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总结及23年计划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12喜欢:9

养成一个好习惯是最重要的事情,比如不盯盘。第二重要的是专注聚焦,固守能力圈。第三重要是找那些一尺高的围栏以及最低成本的放弃三尺高的围栏。

第一部分 投资关键词

22年是黑天鹅年,俄乌战争,欧洲能源危机,上海疫情,美联储加息,美国高通胀,美元强势,地产入寒冬,疫情放开,那么中国经济明年的驱动力是什么?目前来看,不确定,出口大概率不行,投资估计是保住,消费似乎也不清晰。
22年还是全球全面熊市,曾经风光无限的纳斯达克全年跌幅30%多,全A股跌幅也在20%左右,港股更是从18年高点后下行5年最高跌幅56.4%,截止12月27日(下同)还有近40%的跌幅。分版块看,22年前三跌幅分别是电子(-36%),传媒(-28%),计算机(-26%),涨幅前三分别是煤炭(14%),综合(11%),交运(-2%)。估值绝对值最高行业是食饮(主权重是白酒),美容护理和社服,最低是银行,建筑和地产。

第二部分 投资感悟

对于研究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一旦发现一票否决的触发条件,立刻、果断放弃它,不要浪费一秒钟,这就是投资效率上的壁垒之一。既要有程序化的流程,也可以灵活快速退出(研究习惯也是壁垒之一),而多数人都因为时间和付出成本因素或者由屁股决定立场心理,在非高价值的对象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错过了最高价值的对象。

Roe可以体现一家公司的价值创造阶段,非常重要,但是研究时不仅仅要看roe数值位置,还要看结构,看驱动力,且连续看。另外个人觉得还要看它是在哪个量级的净资产和利润规模下达到的高roe(实际上就是g因素),有些公司净利润在5亿或者10亿之内(五个亿和十个亿利润分别是小公司和中型公司的一个阶段天花板,牛逼如老板索菲亚东阿伟星都是在十个亿的时候,业绩增速开始下台阶,从高速增长到中低速甚至个位数,雨虹是另外),这类体量公司(中小公司)在细分领域可以做到roe30,但是往后继续扩大体量的风险和成本都在边际增加,可能仅仅是小贵族,从投资的角度讲,为当前优势型或者高资本回报率型,一般投资价值是低估中期逆向,而需要高弹性的投资者要专注找那种可以成为大市值的未来优势型对象。

对于每一个标的,必须要抽象出5个点快速的进行筛查和观测,后续补充信息的丰富度时也可以修正。首先是切入点和最吸引点,简单说就是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比如基本面方面的特色,或者短期跌幅比较大,估值处于历史比较低的位置等。然后就是看完各种资料后归纳总结的逻辑支点(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只有有长期吸引力的公司才需要总结),一般是融合了最吸引力点~侧重短期要素,3就是观测点,包括定量和定性,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等。然后就是风险点和疑点,既然有最吸引你的东西和支点,那么像硬币的两面,肯定也有隐藏的缺陷或者风险,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承受这样的风险以及赔率是否能够弥补?最后就是买卖点,一般可以从你短中期的目标收益来反推,当然了如果遇到绝佳的对象,那么这点可以淡化的。

关于投资中的财务知识,我有几点感悟,第一不能太钻牛角尖,一定要核对财务数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穿梭与数据之林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也浪费时间。也不要试图当打假英雄或自信满满,因为某些数据对不上就怀疑公司,一般往往是自己理解偏差,要知道上市公司的会计和审计师是不会犯低级的数据运算错误的,况且计算过程都是软件,你的计算器怎么能抵过呢。 第二在对财务知识的理解中,要常用善用规避思维,而不是迎难而上,比如,金融类资产对报表的影响,喜欢对外投资和收购兼并公司的财务本性,都决定了一般投资者很难理清头绪,走出操纵者设计的迷宫。这个时候如果逆向思考,只看利润表的“核心利润”,而不是像市场那样追逐归母净利,不仅省事,而且更能触摸到经营的实质。第三不能仅仅围绕数据打转,一定要结合定性方面的信息。

