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框架内部培训(图文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主讲

发布于: 雪球转发:40回复:20喜欢:326

写在前面:

经常阅读券商研报的投资者,知道研报的类别有:宏观、策略、行业和个股。我们也经常听到自上而下的投资风格,是指先宏观、再选择高景气行业,最后才是筛选个股。由此可见,宏观研究对于投资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也会经常感觉宏观研报是最没有直接用途的,里面很多概念和逻辑看不太懂;另外也有说法是:普通投资者不用关心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等大概念,选好个股最重要。的确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宏观是必须接受的,我们能选择的是策略、行业和个股,但做为一个立志长期在投资市场里的投资者,不要求精通宏观知识,但了解宏观研报的研究思路和逻辑,可以做为仓位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依据。

本文内容来自海通证券一年一度证券分析师内部培训(宏观研究框架)课程+培训PPT综合而成的图文版,内容质量有保证。

本次培训是海通证券姜超博士主讲。姜超博士师承李迅雷博士,以债券分析师起步,目前已经是海通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这个Title中比较年轻的一位)。最近几年一直以勤奋和高产著称,观点清晰明确(每日干货研报中经常会推荐姜超博士的宏观分析报告),被誉为以内最出名的两位宏观分析师之一(另外一位是任泽平)。

货币制造波动,创新才有增长—宏观经济研究和大类资产配置

1.宏观研究的意义

在资本市场我们的目的其实都是想赚钱,资本市场投资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赚钱。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价在过去40年从每股300美元上涨到超过接近30万美元,累计涨幅1000倍,年均涨幅约20%。巴菲特的名言是“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但是另外一方面,经济有增长,也未必能保证投资有回报。巴菲特说他自己中了卵巢彩票,因为他出生在美国,而美国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从1960年代起每年(除危机后的2009年)经济保持增长的国家,其他比如日本经济已经20年没有增长了,对应的股市已经震荡了30年,也就难以诞生巴菲特这样的投资故事。

是不是经济高增长就能有高回报呢?答案是未必见得。最典型的是中国过去17年GDP从2000年的10万亿增加到2017年的82万亿,但是上证指数一直徘徊在2000- 3000点左右。但我们还是要思考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好但市场却没有表现。

其实这种故事不光是在中国,即便是在美国,我们发现从65年到82年,美国GDP总量增长了1倍,但是这20年间道指一直在1000点左右波动,也没有出现像样的行情。

刚才我给大家讲的巴菲特的故事,主要是发生在1980年以后。大家如果想发财,一定要努力的锻炼好身体,有时候比的其实不是谁的水平高,而是谁活的长,活得长可以赚很多。巴菲特主要是在他的后40年创造了神话,美国市场当时20年没涨,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即在那段时期美国财富的神话是由投机分子创造的。当时去做投机都能发财,唯独老实干活的人吃亏。美国的那20年跟我国最近的20年特别像,美国当时物价高涨,各种价格非常高。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对资产价格的理解,我们投资一方面需要找回报高的东西,还有一方面就是比较的问题,如果你发现有别的东西回报更高,那这个东西就不行。因为当时在美国,去买很多所谓的通胀资产、去买债券,都能够提供高回报,所以股市相对表现就没有那么好。

资产定价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公式。可能在座的朋友很多是刚刚入行的新员工,大家做的东西不一样,有人是研究债券,有人是研究股票,但都不是简单的模型。

从资本市场定价模型来看,债券价格由利率决定。而股票也是一个变化的模型股价由企业盈利、风险偏好和利率等三大因素决定。而不同时代的市场驱动因素并不相同。在07/08年的行情中,牛市由企业盈利和经济驱动。但14/15年股市的背景是企业增长及盈利疲弱,因而股价上涨主要由利率下降和风险偏好驱动。而盈利增长、利率等的变化又与经济、通胀以及其他因素等的变化有关。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找到那些涨得最快的资产,这样大家都能够赚钱,都能够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宏观研究的一个目的。大家在资本市场做宏观研究时一定要记住,这不是在学校里面做研究,学校里面做研究的时候,可能预测比如经济增速、物价走势就结束了。

但是在资本市场做研究,预测这些经济数据是没有用的,不会因为预测对了这些数据给发个奖状,一定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比如当年很有名的一句话,“5000点不是梦”(任泽平提出的),把这个讲出来,立刻就出名了。确实它需要对资产价格能够有一定理解,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只要结论对了就很厉害的样子。我们做宏观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核心目标还是要对资产价格有一个判断。基于这点出发,我们如何去追求这个目标,如何去预测资产价格的变化?其实资产价格变化背后的重要背景就是经济的变化,我们需要去知道经济本身变化的道理。

2.美国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部分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是我们对美国经济的理解。这个很重要,因为美国经济是宏观分析的基准模型,它会说明经济到底如何运作。美国经济是一个范式,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式。第二块是中国经济可以理解为hard模式,它其实不太容易研究,因为很多数据的可得性和美国都差得很远。

开始研究美国经济,首先大背景就是经济周期的变化。小时候思想政治课,讲资本主义动不动就有金融危机,其实描绘的就是经济周期的现象。当时在美国也是,最开始大家不知道,后来发现隔几年经济就会发生一次衰退,其实跟我们现在感受很像。

美国上一次大衰退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从09年开始,美国经济就开始变好了,这是美国过去经济的周期模式。但是问题是我们要预测未来,所以我们想知道的是下一次衰退什么时候会来。需要看到底谁能够给出第一个经济变化的信号:经济会怎么走?

