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投资的理解——与球友就投资若干问题的探讨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9喜欢:7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马哈投资

雪球上认真探讨投资的朋友真多,这不前两天天在与 @理性需淡定  兄的交流过程中,他提到了不少问题及疑惑,考虑到他思考的方面比较多,所以我想针对他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并以文章的形式发出来,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也欢迎各位球友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产生价值,相信大家都会从中受益。

先贴下 @理性需淡定  兄的原帖:

大马坦率说就喜欢和你这样知无不言的好球友交流!那咱就齐放的彻底点,估计得辛苦你写个专文来解惑了!①早先按沃特施洛斯的方法选过十几二十只低估烟屁标的,但拿住需强耐力定力坚守!上升到信仰长持更痛苦,因为基本面研究就不是业余小散干的事儿!你说估值容易些吧,PePb分位数常失真(这里是指指基),中位数好些吧,也有轻度失真,指基估值都这么难判,别提个股了,只能选行业龙头了!还有成长投资的收益效果和价值比各领风骚几年,预判谁正骚吧判的越多错的越多,所以更想知道你的个股简单些的研究,还是大道致简,复杂了易乱策略和心态!②指数基金由于轮动和深研因素已放弃投资,只网格!一是机械纪律式赚点波动,二是网格卖留利润做长持仓筹码,主动基金关于成长,价值,平衡,质量的基金经理定位有些有交集或含糊的,定位飘移我肯定不买,另更难的是选主动基,按晨星星级和十年收益粗选,但有的近几年收益趋降不稳,规模百亿有的能控,但二百三百亿控的住吗?新生代和五年七年少壮派选择人更多更难!回撤小,阿尔发,贝特高的综合打分系数选能把自己患得患失选晕了!综上所述有约6,7个大惑需大马兄发文解析,辛苦啦大马兄。

...

好的,优秀持久的策略,知行合一且自洽是我的弱项,不急大马兄,好饭不怕晚,期待好文,辛苦。

我想,上述问题很多属于开放式问题,所以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我个人的理解也会存在片面性,属于一家之言,仅供抛砖引玉吧。

上面的问题如果粗粗分的话,应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可能涉及到投资理念的问题(比如无法坚持低估值策略,捕捉价值\成长风格,知行合一)等;第二方面则属于具体业务层面的问题。

我就分这两方面来谈吧,先说说自己对投资的粗浅理解。当然下述部分已经不完全针对上述问题了,只是相对完整的阐述下我的看法。

在开始投资之前,我觉得首先需要想一下自己投资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稳定的赚点零花钱(不论收益高低,不要亏钱就成)?还是说希望把大部分闲置资金投入市场,把投资作为一个长期的事情做下去,以期显著地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

这两种目标对应的投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我就姑且自作主张假设理性需淡定兄按照第二个投资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吧。那我们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投入股票市场就有希望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呢?这肯定是因为投资股票市场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买到优质的股权资产(比如茅台)能取得非常高的投资回报。那么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白,不会选择优质股票优质公司,那似乎就只能买大盘指数基金获取市场平均回报。买大盘指数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吗?这个问题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过,股权长期是回报率最高的资产(我自己以前也整理过,请参考:A股是值得长期投资的!)。所以我哪怕是对选取优质公司一无所知,只要认可股权资产是回报率最高的资产这一观点,就可以把本来长期躺在银行存款或者银行理财的资金拿出来放到指数基金中,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它们获取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几乎是必然的,这是我们时时刻刻可以呆在股票市场持有股权资产的最根本依据。反过来想,如果股权资产长期没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市场长期不赚钱),如果我们技艺不精,不懂公司不懂个股,我就应该离开市场了。

既然到市场中来了,大家多少都有个期盼,希望能够战胜市场,正因为希望战胜市场才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以上的烦恼也是因此产生的哈。

首先,我想说说不少投资者理想中的目标:希望避免回撤(不太能容忍下跌)、希望选对行业、希望把握好风格(2016\2017年投价值,2019\2020则投成长)、希望把握短期的主题炒作,还希望选好个股。总之恨不得能在获取收益的每一个地方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大家这么想初心是好的,也符合人之常情,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想法变了。我觉得还是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赚自己看得懂的钱就行了,而且很多目标之间相互也是有冲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投资大师们、看看国内那些优秀的基金经理们,他们是不是把握住上述提及的所有赚钱机会了呢,如果他们日日夜夜\年复一年的在研究投资都没能把握住,凭什么我们能把握住?