心态平,不追逐市场热点,不被股价牵着鼻子走,不加杠杆,不着急暴富
节奏稳,日拱一卒,不能总是临阵抱佛脚,特别是长时间的懈怠而后突击补课
不偏执,不认定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人的理念才能投,才能学或相反,保持开放的海纳百川的胸襟
当然以上都是大原则,但是投资要有原则的灵活,例如不着急暴富不代表没有暴富的规划,不突击补课不代表遇到好机会的时候不能加大研究的强度,不限定行业不代表不能首先规避高危行业,比如杠杆类生意或农林牧渔。对我个人而言,目前这个阶段觉得把握节奏是最难的,实质就是好生活与要赚钱之间的矛盾

财务智慧的第一层是想通,透彻的思考;第二层是保守或者叫审慎,这是财务的判断力,也是财务人员的思维习惯;第三层是预见未来,直到下一步做什么;第四层就是平衡,不要过于贪婪,凡事可而行,当而已矣。

每遇大跌,必有所动,至于力度,区别对待。仓位已满,也不躺平,结构调整,内部腾挪。仓位未满,更是从容,加仓调仓,自不必说。

近来看资料有两点感受非常的明显,第一是投资一定要规避那些成熟或者衰退行业,或者政策限制的行业,比方说传媒和地产,包括银行,从行业角度看,已经连熊了6—7年了。第二就是那怕这个行业的需求处于比较好的阶段,但是要规避那些可能被颠覆,可能被替代的公司,无论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渠道创新),还是产品的升级,有这方面可能性和苗头的都需要规避,那怕是部分替代可共存的情况。以前的百货被商超和专业连锁店的替代,到他们全部被电商替代,产品方面,像做自行车的凤凰和做雨伞的天堂,以及目前集成灶对抽油烟机(这个还没想透)。

绝大多数人视熊市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但真正的投资者终会明白熊市其实远比牛市对自己更有利。首先,熊市可以给投资者提供良好的赔率,其次,可以让投资者更好的审视之前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否有漏洞?投资决策是否因为市场环境而放松了对象的苛刻标准?最后,还可以让投资者在熊市真正的聆听内心的声音,考验起心性和品性,体悟投资本质。熊市也让我明白,对投资对象一定要优中选优,因为这个阶段没有两把刷子(特色和优势)的对象,都会跌回起点,牛市阶段市场可以忽略或容忍你的缺点和疑点,熊市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吸引点,都无法阻挡市场情绪的宣泄。

投资后,对BAT的第一印象是: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收费靠什么赚钱?如果这算是“看不见”,那么对pdd,短视频则是“看不起”,killtime 没良心。可是这都不能阻挡他们成为千亿万亿市值的公司,哎。如果说对一个公司或行业“看不清或看不懂”是能力圈的问题,那么看不见,看不起则源于先天偏见和固化思维,哈。记这两天看短视频赛道研报有感。

对于同一公司,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心态”去看,会在深度这个层次上有天壤之别,这两日再看东财同花顺,突然发现去年中旬的研究简直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当时的初步印象是两个周期股,也没看出来什么太大的价值,仅仅不到1年却又觉得这两个公司都是非常优秀的看点还不少。我想公司没变,变得是我,而变的原因是因为固化思维和先天偏见。

正合与奇胜,精确与准确,预判与干预,职业与专业,运气与能力,相对与绝对,合理与有理由,知正确的事与做正确的事,正确与错误,糊涂(赚或亏)与明白,正确与客观,正确与偏颇,正确与赚钱,涨幅与增值,正确与小赚,错误与风险,错误与损失,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可知与未知,安全性与高弹性,风险与错误,入手就涨与入手就赢,泡沫与下跌,低估与上涨,风险与涨跌,长期与短期,偶然与必然,随机与概率,进攻与防守,可投资与可交易,开始、过程和结果(因果律)。理解了投资中这些辩证的词才算入门
从小样本观察,无论是大型的shopingmall还是街边店,闭店率和更新率都高于18年,就我来说海底捞和省外游基本上都不敢想,这其中当然有疫情因素,但是近3年的“疫情状态”叠加雷霆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虽然我不知道未来经济靠什么驱动来提速,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搞“运动”,未来还是光明的。

