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感知权”要下放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4

如何建立高效商业组织,李想的思考与实践,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他的观点和文章常常在朋友圈刷屏。

最近,在刷屏的《李想:理想汽车五年内要成中国第一!》里,李想基于对于未来行业的测算,定位了理想汽车的发展目标:2025年拿到中国智能电动车2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公认的头部企业,为参与到2030年更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去作准备。

为了支撑这个目标的达成,李想认为组织是很重要的一个挑战。因为传统的组织无法匹配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要求,智能电动车时代需要的是智能组织。

那么建立智能组织的维度有哪些呢?李想的依据是人类智能的运行模式:

1、感知;2、决策;3、执行;4、反馈。

李想希望通过智能组织的打造,让人类智能运行的这一套闭环,成功的在组织里发挥作用。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觉得他的思考很牛逼,但不一定真的了解这背后的思考原点,以及也很难理解如何把这一套思考真的变为现实。

舵舟长期研究和萃取优秀组织的思考和搭建逻辑,第一个深度研究的案例是字节跳动,原始信息可以点击

刚好理想汽车和字节跳动都是OKR的践行者,我们结合理想汽车对外输出的思想,加上OKR的原理,今天核心来拆,李想强调这四个维度中,带动全局的这一点:感知。

为了更好的理解李想所强调的“感知”,舵舟访谈了一些熟悉理想汽车的人士,听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感知权下放。

那么,为什么高效组织的打造,要把“感知权”下放呢?以及如何将“感知权”下放呢?

丧失了“感知”的打工人

一个正常的人,先通过感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知,然后去做决策,再去执行,最后闭环到成长。

但在一个上百人、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组织内,由于层级的设定,被埋在层级里的人,逐渐丧失了对于外界的感知——感知成为了公司里的特权。

缺乏对于外界的感知,导致团队成员丧失了决策权,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到大脑袋那里才能得到拍板。

很多老板每天到公司,一堆琐事等着他决策。为什么?他感觉很疑惑,这些事情他们不能自己做主吗?通常来说,一般的日常性工作,以正常的智商是可以作出决策的。但因为大家丧失了对于外界的感知力,所以不敢拍板,不敢做决策,信息不足,所以不敢承担决策的风险。

大脑袋是不怕做决策的,因为他每天都在感知外部世界,敏感的捕捉信息。既然大家不思考,我来思考也可以,无非就是公司做不大而已。但当老板做了决策之后,执行的效果如何呢?

大家做当然是能做的,但能不能做好?不好意思,不是打工人不想做好,因为他从未参与过思考,所以根本没有信息支撑他来做判断: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到了年底一复盘,结论是什么?

“战略是对的,就是战略执行不行。”

为什么战略执行不行?因为除了大脑袋,其他人的感知力,都被剥夺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感知力被剥夺,指的是团队对于市场,对于用户的感知被剥夺了。通常来讲,一个正常人还是可以感知这个世界的,只是感知的质量有差异。

生存在组织筒仓内的职场人,大多数情况下,感知到的是什么呢?领导的喜怒哀乐,领导的情绪对于团队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职场人还能感受到谁和谁在勾心斗角,这些都是一手信息。所以他能作出的决策是:

1、我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工作,从而获得领导的好感;

2、这些在斗争的人当中,我更认可谁?从而决定我反对谁。

信息决定决策质量,当人长时间处于这种信息当中,爱恨情仇非常浓烈,突然老板来给他分配一个要求以结果为导向的任务,他的“感知”是什么呢?一条条零散的信息,一条条超级高的要求,他永远不知道从他自身的价值而言,为什么他要做这个项目。而且他手头还有好几条这样在他看来乱七八糟的“命令”。于是他开始做“决策”,领导让我做啥,我做啥,保证在面子上达成KPI。

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市场在不断变化,而团队不再成长了。这就是团队丧失感知力的后果。当然,老板也很惨,你不能带出一支持续打胜仗的团队,时间和精力花出去了,最后结果是,你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

为什么老板的感知力超级强?

每家公司都有一个让人烦恼的老板,他每天捕捉外部的信息,感知外界。他捕捉信息不是瞎捕捉,一切从他想要达成的事业出发的:

哪些信息在透露出行业的变化?

哪些信息利好我们的发展?

哪些信息在警戒我们?