2、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这样顶级的投资大师年化收益也就20%,国内成千上万个基金经理们长期收益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是屈指可数。而市场指数本身就已经能够提供差不多8%左右的回报了,这些大师们每年的超额收益也就10%出头。要是我们能把握上面所有的机会,那我们的回报率早就突破天际了!

3、    希望尽力避免回撤与尽力追求长期的高收益从本质上是有矛盾的。降低回撤是规避风险,获取高收益即高回报,大多数情况下收益与风险相伴而生。(1)过于极致地希望降低回撤,大概率也会降低投资收益。比如择时,有时候大家会觉得我不一定能看对后市,但我认为后市不确定性加大,所以希望通过减仓规避下跌风险,我想与此同时也规避上涨的机会,这样长期或许回撤不会那么大,但潜在的投资回报也会大幅降低。(2)反过来同理,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要么追求不到高收益,要么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加杠杆)。

上述几点都是投资中的一些常识问题,可能大家都知道,但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犯这样的毛病。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投资中要降低预期,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决策要有坚实的依据,不要拍脑袋,事前把策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尽可能的想清楚,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再临时决定,这样容易不理性。换句话说,投资中遵循能力圈原则很重要,如果做决策有着坚实的依据了,就说明这大概率是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了。这样说比较抽象,举几个例子:

例1:比如说坚持施洛斯的低估值策略去投资,很多时候策略表现不好(比如2019\2020年),难以坚持。我觉得难以坚持这个是表象,背后可能有几个更重要的事情得想清楚:

1、施洛斯这套捡烟蒂投资理念到底有效么?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几个层面:

(1)他在美国市场长达50年坚持这个策略有效,本质原因是什么?

(2)低估值在A股会同样成立吗,为什么?

(3)这个策略在A股历史上是有效的吗?这可以借鉴量化回测的思路去完成。

(4)A股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低估值股票后面怎么样了,为什么低估值?

(5)综上,低估值策略在A股以后还会不会有效?

如果我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弄明白了,对于是否实施低估值策略就有比较扎实的依据了,这也是我们能否坚持这一套策略的底气,如果策略有效的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就很容易坚持不下去;

2、想明白这个策略的缺点是什么,我能容忍吗?比如缺点是可能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会表现低迷(比如这一两年),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对这个策略有效性,缺点及容忍度,决定配置在该策略上的仓位。

例2:再说说成长\价值风格的判断问题。如果判断不了,我建议就果断放弃。投资中最需要的是放弃,放弃赚自己不懂的钱,以免掉坑里,盈利路径千万条,不要怕没机会,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如果不懂,就成长价值都配一点。

例3:择时。许多人择时很容易凭感觉判断,这样是容易出错的。如果要做择时,最好得有系统的方法论,根据这个方法论可以在各个时点给出明确可执行的结论,而且这一套方法论在历史的回顾中得到了初步验证(类似量化回测)。比如根据我这套择时体系,在2017年会怎么做,在2018年会怎么做,在2007年会怎么做等等,然后汇总看下这样的决策在历史上有效性如何。

有人做择时的初衷可能就是为了降低回撤,我觉得这一出发点是没有问题,不过如果为了降低回撤,也要做好降低投资收益的准备,长期未必能战胜指数。你嫉妒风险厌恶,挨打的时候不在场,那么吃肉的时候你大概率也不在场。这就是我在最初提到投资目标的原因,然后我们做任何投资决策时要看看这个决策是不是符合我们的目标。

当然如果你的择时体系非常完备,也许真能做到挨打的时候不在场,吃肉的时候全在场,我想这种模型应该非常少。

再具体说说能力圈的问题,比如我是投资中的小白,在进入股票市场时,只要相信股权资产在长期回报时最高的(很多专家做过认可,我理解并认可),便可以买入沪深300ETF;接下来我又了解了打新的原理,知道打新可以带来超额收益,也知道超额收益的高低依赖于适中的基金规模,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小规模沪深ETF基金进行投资;后面我又知道了指数增强这类基金,并知道他们长期可以战胜市场(理解并充分认可),那么我们可以投点指数增强;最后我们还知道了优秀主动基金、熟悉了某个个股、知道了低估值策略,然后我再可以适当去配置一些。。。投资就像通关,我们需要一样一样的去解锁。