2.1经济成分与经济波动

把经济做一个简单分解。GDP通常有四个大类,在美国最大的一块是居民消费;第二大的是私人投资;第三块是政府支出;最后一块是净出口,这是美国经济的简单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每一个成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首先看居民消费:其中居民消费和GDP基本同步,因为前者占比高达2/3,因而只能是同步指标。(美国的确是一个消费大国)

再来看政府支出:政府支出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大约滞后于GDP两年左右。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因为政府支出来源于政府收入,而政府收入来源于GDP,因而过去的增长会制约当前的政府支出能力。从这一点出发,意味着大家对政府投资寄予厚望从长期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是政府收支是自我循环,不创造价值。

政府支出反向经济:此外,大家知道有财政政策,体现为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政府支出有一定的对冲能力,可以熨平经济的下滑。因而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的短时期内确实存在效果。但在危机之后,财政支出增速必然下滑,往往成为经济复苏的拖累。

再来看投资:投资有三种:最大的是非住宅投资、其次是住宅投资、最小的是存货投资。而非住宅投资包括设备投资、基建投资和知识产权投资三大类。

存货投资领先经济:可以发现存货投资对经济有明显的领先效果,基本上每次经济衰退前存货投资已经开始下行,因而存货投资虽然占比不高,但是经济的有效领先指标。

住宅投资领先经济:而住宅投资对经济衰退的领先性也非常好。美国过去50年发生过4次比较明显的衰退,均伴随着地产投资提前出现显著下行。

非住宅投资同步滞后:而非住宅投资类似于中国的制造业投资,体现为和经济的基本同步甚至滞后,意味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滞后于经济表现。

净出口与经济反向:而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与GDP的走势相反,原因在于美国以逆差为主,因而GDP回升时往往进口增加,使得其对经济的贡献下降。

经济冲击关系汇总:总结来说,对美国经济而言,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是经济领先指标、消费是同步指标,非住宅投资是同比滞后指标,政府投资是滞后与反向指标,而净出口是反向指标。

2.2金融成分与经济波动

但是单纯看经济本身,可能逻辑不够强,因为它只是从一个维度印证,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来去印证经济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金融指标的变化。

信贷波动与大萧条:再从货币角度看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上世纪早期,美国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速波动高度一致,当时美国的货币供应以信贷为主,可以总结为信贷导致了经济波动。29年的大萧条即源于信贷崩盘。

金融指标的变化在美国非常有意思,在美国的二三十年代,可以发现当时美国的经济跟货币增速完全正相关,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事情。

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和经济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到了70年代,货币和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时期也诞生了很多名人,当时美国最著名经济学者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因为确实货币超发引发了严重的通胀。当时70年代的美国,虽然货币和经济有缺口,但至少货币的方向和经济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变化发生在2000年以后,货币指标就更神奇了,它不光是和美国经济有缺口,连走势和美国经济都是相反的。所以在整个2000年之后,美国的货币指标就彻底失效了。大家不再盯着货币指标了,美国这样的图景,对中国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中国,大家还在盯着这些货币指标,天天盯着银行看,货币一少,大家就很紧张,货币多了大家就很兴奋。其实最终货币和经济的关系就没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货币本身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一个交易媒介,尤其在美国,货币和经济最终就没关系了。所以如果我们做一个总结的话,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确实是靠货币驱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和经济的关系会越来越小,直到出现负相关,进而到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那失效以后怎么办?从本质上货币指标失效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有一个很重要一个现象,叫做金融脱媒。货币是什么?货币本身它是有定义的,我们有各种货币指标,最狭义的货币,就是手里持有的现金。但你会发现,其实拿现金大家发现目前比较傻。你肯定是更愿意把钱存余额宝里,不仅有利息的,还可以随时支付,其实本质上各种活期产品,各种创新的产品,它都是货币指标。比如说大家银行的存款,其实都是货币,把概念再推广,买的金融资产其实本身也是货币的一种形式。最极端的情况,所有的资产其实都是一种货币,只是流动性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终极的货币指标应该是居民总资产。把美国的居民所有资产做一个加总,那这个指标其实是一个货币指标,美国居民的总资产这个最广义的货币和美国经济依然是高度关联的。因此,货币指标的失效,并不是意味着货币指标就没用了,其实货币还是有意义,只是货币概念在不停地在扩展。其实在美国最终是居民的总资产成为最核心的货币指标,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08年次贷危机影响那么大。因为当时房价下跌,居民的财富没了,所以经济就不行了。

