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约5000亿,股价回到四年前,关于中国平安的深度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197回复:526喜欢:365

今天中国平安绿了0.27%,收盘价为70.68元。这是2017年11月份的价格,换句话说,中国平安四年没涨了,这四年中国平安创造了4794亿扣非净利润,中间还为自己的投资端计提了几百亿,为会计假设变更计提了几百亿,有些计提是消耗性的,有些是日后有可能回到投资者收益中的。

我投资中国平安一家公司大概100万出头,中国太保有三十多万,万科和保利合计三十多万,长江电力大概二十万,还有华侨城农业银行皖通高速招商蛇口零零散散合计约10万,总共两百万左右。

可以说,我把上海一个首付款押在股市中,绝大多数又是保险股,保险股中中国平安占主体,在股价持续阴跌这两年,怎么看待中国平安的投资价值对我非常重要。在A股中国平安股东人数95.84万,仅次于京东方的132.99万,中国平安也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一个股票。

本文我谈谈自己对中国平安投资价值的一点思考。

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21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Forbes Global 2000)。得益于营业收入、利润、资产规模、市值等各项指标的稳健增长,中国平安(601318,诊股)位列全球第6位,较去年上升一位,蝉联全球多元保险企业第一位;在全球金融企业排名中,中国平安名列第5位;在中国入围企业中,中国平安排名第3位。

在世界保险行业,中国平安早已经成为领袖,在中国,中国平安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险的代名词,创立以来依靠创新求变和拼搏奋战,中国平安一直领跑保险业的发展。

今年的保险行业很不好做,我家属兼职做慧择网的代理人,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面挂了一个链接,有兴趣购买的粉丝可以找我咨询,应该说在四月份之前,每个月还能成交几单。尤其是在新老保险交替的时候,卖得很不错,但是这种强刺激直接透支了整个市场的需求,这三个月只成交了三单,盈利约500元。

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我都不知道全职的保险代理人是怎么挺过来的,心里为他们感到担忧。


保险卖不出去,代理人就没有收入,那么就会脱落。而能力强的人天然对收入有更高的要求,于是一部分优质代理人也出现了脱落,或者在各个公司之间流窜,寻找机会。

这一块我估计整年的代理人收入都不会好,中国平安因为有综合金融还好一点,能够维持团队。

那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市场上保险的需求忽然没了吗?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考察保险的历史,保险的需求并不是平稳的,而是波段唤醒的,当存量用户被透支,新的需求没跟上,市场就会出现空白期。

而在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客户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2010-2011年也是保险寒冬,然后当时的平安搞人海战术,疯狂发展代理人,做自保件,做熟人,开发返还型重疾险(重疾险绑终身寿)。然后红利吃到2018年左右,之后慢慢衰退。

所以这一波保险需求的衰退是两个原因:存量客户被透支,保险需求被现有的产品满足。

未来的增长就靠新的用户崛起,出现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这两个方面。

第二个,人海战术还有用吗?以人海战术为支撑的传统寿险公司,保费规模主要来源于增员,一旦“增员”出现困难,也将直接影响到寿险业务的增长。

对于代理人队伍,一方面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一方面存量客户总有吃完的一天。这种人海战术不可避免造成销售过程出现很多的违规现象。

既然大家产品都一样,都是靠人海战术,那么价格战就成了唯一选择。内卷吧。

我们看到整个行业一片凄凉,互联网保险的获客成本不断增加,中小保险公司挣扎在盈亏线上,甚至推出“卖出=亏损”的产品,行业发展低级、无序。

那么看来,保险的出路有两个:产品做出差异性,渠道摆脱人海战术。

所以中国平安在2018年的时候,在保障性产品还能享受红利期的时候,毅然决然启动了改革。

2、科技和代理人

中国平安只能在立足自己金融科技领先,五大生态圈有所成就的基础上去寻求突破。

这一次的改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为中国平安自己就是领跑者,疫情的因素加重了改革的难度,中国平安的改革用马明哲的话说“远远超出了当初的估计。”

马明哲坦诚,“近年来平安寿险总体上保持了较好发展,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过于追求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了对业务品质、服务质量的要求”。

截至今年一季度,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已超过3.2万,其中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科技都位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位居全球第三。科技是中国平安改革的基础和工具。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是这次中国平安改革的基本特征。