今天顺着转了几条街,加上在抖音上看到的五折甚至2折的团购价餐饮套餐(我原本以为抖音会给商家补贴搞团购,便于培养消费习惯,以待后期收割),餐饮的内卷已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街边门店转让的比比皆是包括商场内部的,而且有些已经明确表示不收转让费,目前这个局面两年多前肯定很多人想不到,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是乐观的,对标非典预期就是三个月最多半年,疫情就会过去,我们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疫情确实改变了很多,而且有些人有些事情可能永远回不去了,本质性的改变了,艰难,怪诞,眼花缭乱,光怪陆离,过去两三年,世界人们的生活变了许多。

这两年有2点教训很深刻,1.对短期业绩预测的准确度和正确度,甚至提前度,机构是远远秒杀个人的,普通人知道时股价往往已经调整过了。2.不能追高景气和高热度的个股,时间拉长1年以上大概率是接盘侠。对于第一条我的应对办法是逆向,在当期业绩差的时候导致股价调整时介入,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当然前提条件是对象符合长持逻辑。第二条其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主要是管住贪婪之心和从众心理。

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人们总会犯的一个关键错误是相信证券价格变动是事件的结果:利好事件导致价格上涨,利空事件导致价格下跌。我想这是大多数人所相信的——尤其是第一层次思维者——但这是不对的;证券价格由事件以及投资者对事件的反应所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结果与投资者预期之间的差距。

看投资大师的文章或语录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醒你,哪些是投资的正确思维或行为,哪些是错误的或者无意义的。投资者需要这样的理念冲刷,时间间隔也不能太长,因为人性弱点往往在市场噪声和热点的包围中被激活放大从而产生错误的或无意义的想法,甚至行为,如投机,赌博。

第三部分 交易&收益率及明年预期:

交易方面,整体看,交易对象14个(21年为6个),其中中概互联涪陵电力迪阿股份尚品宅配快手已经年内清仓,其中持仓见图,交易频率26次(21年15次),相比21年都大幅增加,原因1今年预期行情不好,所以仓位上更加分散和灵活,2今年7月从国泰君安换到东方财富,恰好当时在反弹高点(因为预期今年不好,所以当时判断是反弹,严格来说算是赌了一把),就顺势做了个波段。

22年总收益率:19.2%(抛出掉出金入金的影响),具体持仓结构和浮盈浮亏见图。 17-22年收益率分别为2.76%,-12.58%,66.8%,104.65%,13.45%,19.2%,按照净值发估算为4.15,6年复合26.8%。

对于明年的行情,港股方面相对乐观,尼玛都跌了5年了,不说反弹大涨了,但是起码大概率不会有主杀跌段了。A股方面,没有方向性的判断,从策略上会更重个股选择。因为22年的预期收益率设置的很低(为0),所以今年给自己点难度20%。

第四部分 2023年投资计划和任务:

1.不盯盘:这个计划今年依然是失败的(5年连败,执行中从来没连续坚持到4周以上),所以我把它从不看盘改为不盯盘。但是执行中依然会按照“不看盘”要求自己,逐步养成‘’远离市场价格日常波动”这个好习惯。

2.找对象&猜猜看:之前的想法是按照2+2+1的组合结构来规划和均衡仓位但是这两年实施下来,发现实际意义并不大。所以在找对象方面,未来会倾向于自由式深研,这其实也和投资进阶有关,前些年的研究偏学习型,所以有较多的条条框框,往后会更灵活,所以不再强调按照财务特征分类的找对象策略。但是三种财务特征的公司在研究时确实侧重点还是有差异的,详见相关思维导图。

3、回顾&学习&读书:温故而知新,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市场背景,自身成长阶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体悟,重点是多看多想经典书籍以及自身投资记录。