到了这一步,你会发现,我们宏观研究出现了循环论证。刚才讲我们研究宏观经济,本身是为了预测未来经济,通过经济变化预测资产价格变化,那到这里演变成资产价格变化本身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变成了循环论证,所以说其实经济学不是科学,因为科学不会出现这种死循环,它本质上因为我们在每个阶段,大家关注的现象不一样,比如说房价大跌会引发大萧条,经济往下走;比如说可能经济还没问题,但经济在发生变化,可能将来资产价格会有变化。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重心不一样,但很明显就是资产价格和我们的经济走势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如果我们把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所有这些观察做一个汇总,其实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金融领域的这些指标,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的意义不一样,但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未来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

2.3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但是到这一步问题好像还没结束,因为这些指标全都是静态指标。但是我们所研究的经济是一个变化的系统,那到底有没有一个什么推动力,推着这个系统在变化?经济变化是周期性波动,有时候经济好有时候经济不好,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货币政策,就是央行的利率走势。目前美国已经开始新一轮加息周期,其对经济的影响将会逐步体现。

首先我们研究经济系统,你要知道变量到底是内生还是外生?就利率指标而言,大家第一反应认为它是内生的,利率应该是由经济决定。其实这个是非常简单的理解,经济不好大家就不愿意去投资,不愿意去消费,更愿意去存钱,利率就开始往下走。利率其实最开始确实是一个内生指标,但是后来演变成一个外生指标。为什么叫外生指标?就是由于经济经常出问题,所以后来美国就发现能不能够变一变?成立央行,通过央行来控制这个利率走势,这样经济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痛苦?比如说万一经济真的不好,那央行出面直接把利率给降下去,把利率降得很低很低,你发现这个时候经济本来应该在衰退,但是利率降低以后,老百姓发现,利率低又不想存钱了,还是要花钱。而企业一看利率低愿意借钱投资,那经济就启动了,所以本质上成立央行,就是希望经济不要那么痛苦,能够熨平经济周期。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传导机制或在于,央行通过利率的变化,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货币信贷数量,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变化。

3.中国经济分析

下面我们进入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其实中国经济分析比较有意思,因为它跟美国经济分析不太一样。美国离我们比较远,大家想投美国可能也投不了,因为现在xxxx,只能是“肉烂在锅里”。大家只能认认真去研究中国经济。

3.1经济走势分析

如何去客观的研究中国经济,我们看美国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其实如果我们看中国,产业的分析更重要,最终还是要看地产汽车这两大产业,他们对中国经济影响特别大。

实际投资与GDP背离:大家对中国经济的理解通常是投资驱动。从对经济贡献度的角度,我们更应关注实际投资增速,然而我们发现其与GDP在08年以后的关系脱节。

首先,我们看一下投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大家通常讲,中国经济是靠投资驱动的,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看数据根本显示不出来中国经济是靠投资驱动、2008年以后我们的投资增速一路往下走,但是经济增速是一条水平线,所以至少从数据来看,投资好像和我们的经济变化在脱节。

投资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个人05年入行,08年自己开始独立做研究。08年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年,那年我看三驾马车,发现投资太好了,投资那条线是竖着往上走,然后消费也是。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当年我们写报告都是经济好得不得了,但后来股市一路下跌,所以从08年以后我就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谁也不能信,都有问题。其实中国做投资跟美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数据的可靠性要靠自己负责,你不能说我赔钱了,去找谁说数据是不是有点问题?这不可能,你一定要去检验到底数据里面背后什么原因,是不是数据本身有问题,还是说数据的结构有问题,但总归就是你一定不要简单地通过理论去推导,一定要对数据负责任,一定弄明白数据可不可靠,这是和研究美国的本质区别。

中国投资主要构成:中国的投资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及其他。截止2017年末,制造业、基建投资占比均约30%,而地产投资占比约22%。

那每一块投资和经济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汇总,我们特别喜欢做相关性研究,也就是说到底这些指标有没有用,你不要跟我讲道理,我们讲数据。这些指标在历史上到底和经济有什么关系?

投资各成分与GDP相关性:我们发现,总投资和GDP略微正相关,制造业和地产投资和GDP显著正相关,而基建投资和GDP负相关,其中尤其以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最为显著。

制造业去产能、基建难以持续:从09年开始,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源于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制造业产能过剩加剧。而在过去两年的经济企稳伴随着去产能,所以制造业投资也没有明显恢复。而基建投资与工业增速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这一轮经济平稳伴随着基建投资持续下滑。

地产投资驱动经济:由于制造业投资属于中上游,其需求依附于下游的房地产,而我们观察到中国地产投资增速与工业增速高度同步,意味着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18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平稳,主要归功于地产投资增速回升。

举例:我们最近两年,其实经济是短期有回升,但是基建投资增速在一路下滑。政府的投资通常和经济是反向相关的,经济好的时候就慢慢退出来,经济不好了,开始加码。最后一个是地产投资,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特别大,它和中国整个的经济走势几乎每一个周期都非常吻合,到目前为止也是这样。目前为止,我们说中国经济数据其实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最新公布的半年报上GDP的增速6.8%,大家都有各种问号,为什么经济这么好?我们发现核心就在于地产投资,除了地产投资,别的投资都不行,消费也不行,就是地产投资一枝独秀。其实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依然是靠房地产投资在驱动。所以说现在我们研究中国的投资,最终归结为研究房地产投资。