在渠道方面,马明哲说,将通过寿险全面数字化改革,在营销、经营、服务、管理等全方位、全流程进行重构改造,帮助百万代理人成为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的“三高”铁军。

科技就是工具,就是最大的生产力。提高代理人的产能,留下高能力的代理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路子。

发展到今天,代理人一定是因为高收入才会留在平安,而绝不是创业初期,依靠文化和信念掌控百万代理人。

代理人的收入提高非常重要,一靠科技,二靠产品,产品就是综合金融和保险产品。

3、科技和产品

针对保险粘性差和服务低频的行业痛点,平安人寿今年初创新推出臻享RUN服务计划、“臻颐年”康养服务,打造有温度的保险,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挖掘医疗和康养服务等细分新需求,同时破局同质化发展,实现差异化竞争。

数据显示,2030年医疗健康总支出预计达16万亿元,中国医疗行业潜力巨大。平安从医疗管理机构、用户、支付、科技四个方面建立医疗生态圈,通过“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和风险保障需求。让购买重疾险的每一位客户都将拥有各自专属的“全科医生”、“养老管家”,时刻享受到平安的健康管理、医疗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养老管理等一系列充满温暖和关怀的服务。

医疗+保险的生态闭环建设中,实现了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保险的本质:医疗服务,还有助于针对性开发产品,掌握客户健康数据,实现差异化定价。最重要的是,医疗的门槛非常高,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提供数字化的线上医疗服务,通过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得到其医疗包,线上线下打通后,这个护城河非常高,竞争对手就算看明白了,也追不上。

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工具,以产品为载体,以渠道为突破口,中国平安早在2018年行业的舒适区就凭着危机意识和敢为人先的闯劲,对自己下刀子,开启寿险改革之路,马明哲说,今年一季度各项政策已经全面铺开,体系已经搭建好,剩下的就是细节和迭代。

站在2021年六月份,回头看中国平安自2018年走过的路,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没有猜到的是疫情,没有想到的是改革如此艰难,但是方向是对的,未来的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再看行业,保险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需求和属性有着显著的不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保险是可选消费,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时候,保险就是必需品。我相信保险行业还有着光明的未来。

在行业竞争格局上,中国平安一马当先,其在金融科技、五大生态圈的建设,医疗闭环的实现等核心领域有着对手难以企及的优势。

当前中国平安自身改革的阵痛叠加行业发展周期的低谷,双重力量下,中国平安的业绩和股价表现低迷,这正是买进的好时机,等到寿险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行业周期的抬头,届时中国平安将一飞冲天。

这就是我拿着买房钱投资中国平安,且不离不弃的核心:优秀的公司只能让我心动,伟大的公司才能让我坚守!

我的微信公众号:股海沉思,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SH601601)$    $中国平安(SH601318)$    $长江电力(SH600900)$   

全部讨论

2021-06-03 22:49

说点不愿意听的吧,无论是产品差异化,还是摆脱人海战术,都远没那么容易。

寿险不同于产险,产险是刚需,寿险是可选消费。只要你有车你就必须买车险,不然没法上路,无非在哪家买而已,而且产险都是一年期的,一份车险平均也就2000来块钱,决策链条很短,所以车险可以轻销售,比如电销什么的。当然,产险也有自己的坑。

但是寿险不同,寿险只有真正有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才有购买意愿,首先得以某种形式找到这批潜在的客户,而且某种程度的去激发客户的风险认知和保险需求;其次,寿险保险产品复杂,有健康告知、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方式、返还、分红、现金价值等等,基本普通人没法儿自个儿看明白,一定需要以某种形式去做产品适配合和产品介绍;再者,寿险产品保险期限通常小二十年,缴费期限动辄十年,年交保费动辄几千上万,整个决策难度较大,需要某种形式的push去促成交易。

以上种种都会使得寿险的销售无法轻下来,至少对于个险来说,依靠个人代理的这种销售模式可见的时间内都很难被颠覆。

但问题是,现在寿险个人代理员的收入太低了,再加之这些年互联网平台的兴思,一个能成为优秀个人代理的潜在人选有了更多的备选机会,寿险代理人增员其实比以前难太多了,这些也可以从代理人数量看出来。

而提升现有代理人,这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以前招徕的代理人其实习惯了以前的销售方法,其知识水平和认知也未必能适应新的模式。