当然,由于我们认知存在局限性,我们很难对某一类策略的正确性有效性有100%的把握,确信程度有赖于自己对这个策略理解的深入程度。如果完全不懂,自然完全不要去做;如果确信度在50%-100%之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配置在该策略上的仓位体现我们对该策略的理解深入程度。打个比方,我知道当前打新100%能赚钱,那么我可以将资金全部由规模大的ETF全部转移到跟踪同一指数规模较小的ETF。我对指数增强有较好理解,比较确定他能战胜市场但并非100%,那么我可以不用配那么多到指数增强上。

我觉得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知道长期股权资产回报不错,所以要留在市场;至于战胜市场,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学,由易到难,要确信自己深入理解和认可这个策略的原理及可行性后才去做,这是核心,需要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当你觉得某个策略难以坚持时,本质还是自己理解存在偏差,你没有那么确信,这时可以适当降点仓位,分散化。我想所谓的“真知,行不难”即这个道理。

总结投资理念这部分,我体会最重要的是两点:

1、投资中要降低预期,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贪婪。投资中诱惑很多,把握该把握的,最需要做到的是断舍离,而非大包大揽。

2、任何投资决策要有坚实的依据,不要拍脑袋,事前把策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尽可能的想清楚。这即是投资中事先确立的原则,而不是事中拍脑袋,容易出错。


再说说具体的业务层面问题吧:

1、  关于施洛斯策略,我觉得首先还是需要想明白它有没有效(这部分我以前文章做过一些探讨,可参考)以及能否容忍他的缺点,可以根据这两者决定它的配置比例。当然这个策略实施层面也有些注意事项,比如行业适度分散化,找各个行业的低估值标的,单只股票仓位不要过高等等,同一个理念较好的执行和较差的执行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业绩分化。好像我记得球友 @微光破晓-刘诚  ,他说的是低估分散不深研,这个应该算是对施洛斯策略很好的总结,你可以看看他写的东西,或许对你理解这个策略的要义有启发。还有曹名长也是这种风格,低估值分散(重仓股权重不超过5%),但个股的研究应该会做得相对深入些,如果你看好这类,但觉得执行没那么棒,也可以把钱交给这些优秀的践行这类策略的投资人。总体来说,经历过这一两年的行情,始终如一贯彻这一风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多,因为他们也得考虑投资者的感受,没办法,曹名长算是坚持得最彻底的,不过也付出了业绩垫底规模缩水的巨大代价。我之前也介绍过这类情况,具体请参考:基金三季报印象之三:金融地产,想说爱你不容易

2、  关于大盘指数或者行业指数的估值水平,这个指标在极端情况下作为一个参考还是比较好的,完全依赖它来做投资并不那么好用,因为整体上A股的估值水平是逐渐降低的,而且这个分位数值跟参考的时间区间关系很大。具体建议是:(1)对于业绩波动比较大的行业,PB指标的参与价值要大于PE;(2)对于一些业绩稳定向上的非周期行业,PE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所谓参考,是指:在PE\PB处于历史非常高的位置时,哪怕大家把这个行业说得天花乱坠,可以对这个行业\指数适当谨慎一点,这些行业肯定是热门行业,如果做不到不配的话,至少不重配;在PE\PB处于历史非常低的位置时,哪怕大家把这个行业说得一文不值,可以对这个行业\指数适当乐观一点,这些行业肯定是冷门行业,如果做不到重配的话,至少不低配。(4)个股估值指标需要结合业绩来看,需要结合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参考价值会比指数\行业来得更小。

3、  成长策略\价值策略都是有效的(长期能战胜市场),而且相关性并不高,可以适当都配置些。我觉得如果没有把握成长\价值风格切换的能力,就不要纠结每年的风格了,这部分钱赚不到哈,我们就不贪心了。每类策略都有其低迷期,一个策略要长期有效,其依赖的是短期的无效。否则如果某策略天天跑赢市场,大家都会用,那么这个策略很快就失效了。对于任何有效的策略都要有耐心,当然前提是有效(这个需要花很多功夫去事前研究,而不是事后盲目的相信)。