消费增速也不可靠:再来看消费。在我们看来,社零总额增速也不太可靠,其实际增速在08-12年均与工业增速显著背离。而18年以来社零增速创新低,也与工业增速的平稳相悖。

限额零售更为准确:除了大家熟知的社零总额以外,统计局还公布另外一个消费数据——限额以上零售增速,后者与工业增速走势基本一致,我们认为限额以上零售增速较社零总额增速更准确,因为前者是统计数据,包括所有500万以上的商户,而后者是抽样数据,统计局没有能力对所有小商小贩精确调查。限额以上零售实际增速的失速显示18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限额零售分类构成:限额以上零售分为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两者占比大致一半对一半;非耐用品中占比最大的是食品、服装和石油制品,三者合计占比70%。而耐用品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占比达2/3。

重点关注汽车消费:由此可见,汽车消费对于中国消费走势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约2/3的耐用品和约1/5的石油消费。从历史数据看,汽车消费也与限额以上零售增速走势一致,18 年以来限额以上零售增速创新低,背后也在于汽车销售出现负增长。

研究中国的投资,最终落脚在中国的地产投资。研究消费,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汽车消费,房车消费这是中国内需的一个核心的指标。如果目前看这两个指标,其实已经出了问题,无论是地产销售增速,还是汽车的消费增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在低位,经济从需求来看已经出了问题,但需求指标只是我们观察经济的一个维度,因为我们统计经济的指标其实用的是生产法。

工业生产反映经济走势:另一个观察经济的角度是生产法,中国的GDP是基于生产法的角度统计,因此中国的GDP增速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走势相吻合。需求和生产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两个维度,但是这两者走势不完全一致,比如18年上半年地产、汽车销售增速的回落代表内需回落,与工业生产的平稳相背离。

发电量验证工业增速:而工业增速可以从发电量增速等实物指标的角度验证,在16年以后发电量增速明显回升,也印证了过去两年工业经济的短期改善,而18年2季度发电量增速保持高位,也印证了工业经济短期平稳。但在6月份以来,发电耗煤增速明显下降,意味着6月以后的工业经济也有减速迹象。

克强指数与制造业PMI:其他验证工业增速的指标还包括挖掘机、重卡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等等,均显示2季度经济短期改善,但是6月以后又有下滑。

另外还有一个指标叫做PMI,其实这个数据我不太推荐大家去看。为什么?因为第一,国外的PMI都是私人部门,也就是供应链协会公布。而我们的PMI是政府公布,本身存在立场不同的争议。我们以前有两个PMI,另一个叫汇丰PMI,后来发、换成国内机构公布了。PMI的变化也不能体现经济形势:过去五年它一直在50左右波动,但过去五年经济增速下滑,这一件事就可以说明,其实PMI指标它本身在短期也许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长期它的方向是有问题。

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我们怎么去解释生产和需求指标的背离?解释一下:从消费指标的角度看经济是出现了不小的问题,但从生成指标来看,经济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

这里面有一个经济领先和滞后的关系。其实经济的生产指标:工业、发电这些都和地产投资有关系,中国的地产投资和发电量增速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生产端比较平稳,因为今年地产投资特别超预期,到目前为止都非常强劲。那你会发现地产投资它本身是地产销售的一个滞后指标,因为企业一定是房子卖的好,他有钱了,才愿意去拿地去投资,这就解释了目前需求和生产的背离,它只是一个短期背离,只是意味着目前从需求到投资这样一个传导过程还没结束,市场上还没有反应。但如果地产销售真的是持续萎靡下去,那终归有一天,比如三、四季度以后,经济还是会下行。需求指标是领先指标,领先指标更加重要。而工业生产是一个同步指标,如果只看同步的指标,可能就晚了,因为它是一个已知的现象。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很多人从行业看无法理解经济形势。年初就有人跟我讲,说今年挖掘机重卡销量就很好,大家开始推荐,后来发现怎么推荐都没表现,因为本质上就在于你的预期不行了,因为你的需求不够,所以目前短期生产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很难持续资本市场是要面向未来,需求和生产,需求更加重要。这是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析。

3.2货币波动分析

我们再来看货币指标,货币指标在美国的这个框架里面是比较简单的,就看货币和经济的关系的变化。但其实货币有两个维度,因为我们货币的运转离不开银行体系,而银行是做这么一个生意:一方面我们把钱存到银行,是存款;另一方面银行把钱把贷出去,这是贷款。所以存、贷款就是货币的两个维度,它分别代表的是银行的负债和资产。

货币波动分析框架:我们认为流动性首先应该是总需求的指标,其对总需求的代表甚至比三驾马车还要直接。因为任何需求都离不开货币。而对货币的研究可以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出发,其中负债方的货币指标包括M1、M2和M3等;而资产的指标包括信贷和融资总量等。

