6月12日达2.28%,较年初下降了28BP。而与准备金计提更为紧密的20年期750曲线,则在2023年下降了21BP;截至2024年5月末,又较年初下移了17BP,预计全年降30BP左右。
从行业整体来看,因750曲线下降导致各家保险公司和整个行业究竟需要增提多少准备金,没有准确的公开数据。
有资深精算人士估算,若仍然采用旧会计准则,一家总资产规模为1000亿元的公司,750曲线每下降1BP,就需要提取3000万至1亿元的准备金,这主要取决于各家公司产品结构的不同:比如分红险做得多的公司,需要增提的准备金较少;而以利率敏感型的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公司,则需要增提较多的准备金。
“从行业整体看,2023年750曲线每下降1BP,全行业大概需要多提175亿元准备金,因此全年下降20BP就需多提3500亿元;如果曲线不变,行业的打平收益率会下降,二者对冲,在投资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行业的税前利润在旧准则下会减少1500亿元。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预计2024年750曲线每下降1BP,将影响约200亿元的准备金。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到2.3%以下,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跌至2.45%,预计2024年全年750曲线会下降30BP左右,导致人身险行业在旧准则下将多提高达6000亿元的准备金,行业利润也会相应大幅减少。”前述人士判断。

利率,收益下行,前面的业务的窟窿怎么填,有的还报表盈利继续增长,就怕以后暴露出来的亏损又是国家兜底

06-23 12:59

利率下行,寿险利差损加大。对寿险不利的。
短期来看,权益上涨利好寿险的投资性资产收益,可能迎来戴维斯双击。比如中国太保。可以投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