4、  个股基本面,我现在用量化指标选股的思路去做的,比如估值、成长等各类指标做筛选,行业及个股适当分散化。这部分你也可以参考 @持有封基  老师针对个人投资者量化投资的一些研究,好像他有本书介绍。我也把自己个股投资思路的整理提上日程了,整理好后到时候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目标还是先做这种偏量化的投资,随着对个股理解逐渐深入,再走向主动,这也算是能力圈原则的体现吧。

5、  指数做网格交易,我理解的是你想做绝对收益对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要做好跑输市场的这种心理准备。牛市中网格容易做飞了,这个我不好具体评价哈,因为我不清楚大家各自对网格交易的深入程度,因为我自己也不够深入。

6、  主动基金经理风格的界定确实比较难,而且有重合,你说的苦恼我非常认可。从我理解,股价的终极驱动因素是估值及业绩两方面,所以我倾向分价值、成长及均衡(兼顾价值成长)三类风格,从历史来看,价值和成长的区分度最明显。质量风格的话我不太认可把他们归到一个类别,不论做价值还是做成长都需要看质量。现在总体上均衡型的基金经理居多,长期绩优的基金经理大多是均衡型的,这个不是偶然,这是因为纯粹的价值或者纯粹的成长业绩波动会非常之大,投资者很难接受,现在的价值型(低估值)基金经理非常少,曹名长算是典型,这块我们后续会做一个梳理。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价值和成长本质是一体,核心就是选股时对于估值的容忍度,价值型基金经理对估值容忍度较低,而成长型基金经理对估值容忍度较高,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某价值型基金经理对某个个股非常熟悉,他的估值容忍度也会提高。我是很认可这一观点的。

我觉得对于基金经理研究如果做不到那么细的话,可以简单化一些。我之前写了几篇关于金牛选基策略的思路,你可以参考下选基金经理的一些内涵,比如:(1)长期来看,主动基金在A股市场战胜了大盘指数;(2)基金经理作为一个投资者群体,其平均投资能力要强于小散;(3)选优秀的主动的基金即选人(基金经理);(4)历史业绩是评价基金经理好坏的最直接评价指标;(5)短期业绩并不能识别优秀基金经理,考察时间越长,越能够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同理,持有优秀基金经理的基金时间不能太短,太短不能体现优秀基金经理的业绩优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当然不是说推荐这个组合,而是我觉得遵循这些基本思路,可以帮助你更多的好基金。至于说要不要投主动基金,就得看你是否认为你有能力战胜这些主动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专业是他们的优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规模小,不要管理费等等)。

7、  关于主动基金经理的规模快速扩大,这一点我跟你一样也是有点担心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两年是主动基金的大年。像我之前构建的金牛组合,各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那么大,会多大程度影响收益,我拿不准,确实只能边走边观察。

说说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吧:(1)主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逐渐扩大是必然的(因为大家理财意识逐渐觉醒),看看美国市场动辄上百亿美金的主动基金管理规模就知道了。(2)这两年主动业绩好得有点过了头,可以适当谨慎点,后市或许会出现14年那种行情(我这个金牛组合也就20%多收益,而沪深300指数50%多收益)。所以这个时点我更倾向于配一点指数增强作为防御性品种;(3)尽管主动基金规模扩大,但我相信一些长期优秀的基金经理还是有能力战胜市场的,尽管他们短期业绩存在波折的可能,但我也不确定,所以要是我,我还是会配置一些主动,只是比例会低一点。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马哈投资

 $大马哈金牛基金组合(CSI1106)$    $沪深300(SH000300)$   $上证指数(SH000001)$  

 @今日话题   @蛋卷基金   @理性需淡定   @不明真相的群众   

全部讨论

收藏了慢慢看。

2020-11-17 15:38

多谢大马兄详细回复解惑。

2021-07-22 23:03

边做笔记边看哈哈哈

2020-11-18 12:19

这篇文章是我对投资日常的所思所想,但比较长,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我的订阅号“大马哈投资”阅读,适当做了些排版,读起来更轻松: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