首先我们从资产来观察经济的运行过去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与信贷增速密切相关,但08年以后两者关系有一定脱节,或与融资方式的变化有关。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投放叫信贷,在过去你会发现信贷确实决定着中国经济增速,当时09年4万亿信贷一放,经济立马就好了。但是,这个指标目前就不灵了。信贷增速和经济增速出现了一个缺口,最直观的就是今年6月份的数据,也就是最新的变化。银保监会郭主席讲,“6月以来,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大幅增加”。以往如果信贷2万亿,大家早就喜上天了,这次却发现市场没反应。为什么没反应?因为信贷虽然2万亿,但是社融没有。因为信贷只是一部分,以往信贷几乎就是整体,所以信贷多,经济就好。虽然6月份的信贷1.84万亿,但是所谓非信贷融资是萎缩的,所有的社融只有1.18万亿。

因此,中国经济目前只看信贷就不够了,一定要看社会融资的总量。这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变化,一定要看更广义的融资指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量。在13年以后,央行开始公布社会融资的数据,它对经济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指标也有问题,社会融资指的是居民、企业的融资,唯独没有包含政府融资。而政府也是经济很重要的一个主体,政府也需要融资,但是政府的融资没有被算在社会融资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漏洞,央行自己的报告也写过。

所以目前真正最广义的融资指标,是社融还要再加一个政府融资。这个数据只能大家自己做,就把每个月我们的国债、地方债的发行数据做一个汇总,把它加到社会融资上去。这个指标是从15年年初开始回升,但从17年开始,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回落。最广义的社融指标和经济指标是有关系的。经济指标用发电量增速去代替,因为发电量增速的变化要比GDP的变化更敏感,GDP增速过去几年是一条水平线上,看不到变化。但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是有周期的,2015-2017年经济确实是回升的,体现为发电量增速的回升,但目前确实下行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最广义的社融指标在持续的回落,而近期的发电量增速已经出现了减速的迹象。这是我们通过融资来推导经济的变化。

我们再换个角度,从货币来看,这个属于银行的负债。刚才我讲的各种融资是银行的资产运用,那么货币指标是银行资金来源。各种货币指标通常用M0、M1、M2来代替,这些是按照它的流动性来定义的。最狭义的M0通常指的是现金,M1通常指的是活期存款,M2开始包括了定期存款。它们的流动性不一样,现金随时可以用,活期可以随时取出来。但是定期存款不可以随便取出来。

在过去的中国金融市场,大家特别关注M1指标,因为中国的M1比较特殊,单指企业部门的活期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活期存款。因此,M1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流动性。大概在十年以前,有个哥们他回国以后振臂大呼,说一个口号叫“M1定买卖”(华泰证券罗毅),当时一举成名。因为太准了,每一次M1增长,就是股市的买点;M1向下,就是股市的一个卖点。但是这一轮M1完全不灵,以往M1是很准的,但在16年以后,M1是上去了又下来,但经济就没变化。这就是说M1指标在以往确实可以很好地反映经济的变化,到目前M1已经失效了。结论:M1反映企业活力,已与经济脱钩。

再来看M2,它包含了各种定期存款。中国M2与工业增速也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08年以后相关性出现不稳定的迹象, M2增速与工业增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而且两者走势开始背离,比如过去两年M2增速持续回落,而工业增速保持平稳。

所以说,其实中国开始进入到类似美国70年代的过程,也就是货币指标逐渐开始失效。实际上,原因是金融开始脱媒,各种新的货币指标开始出现。货币目前的定义是存款,但是目前大家不太爱存款。现在大家去银行存钱,明显属于理财不太有经验,至少可以买货币基金,收益率比存钱高多了。目前其实各种银行理财、各种货币资金其实都是货币的一种新的形式,但它们不在货币指标里面,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有一个指标可以代替所有这些货币形式。因为存款是一种负债,大家把钱去买了货币基金,买银行理财,那么他们的钱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最终借给银行,也会形成银行的一部分负债,所以其实银行的总负债就是一个很好的货币计量。

银行的总负债这个指标其实很重要,目前它的增速比M2增速更低。M2今年6月份增速是8%,今年5月份银行的总负债增速只有6.8%。存款增速今年是比较稳定,但我们知道各种P2P不断爆雷,各种影子银行各种监管,所以影子银行在消失,所以总的货币增速其实低于M2增速。那么从负债来看,其实目前经济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是我们从货币指标来推演我们对经济的理解。

3.3债务周期分析

那现在我们已经把对美国的研究、中国的对照讲完了,主要涉及经济、货币如何影响经济走势。但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结束,你会发现我们依然是在一个简单的框架里面,就是靠货币在驱动经济的变化。但是我们讲过,其实美国在2000年之后货币和经济的关系脱节了,所以我们第三部分是一个重点,我们开始讲债务周期。

债务周期其实比较有意思,就是怎么去理解货币和经济的真正关系。刘副总理有一本书叫《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本书其实非常有意思。刘副总理这本书研究了两次危机,一次是2008年,一次是1929年,得出了很多结论。