第五部分 疑惑&错误清单

一、疑惑

1、态势这个问题既包含了行业性的大方向,也包含了企业自身的经营侧重和发展方向,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如何。比如农药制剂或者兽药行业的长期集中趋势,这种行业性集中的驱动因素何在?那么针对到企业的必须特性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受益于这种趋势?这就是行业发展态势与企业发展态势的结合评估。另一方面,对于当前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长期的发展空间要有一个确定,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驱动因素,以及ROE的演变态势(回报率潜力,持久性,驱动因素)等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今年的第一个疑问是有关企业经营周期和价值创造阶段,是由上面这段话引发的。拍神在进阶之道100到104页,阐述了企业经营周期的四个阶段和三个驱动因素,并指出自己倾向于选择处于生命周期初中期的企业,但需要特定的条件,一是行业有广阔发展前途,二是自身有独特优势。然而在书中103页末段拍神进一步说,经营周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行业扩张层面,另一个是内在经营绩效潜力层面,我的理解是第一个和115页的6种供需态势呼应,第二个和141的价值创造阶段吻合,从关系上来说115和141说的更全面,囊括的范围更广,而103说的是一种典型而完美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特征。我的疑问是,如果一个企业符合内在经营绩效潜力层面的要求,但是不符合行业扩张层面,也就是说行业需求不是扩张阶段而是稳定,那么算不算处于经营周期的初中阶段呢? 引申出来的第二个疑问是企业有生命周期,那么有企业构成的行业也有生命周期,如果一个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那么行业中有没有企业可能是处于初中成长阶段呢?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拍神说的是属于快行业里的强公司,但是还有一类慢行业里的快公司也是可以作为投资标的的,不过前者可能弹性更大,后者持久性可能更久。

答:

1首先企业生命周期定位的落脚点一定是企业,是个体,是N,典型例子如格力和雨虹,虽然行业步入成熟期(格力是在家电下乡后,雨虹是在17年以后),但是不影响作为龙头的成长性,虽然行业的成熟期可能压制估值,但是业绩的长N同样让投资者这获得长久收益,特别是在市场因为行业问题对龙头公司给与低估值时,是介入的良机。但是这种模式,投资难度较大,一定要找优势明显的公司,靠集中度或品类扩张的逻辑支撑持续成长。

2企业经营的初、中阶段,判断标准就是RNG,典型1的就是R可以较大提升余地,高R下的持久度N,也就是进阶之道141的表格给出的价值扩张阶段。

但是结合案例28以及258页可知,还有是N和G的典型2情况,G因为增发或可转债突然增长拉低原本高的roe或保持住高roe,N驱动公司不断创造价值增量。

所以,行业需求稳定(但是需求绝对量一定要大),那么市占率提升逻辑下的公司依然是可能属于价值扩张的初、中阶段,也属于未来优势(大行业,小公司,有特色)。其实仔细读进阶104页,“市场份额或者单位客户的需求开发上潜力巨大”也印证了行业的扩张层面,不是说,行业需求必须要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而是侧重于公司来说,行业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和经营余地。但是行业要是步入衰退期,不行。

3最后,需要说的是,雨虹,格力都不属于高价值企业,但是在某个阶段属于未来优势(格力02-10年为未来优势,10-14年算是当前优势,雨虹11-21年,一直到现在重复N和G的过程)。

2、如果一个投资者一周可以研究一家公司,得出初步结论,那么一年就可以研究52家,10年里不停的研究才能研究520家,这个数字占比a股公司数量只有10%多。所以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快筛机可以短时间内过滤掉80%以上的企业。其次是一定要聚焦在简单好生意,最好是那种财务健康稳健,业务简单易懂。不是有句话说,老手都是死在难生意和复杂生意里面的吗?最后就是对自己能力圈边界的清醒认知,便你是个天才,每个公司都想搞,那么天赋也会被稀释掉。所以3到5类股票池,每类股票池不超过十个深入研究跟踪的对象。投资中,放低自己,抬高收益。

那么好(差或苦)生意,复杂(简单)生意,难(容易)生意又有何异同?具体的标准是什么?难生意有时候也可能是好生意吗?(整装?关键是从哪个视角看?标准是什么?可以结合典型问题中的“好生意与好管理”);而且难是辩证的,有些是简单而难—难是高壁垒,例如投资这个专业,还有核心零部件,有些是复杂而难--无壁垒,装修中的硬装应该是,连锁餐饮,入门低,壮大难,整装貌似是复杂而难,但是壁垒似乎更高!?