好的人不好找,旧的人转型难,又不能大动作影响队伍稳定(其实已经影响了)和士气(其实已经很低落了),反正我个人觉得任重道远吧。

至于产品的差异化,这其实很难。寿险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客户的保险需求就那些,无非是各种组合而已,能挖掘的其实早就都或多或少挖掘过了,再说你出个新产品,不用半年就被copy了……

至于科技,以大平安的企业文化和考核周期,很容易把科技用的误入歧途,很多东西都流于ppt和指标追踪了。

服务和温度这个是对的,但是个慢活和细活,我觉得要做好可能得改变它的企业基因。
$中国平安(SH601318)$

理念和方向是对的,实现的过程很难把握,时间成本太大。保险在销售端的商业模式是很差的,产品复杂难理解,同业竞争激烈,行业口碑也差,隐性成本很大(沟通、信誉等)。保险较银行的优势在于投资端的资产久期(长期股权投资),可惜平安没有做好,还有个较银行的优势是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较小,平安寿险ROE30%以上,看起来比招商银行15%以上高很多,但实际招商银行的商业模式要稳定很多。我重仓平安,做了深刻反思,陷入ROE陷阱,金融公司的稳定性比高回报更重要。保险公司在销售端和投资端都不够稳定。

2021-06-03 22:34

个人认为中国平安的保险从业人员很努力,只是投资能力太差。白白浪费了巨额浮存金,在几次牛熊市里没有啥收益。一句话,平安缺少一个巴菲特,而马明哲就是头猪

一般来说,用深度思考标题的,基本都是不赚钱的票,其实思不思考一样,并没有啥变化,因为你从内心已经动摇了,只是再自我强化一下而已

当我第一眼看见平安这只股票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啦这是非卖品。无论再怎么阴跌,赛道在怎么疯狂,打死也不卖。一旦打通线上线下养老体系,这个金融航母的估值必然重塑。 人均10000 GDP是平均的,中下等收入人群很多➕很多人的保险意识还未觉醒。慢慢的会随着这部分人的收入提高而被重视。中国商业保险缺口很大这部分必然要由商业保险补充这是不可逆的。还有就是金融保险这块,未来其他金融收入的崛起会增加,从而降低保险业务的占比形成一个真正的金融航母,而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保险集团。这就是平安伟大之处,也是国内保险企业无法超越的存在。伟大的企业前进的道路非常坎坷,需要伟大的投资人,而不是那些看见股价下跌就吓的屁滚尿流的小散

保险越来越像骗局已成共识,这就是4年不涨的原因。

2021-06-03 23:08

一切科技都是纸老虎…(同事被平安保险欺诈搞了什么贷款。。。。)

2021-06-04 00:19

大政府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保险业容量也许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的人均保险消费金额,毕竟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比如最近上海又推出了沪惠宝这类的东西对一般寿险的杀伤力也不容小觑。平安已经长成了大象,大象起舞谈何容易,毕竟是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客户粘性和壁垒都属于中偏低的属性,延续辉煌需要有些突破才行。

2021-06-03 22:34

A股保险股之中,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转型最坚决,今年可能中国太保看点稍微多一点,长期来看,中国平安的优势依旧强大。
从长逻辑来看,保险业处于一个新的开端。中国版401K事实上已经开始尝试,这样的巨变能够亲身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从全球发展来看,第三支柱完善,长期资金才会源源不断进入资本市场。最高决策层不希望股市暴涨暴跌,金融权重股成为最为直接调控工具。但是保险股高度受益于资本市场,短期的股价压制不会改变公司本身的长期价值。
赢在中国信奉的是顺境之中克制,逆境之中坚忍。目前保险股的走势,就是对于战略眼光和耐心最好的考验。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建议,买卖请自主!

2021-06-04 10:25

我是“老年人”,快60了。
以前也“关注”保险,但总觉得这事“离”我还远,生活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顾不上。
如今,我生活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保险上。
老了,真的觉得身体健康多少会有问题,需要“上医院”;生活上慢慢也需要有人照料…
然而这些都不能“指望儿女”,未来“养老”越来越“社会化”,我“极度”关注中国平安的“改革”,冀望它“有温度”的养老、医疗和保险。
中国未来几十年是极度老龄化社会,我相信和我有同样需求的老人很多,期待中国平安“发布”适合老年人的“保险产品”,我想做中国平安保险产品的“新客户”,同时也做中国平安“最坚定股东”,与中国平安共度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