刘副总理的这本书里面引用过一篇达里奥的文章。达里奥的桥水公司已经在中国开张,他《Principle》这本书很有意思,名字叫《原则》。他有一句话特别有名,叫“痛苦+反思=进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被打脸没关系,你要去想一想,你觉得打脸打得有道理,再思考一下,争取下一次不要再被打,这就进化了。所以说,这是一碗非常好喝的鸡汤,大家听后都觉得特别有道理,因为在中国大家经常被打脸,所以想通以后就没事。但另外,他不光是给大家喝鸡汤,他的思想特别有意思。他本身是基金经理,业绩非常好。08年金融危机他赚了11%,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赚多了他不好意思。11年欧债危机赚了百分之二十几。他的理论非常简单,就是从交易出发去理解经济。他说经济就是由各种交易构成的,我们每个人去买东西,去做交易,你用什么去交换呢?你可以用你的劳动去交换,你去工作,拿你的工资去交换,这是一个正常的交换方式。所以继续推演的话,即经济增长在正常情况下,来自于工作、来自于技术、来自于创新。但还有一种交换方式,就是拿信贷去交换,去借钱,拿贷款交换,也能换点东西。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的举债是正常模式,当时虽然债务年均增速也高达17%,但并没有超过18%的GDP名义增速,也就是我们每年赚多少钱就借了多少钱。但从09年开始,我们就逐步进入到了过度举债模式。我们每年的收入平均增速仅为10%,但债务增速高达20%,导致了全社会债务率的持续上升。

问题是拿信贷交换是要还钱的。所以这样推演,你会发现借钱也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它只在短期有效,一旦你开始还钱,你就会很痛苦。用这个债务周期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过去十年的中国经济,我们在2008年以后开始进入到债务周期。美股在2008年后一路往上走,但我们股市变化不大,因为我们始终是在靠举债来发展。我们是经历过三轮债务周期,第一次是2009年4万亿,企业部门举债;第二次是2012年政府部门举债,最后一次是2016年居民部门举债。这就是我们的三轮债务周期。其实,我们在去年就对居民举债特别反感,因为它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你把大家忽悠进来举债,没有意义,还会很难受。每一次举债都是以开心开场、以伤心结束,喜剧开场悲剧结束。那么,靠举债发展,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一次,我们开始面临反思,目前各种调侃说我们今年消费还没升级,就开始降级了,因为大家发现房子一买,所有消费者立马就不想花钱了,居民举债确实有很大的副作用。

居民举债趋势逆转:而18年以来之所以股市下跌、债市上涨,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轮居民举债周期可能要结束了。从17年4季度开始,居民新增贷款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降,而持续高增的居民短期贷款增速也在18年3月份大幅回落。

债务周期顶点、没有放水空间:过去每一次到了债务的下行期,由于经济回落,往往政府就会重新开始放水,刺激经济再度举债。刚好4月、6月央行再度降准,6月份央行把AA级债券纳入MLF抵押品范围,有人解读为我们又开始放水、开始QE。我们认为这是巨大的误解,因为降准主要是置换MLF、促进债转股,把AA级债券纳入MLF抵押品只是给银行购买AA级债券提供流动性支持、不是直接购买AA级债券。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全社会杠杆率处于250%的顶峰,已经没有多少举债空间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社会的债务率达到了历史顶峰,开始对经济产生影响。债务到达顶点后,再举债已经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们需要去降低债务率水平。那么债务率水平怎么降呢?这是一个学术问题。

降债务四大方法:因此,要理解中国未来的变化,就一定要理解中国经济如何降低债务率,从理论上来说,降低债务杠杆率有4种方式,一是降低利率,也就是降低债务的扩张速度;二是减记债务,减少债务的总量或者扩张;三是增加通胀,也就是增加名义GDP总量;四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

供给侧改革:降债务的各种尝试:而在降债务的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15年是供给侧改革元年,那一年提出来降成本其实就是降利率,希望降低债务利息的扩张速度;16/17年的去产能和去库存,其实是再通胀, 希望通过通胀来消灭存量债务问题。问题是利率也降过了、通胀也起来过了,中国经济的债务率依然在继续上升。

所以做一个总结,其实我们在过去三年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降低利率,第二件是再通胀。

企业部门稳杠杆,居民政府加杠杆:原因在于,在低利率和高通胀环境下,大家都更加愿意举债了。因此过去两年虽然企业部门的债务率高位企稳了,但是政府和居民的债务杠杆率还在上升,所以导致了中国经济整体债务率的继续上升。目前中国企业部门债务率问题最严重,很多人寄希望于居民接盘,因为居民部门债务率貌似不高,但实际上中国居民部门收入不高,所以用居民收入和债务比值衡量的居民部门债务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的水平相当了。这意味着靠加杠杆始终没有出路。

为什么债务率问题没有解决?答案非常简单,大家想一想,利率低了以后,大家谁不想去借钱?然后通胀起来,房价预期起来,大家发现钱其实每天都在贬值,所以还是想找银行借钱。所以,单纯靠降低利率、单纯靠再通胀解决不了中国的债务问题。核心原因是借钱的冲动太多了。所以中国要想解决债务问题,靠降低利率、靠通胀解决不了,必须从根本上抑制大家的举债冲动。这就叫做去杠杆,得去收缩货币。另外,单纯靠通胀消灭债务,这有点不太道德,应该通过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把经济做实来提高我们的收入。因此,未来真正值得去做的应该是去杠杆收货币、补短板提高效率。