投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做难而正确的事,另一种是难的事情不代表回报高,这两种观点同时正确。难不代表复杂,简单的事情做好也不容易。

答:详见“生意分类”的思维导图及下面两段语录。

投资这行,新手容易死在差生意里,老手则容易折在难生意里。新手是无知者无畏,被表面风光引入陷阱。老手是自恃勇者无惧,迷恋挑战高难度引发危险。那为什么不干脆买好生意呢?对前者而言太难识别,对后者而言太难坚守。这两者能力层面看似相差巨大,但却同样缺乏敬畏之心。

汽车不是一个差生意,在工业强国都是出大市值公司的,但他是个典型的难生意,难生意的意思是说他很难做到预期,特别是精确的预测。很多人自恃对财务和业务分析极深,但做出来的预判经常和实际结果大相径庭。对于这种生意就需要多一些安全边际为自己的错误预留空间。

3、是否要忘记你的成本价呢?

:许多人潜意识中把买入成本当作决策依据之一,常见的两种极端行为:1)成本线上,一有风吹草动就锁定收益;成本线下,打死也不卖。2)成本线上无比激进,因为赚来的钱输了不心疼;成本线下无比保守,因为本钱亏一分也肉痛。这两种极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帐户”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全市场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或关心你的买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亏损对股票的未来走势没有丝毫影响。保罗琼斯在判断哪些股票是Loser的时候,他并不是从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从股价的近期高点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参照点。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亏损股和盈利股的区别,也就不会总希望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许多人在某个股票上亏了钱,总想从这只股票上赚回来,结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反而错过了很多其他机会。投资就是个不断比较不同股票的过程,与成本无关。

最终答案是:要忘掉成本价,不仅如此,还要假设在你没有买入头寸的前提下,在当时的概率和赔率状态下,整体组合和资金要在这个对象上配置多少仓位?然后看看你已经买了多少,然后把不足部分买够即可。不需要考虑浮亏和成本价之类的,特别是你是个人投资时

另外要注意和成本价有关的“错误加仓行为”

1不要为降低“大额浮亏”带来的压力或痛苦而加仓摊低成本;

2不要为了向自己或他人“展示我没错”,“我还可以有所行动”而加仓摊低成本;

3不要为了降低持仓成本而高抛低吸做T(有例外:因为大盘拖累的短期暴跌或者个股突发短期利空的短期暴跌,那么在力度上可以有所加重,超出部分可在反弹后减掉,相当于做T,但只是辅助策略,可做可不做)

正确加仓行为的前提是:

1之前头寸的逻辑有变吗?如果有,不是加仓而是清仓;

2如果没有,短期的估值是否合理或便宜,如果合理或便宜可以考虑加仓,如果不是说明自己对估值(买点)的判断有误,需要根据最新的赔率重新衡量目标仓位(这个过程要忽略浮亏浮盈);

3最后还要考虑机会成本,也就是把加仓的钱看成一笔新资金,结合组合持仓状态,甚至大市情况,看看加仓是否是当下最高性价比的选择。

二、错误清单

我们是普通人,我们会犯错且必然会不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候甚至是犯低级的错误,所以准备如何应对这个“事实和基本面”是投资体系构建的基石和前提。“追求总是正确”是个美好但异想天开甚至危险(高估自己)的想法。但这事情的另一面是,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不停重复同样的错误,那么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都无疑是最愚蠢,也最不可救药的人,必将在作茧自缚的恶性循环中懊悔自责了却残生。