。。。

然后他会疯狂的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团队,如果团队表达出抗拒,困惑,他就会全力开火。开火的方式,要么是像唐僧一样的循循善诱,要么是像乔布斯一样的暴力沟通。久而久之,大家都非常困惑,为啥老板的精力都那么旺盛呢?最后大家可能都不是被说服的,是真的受不了这么叨叨叨下去了,没完了都。

通常来说,优秀的老板精力旺盛的秘密在于,他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这个事儿不完成,他就不可能懈怠。所以很多老板都像吃了“枪药”一样,这个“枪药”,就是他所想要的价值。

而且市场是无情的,如果他不精进,公司就会很快一落千丈。昙花一现的公司还少吗?如果他精进了,虽然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比如要花大量的时间跟团队沟通,比如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误解、埋冤。最后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人,对一切影响目标达成的要素进行屏蔽。

但只要有成长,市场的反应是灵敏的,正向反馈马上就会来。优秀的老板们就会进入到自我感知、决策、执行、成长的闭环,幸福的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很多人会疑惑有些已经实现财富相对自由的创业者们,为啥还要持续创业,受这份罪呢?成长的极致快乐,是很重要的原因。

正如一个老板所说:“我每天上班,脑袋上好像就有一根线,牵着我往上走,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这股力量一直顶到脑袋上。虽然每次都是找苦吃,但是都以快乐收尾,回报也是巨大的,就上瘾了。”

听到这样的描述,你希望你也获得“感知权”吗?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大家都能如你一样,热情的奋斗,进行获得极大的成长,在成就他个人的同时,从而成就公司吗?

当感知权下放之后

其实下放“感知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把老板日常践行的那一套复制到团队。你可能会咂舌,这是玄学啊,怎么可能人人都成为老板?但如果有了工具,一切就引刃而解了。

工具就是目标管理。

让人人有目标,并且通过系统的办法,将目标管理起来。为什么有了目标之后,要有目标管理?就像只有极少数人能通过自律达到减肥一样,也之后极少数人,在没有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坚持去完成目标。

让我们来看看,当团队有了目标管理之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拥有了感知能力

当你的团队成员都有了以价值为导向,高质量的目标之后,你会发现,大家会主动去感知外界,感知用户,感知价值。信息就不需要靠唯一的你去补充了。

以前你给团队补充信息,他们烦死了,觉得你为什么要把你感知到的世界,强加在他们身上?当他们有了自己认可的、以价值为导向的目标,他们会像你一样,去寻找最优解,那么一切可以有助于他的信息,他都将更开放的接收。

其次,团队决策的意识和质量提升

过去,目标不是他自己的,很多公司只有一个人有真正的目标,那就是老板。其他人都是为老板的目标服务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大家就没有义务,也没有胆量去做决策。

现在大家有了目标,且知道了自己的用户是谁,他必须要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期限是什么。那么他们就有了相对充分的信息,去做决策判断依据。

再次、执行力提升了

目标他参与制定了,信息他不断在获取状态中,完成目标的期限是确定性的。在这三重保障之下,团队将从可以去做啊,到我要去做。

目标管理的价值,就像原子弹一样,通过每一个核裂变,爆发出强劲的能量。人还是之前的人,但是状态不一样了,产出水平也不一样了。

最后,团队成长了

我们常说一个人成长了成长了,怎么成长了,是看了几本书吗?还是上了几堂课。那些只是成长的手段,验证成长的标准是:他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在目标管理的每个周期内,他都能解决他想解决的,且是公司需要、用户需要的问题,那么他自然而然就成长了。

也就是说,通过目标管理,可以完成李想所强调的:感知、决策、执行到成长的闭环。

那么如何做呢?舵舟推荐来字节跳动的案例拆解课来深度学习。李想强调感知,张一鸣强调context,not control。其实是一个意思,通过信息的充分,让大家能够定出自己的目标,拥有感知权。这两家公司,都在通过目标管理,尽可能的去激活组织内的每一个细胞。

- 报名须知 -

课程时间:

2021年4月10日-2021年4月11日

开课地点:广州

学员身份要求:创始人 +高管

学费:5980元/人

(不含差旅食宿,含两天午餐,3人以上可享受九折优惠)

全部讨论

2021-03-03 17:31

剥夺员工的感知权,也就是任正非说的砍掉基层的脑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