3.4转型经济分析

那这就进入到第四部分,就是理解中国的经济转型,到底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哪里?中国过去靠的是人多,靠的是举债,以后中国新增人口变少了,但大家都有知识,大学生很多,我们以后应该靠创新,靠改革和效率提升来驱动我们的经济。

首先反思债务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它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问题。我们在工业化时代确实离不开举债,因为工业化的故事比较简单,叫居民需要更多的消费。我们有两个红利,第一个叫人口红利,年轻人很多,每年多出来一千万;另外一个叫城市化,每年会有两千万农民进城。所以每年会有三千万需求,大家都有需求,都要买房买车买家具买家电,所以那个年代企业的任务非常简单,只要找到银行贷款就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就可以赚钱。

所以中国的第一代富豪怎么发财?非常简单,基本上都是和某家银行有关系的,容易拿到贷款的,就发财了。

但目前的阶段变了,因为中国老百姓基本上所有这些耐用品消费都已经基本普及。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户均住房从不到0.5套上升到超过1套,彩电、冰箱从不到0.2台到超过1台,汽车、空调、手机从无到有, 目前空调已经超过1台,手机高达2.3部,而户均汽车达到0.36辆。因此,传统家电、住房的拥有量很难有大的提升空间,而汽车的发展则受制于城市交通的约束,例如日本的汽车户均拥有量只有0.5辆,相比之下中国汽车户均拥有量的提升空间也不大。

未来消费会有变化,以前是需要更多的消费,以后是需要更好的消费,怎么去理解更好的消费?第一是从数量需求转向品质需求,从汽车就可以看出来,以前大家开一个桑塔纳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不好意思出门,一定要开个SUV、开个宝马。你会发现品质是一个核心需求,因为大家人少了,但工资还在涨。另外一个就是大家会转向服务需求,以前衣食住行满足就可以了,以后教育、医疗等是核心。消费升级应该是未来的主旋律。虽然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但还是有很多股票在涨。如果说选一个今年A股最好的分析师,应该颁给列车售货员,因为她推销的瓜子花生榨菜全涨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升级。现在还有一块,医药也很好。今年排名靠前的全都是医药基金经理,医药也属于消费升级。

那么,消费升级靠什么呢?医疗服务是靠医生,各种传统行业产品要提高技术,要靠创新、靠科学家。所有这些东西全都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轻资产,没法给它贷款,只能靠资本市场去融资。尤其未来中国要转向靠人力资本、靠创新来驱动的经济,核心是要从债务融资转向股权融资。以后中国一定要靠新经济、靠创新发展,同时去激发人的活力,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经济就需要一个风险共担机制,这个机制除了股权融资,没有别的选择。而且,目前全世界所有新的企业,全都是由股权融资培育的。在工业化时代,包括日本丰田、中国宝钢上汽等都是可以靠银行发展。但面向未来,所有这些新的企业,包括腾讯阿里都是由股权融资培育的。

所以,中国的转型可以用债务率的微观公式来代表,即我们应该一方面去压缩债务性融资,同时做大股权融资。因为,它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数量发展是举债,质量发展是创新、是股权融资。同时,压缩债务并增加股权,我们的负债率也下降了。所以,债务率的公式应该是我们以后追求的目标,即应该两手抓,第一手是压缩债务融资,所以结论很清晰,和举债有关的行业以后会长期受损。另外一块是增加股权融资,目前大家没有关注,就是我国是一个结构化的故事,以后我们一定会增加股权融资,帮助创新行业发展,所以这一块应该是有希望的。

去杠杆收货币、货币低增新常态:在货币层面,这两年政府的信号非常明确,就是要降低货币增速。过去10年中国广义货币M2从40万亿翻了4倍到167万亿,同时代表影子银行的银行理财从5300亿翻了60倍到30万亿,算下来真实的货币翻了5倍,平均每年增长17.5%,但是目前的M2增速只有8%,影子银行在萎缩,真实的货币增速不到7%,只有过去增速的零头。

经济企稳:旧经济下滑,新经济回升。而从17年开始,代表新经济的信息服务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增速接近30%。因此,17年以来的经济企稳其实并非来自于房地产和工业等传统行业,而是来自于新经济的高速增长。17年的信息服务业增速高达25%,按照4%左右的GDP占比,其贡献了1%的GDP增速,完全弥补了工业增速的下滑。

3.5资产配置分析

最后,怎么看中国未来资产配置?新旧动能转化听上去比较有道理,但大家有个疑惑:今年我们推荐债券和创新,大家通常把创新等同于中国的创业板,年初的创业板在涨,大家都很开心,最近创业板暴跌,大家开始思考,中国是不是没有创新只有仿制,只有“吃药喝酒”的命?