21年报尚品宅配的董事长依然给大家写了一封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寒冬,另外一个是行动。对于我来说,尚品宅配这笔投资可以称作是投资史上的耻辱柱,从买入后不到1年(21.2-22.4)多的时间亏损66%。所以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关键词表现如下
第一,21年下半年之后,房地产下游需求遇冷,公司从21q2到22年q1连续四个季度业绩在观察的5家定制家具中表现最差
第二,因为21年差的业绩导致限制性股票收入目标未达成
第三,定增一波三折,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四,买地盖楼&扩产能,而且是以激进的借款方式,从财报可知21年q1到目前账上有10多亿有息负债,对应21年财务费用4400万。公司这样做的底气是什么?(即便定增后会有置换),过去的业绩表现已经证明,在逆风和内卷的环境中,公司的战斗力,组织力不行的短板成为致命风险,这其实也是也是公司信中第二个关键词。更令人如鲠在咽的是,再次有加盟商跑路的新闻被爆出,公司的行动力和运营能力是严重缺失。也许公司是一个口号型,梦想型的公司?!
第五,研发资本化
第六,近五年员工人数
对我自己而言,主要的问题是未及时认错,实际上在21年12月的总结已经阐明了其逻辑支点已消失(如图)

按理说应该止损出局,可是我没有(人性啊!!!),原因:

1投机心理,7到11月股价已腰斩,搏反弹
2选择性判断,放大优点如公司有特色,爱折腾,做难而正确的事,有情怀,缩小缺点
3贪图便宜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贪图低相对估值
从逻辑上来说,自己在22年1月对公司素质和优势的判断已经“错的离谱”,估值的锚就没有了,已决定止损出局,但执行方面不够坚决,恰好碰到熊市环境,股价再次腰斩(如果在7-11月的第一次腰斩后止损亏33个点),幸亏没有贪图便宜加仓,算是吸取了华谊兄弟上的教训。
总之,牢记教训吧!

三 其他

22年在自选股分类上进行了调整,最终按照经营特征分类,因为能力圈分类简单但是过于宽泛,经营态势其实最佳,但是不好判断操作上太难,经营特征划分难度上适中且点出了公司的经营要点和投资核心逻辑。

从投资感悟上可以看出,22年整体上内容较少,特别是下半年明显少,且内容集中在提升研究效率上,这也是投资进阶的自然而然。

研究习惯方面,今年自由式深研模式下,以手机便签+IPAD看研报=移动式办公的习惯在逐步养成,打开电脑的频率明显降低。

23年希望在想到与做到,做到与经常性、习惯性做到方面,更加连贯和通顺;同时针对一直比较突出的“重初研,轻观测”问题,能有所应对和改进,其实本质还是聚焦。

虽然大家都觉得22年比较艰难,对于我来说也是变故比较大的年份,但是回头望去,这一年的点滴,自己并未辜负时光,日子过得挺好的。

全部讨论

2023-01-03 21:12

重读一遍你的年度总结,这是我最近读到最有深度的总结。

老板电视的10亿之旅就是在行业需求稳定,行业格局稳定的情况下,依靠市占率和强大的经营管理(三费占比)提升利润。
“行业需求稳定(但是需求绝对量一定要大),那么市占率提升逻辑下的公司依然是可能属于价值扩张的初、中阶段”

2023-01-18 20:57

请问看财报用iPad,多少尺寸舒服

2023-01-17 15:06

2023-01-17 09:58

老大,你的持仓大部分都是龙头。 请问卖出依据是根据定量还是市场周期指标?
龙头和非龙头的估值比例是否有参考价值(如欧派和索菲亚等的pe估值比)?

2023-01-03 00:01

1、看到pe20或以下的公司,都得想想,是不是景气高峰?是不是行业已经决出了胜负(至少是资本市场觉得胜负已分),从而导致非龙头的公司估值都显著低于龙头?
2、小企业的roe波动大,就如你说的“细分领域可以做到roe30”,但这类小企业的投资时间是否只在行业没有决出龙头或赢家之前?如果是,那么未来我们投资中小企业,是否最好选一个集中度不容易提高的行业或者有差异化需求的行业?
3、普利制药,你是按照纯财务选出来的么?

2023-01-02 13:51

推荐

2023-01-01 10:34

反思

2022-12-31 23:20

很牛,有业绩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