美国:研发创造价值。美国著名的亚马逊公司,其市值高达7500亿美元,其持续亏损了20年,到2017年才30亿美元净利润,换算成PE高达200多倍,为什么市场给予它这么高的估值?一个重要原因或在于17年其投入了226亿美元进行研发,如果亚马逊完全不做研发,那么它的17年盈利可以达到256亿美元,换算成PE也就是29倍,要低于其他主要的科技公司。这说明,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对企业研发费用要给予相当的估值。而亚马逊的研发不仅给股东创造价值,也直接创造GDP,相比16年,亚马逊的研发费用增加了65亿美元,如果将这一笔新增研发费用直接计入GDP,差不多相当于美国17年新增7600亿美元GDP的1%,这还只是亚马逊一家公司的贡献。

中国有研发,A股缺研发。而对于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在研发上的差距非常明显,美国上市企业平均每家研发投入2.1亿美元,而中国A股去年研发总支出约5500亿人民币,平均每家约1.9亿人民币,折合0.28亿美元,只有美国的13%。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不搞研发,中国在美国上市企业的平均研发是1.3亿美元,和美国企业相差不大,而华为一年研发投入1000亿人民币,和美国亚马逊相差无几。

高研发行业:医药、IT、高端制造。17年美国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排名靠前的是医药和IT行业,而中国同样是医药和IT等行业的研发强度排名靠前,但和美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而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像仪器仪表、电气自动化、航天装备等行业其研发投入强度中位数均在6%以上,而美国这些行业在研发强度上排名并不靠前。

龙头企业研发追赶:电子。而以代表性的电子行业为例,中美两国龙头公司在研发投入强度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美国电子行业中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166亿美元的研发支出规模位居第一,其研发投入强度15%,而我国电子行业研发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其研发投入强度也达12%,与ALPHABET相差仅三个百分点。前十家上市公司对比来看,美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约为14.9%,而中国也达到9.9%,相差仅五个百分点。

 

利率下行:利好稳定收益类资产。除了创新类资产以外,随着无风险利率下行,另一类值得看好的是类债券的稳定收益率资产,今年市场表现好的消费、公用事业类股票,其实也有类债券的属性。美国在87-90年经历过类似的信用风险释放周期,期间也是地产和银行等领跌,而消费类资产领涨。

美国供给学派:收缩货币、降低税率。在美国的70年代,也曾经出现过货币超发,房价和各种商品价格暴涨。但是后来美国人发现,货币超发除了带来涨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美国80年代出现了供给学派的改革, 其核心是两大思想:一是减税、提高企业的效率;另一个是收缩货币,抑制价格上涨。而事后来看,美国80年代以后的货币收缩只是降低了通胀,而并没有降低经济增速。

其实货币超发是在压榨勤奋干活的人。货币收缩之后,投机的首富就瞬间破产。所以80年代后,美国的首富来自于两个行业:一是科技行业,微软盖茨和亚马逊贝佐斯相继成为美国首富;还有就是投资行业的巴菲特,他也是一度成为美国首富。他享受了美国两个红利:一个是美国的创新红利,纳斯达克指数40年涨50倍,每年涨10%,中国人不理解美国股市涨幅,每次我去美国都会问你们的股市什么时候崩盘?他们回答说我们等它崩盘等了好多年,一直没有崩,想等它崩盘抄底。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涨,跟我们不一样?你会发现是两种模型,美国企业做研发,通过研发自己帮自己创造价值,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永续模型。我们是放水模型,放水就涨,不放水就跌。另外,美国利率长期下行30年,巴菲特是两头受益,保险公司融资成本越来越低,投资收益越来越高,所以他也一度成为美国首富。

目前中国开始收货币,对我们从业人员绝对不是坏事。如果还是货币放水,那我们是入错行了。如果货币收了,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房子本身基本不创造价值,还有房产税、折旧、利息成本。以前房价上涨远高于债券收益,但以后持有房地产可能是亏钱的,而国债有3-4%的收益,公用事业和消费类股票拥有3-5%左右股息,成长股拥有10%-20%的利润增速,那么这些资产就会有很好的表现。

所以如果央行真的下决心收缩货币,然后减税提高效率,资本市场才真正有投资的长期价值,希望不再放水,通过减税、创新发展经济,希望未来的投资会更好。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深证成指(SZ399001)$

写在后面:

关注“干货研报先生”,每天为你更新3-5篇左右深度研报。回复5G,价值投资等关键词,有研报和电子书等礼品赠送。

你的“留言+私信+转发+点赞+收藏”,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努力将最好的研报内容,带给雪球的聪明投资者。祝2019年投资顺利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9-02-08 23:01

不是中国货币指标失效了,而是货币政策致使M1完全失灵,央行15年16年搞psl催生那么多货币停留在房地产开发商及棚改老百姓手里,M1注水肉怎么反映企真实的健康业活力,和股市走势背离明明是央行自己造成的,这锅愣是一句M1与实体经济脱钩就给背了。看吧,2019年以后随着PSL逐步收紧,货币指标会恢复常态化,M1也会重新开始有效的。

07-06 19:10

m

2021-11-05 19:40

收藏

2020-11-30 21:00

转发

2019-12-11 15:32

宏观框架分析mark

2019-03-25 14:12

懂的真多,佩服

2019-02-10 23:24

2019-02-08 21:16

美国经济发展后期发生了什么使得M2货币和经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