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主题"ETF投资之计就在鹏华Ashares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周让我们一起通过鹏华指数投资周历去看看鹏华Ashares本周有哪些指数基金值得重点关注吧,文末还有2022年市场展望与ETF投资机会干货分享哦~

2022年市场展望与ETF投资机会

陈龙 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副总经理

今天的介绍大概分为三部分,第一块先简单谈一下2021年整个权益ETF市场的发展概况,因为大家也都能感受到,2021年整个ETF市场发展还是非常快的,不管是从规模的角度还是从产品数量的角度,今年都是爆发式的增长。第二块重点谈一下我们对市场的展望,以及在这样的市场看法下,可能潜在的投资机会。第三块结合我们自己公司ETF产品,去谈一谈重点推介的方向。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权益ETF市场的发展。总体上这两年整个权益ETF的市场发展非常快,这里其实有重要的拐点,就是在2018年,往前推2012年,当时推出了第一批两只的跨市场ETF,引领了新的行业的方向,当然这次的拐点主要是从2018年开始的,2018年整个规模有快速的增长,之后就进入到加速的态势,截止到目前,全市场大概总共有595只产品。权益ETF的规模也突破了一万亿大关,达到了10600亿水平,能感觉到今年整个产品数量的增长是非常迅猛的,如果截止到2020年底,产品数量大概在三百只出头,现在还有大量的ETF在发,到年底突破600只可能性比较大,2021年整个ETF产品数量翻一番,我们花了十六年的时间发了300只ETF,过去一年就发了接近三百只的ETF,所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权益ETF的发行市场,拥挤度是非常高的,一年要发三百只的话,就意味着平均一天要发一只多,因为全年只有250个交易日,所以拥挤度其实非常高。从规模角度,2020年底整个规模大概在八千亿左右的水平,到目前是10600亿,从全年来讲整个规模差不多增了3000亿的量。

基本上,去年一年发了过去十六年的产品。今年全年发行的规模接近1900亿,这个量也创了历史新高,再往前次新高是2019年,当然大家知道,2019年的ETF市场有很多做机构换购,这个规模是有很多的水分在里面,但是今年的1900亿是实实在在,纯粹有市场化的包括机构、个人去认购带来的规模。所以今年的规模也是爆发式的增长,不管从产品的数量还是发行规模,都有跨越式的提升,当然这里跟大的背景有很大关系,这两年整体市场还是呈现结构性的行情,大量投资者也开始从个股往ETF迁移,包括很多机构投资者,我们其实过去一段时间也在跟很多机构投资者交流,比如很多固收+的组合,比如很多固收类的一些保险类的资金,也包括这两年有大量的银行理财机构客户,他们也会涌入ETF市场。

总体上我觉得其实不仅仅是产品数量的丰富,产品规模的增长,更多的还是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原来大家比较诟病,更多的还是个人投资者参与,但是我觉得往后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也会涌入到ETF市场,包括这两年很多FOF基金方向,其实也是一块很重要的ETF增量的投资市场。

我们把所有的权益类ETF分成宽基、行业、主题、策略以及商品五大块,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我们会尽可能把ETF都往行业上面去靠,虽然说有一些可能是跨行业的方向,比如新能源车,但是我们依然也会把它放在这个行业里面,所以大家看到的是行业这两年的增长还是非常迅速的,大家看到这个结构主要还是由宽基和行业构成的。当然这两年整体规模都在快速增长,所以宽基的规模其实也在增长,只不过它增长的量或者增长的速度没有行业主题那么快,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宽基的占比在快速下滑,这个占比由2017年80%下降到目前46%的水平。应该来说这样比例,如果去跟海外的数据所比较,大家的感受会有差异的,海外整个的宽基占比能达到70%、80%左右的水平,但是国内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刚才也提到了,跟过去几年的结构性行情有很大关系,大家似乎觉得通过参与这些板块,是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超额收益,或者说这个市场本身就提供了很多结构性的机会,这种结构性的机会就是市场趋于成熟很重要的标志,市场从不太成熟的状态到比较成熟的状态,不同的板块之间会有估值修复的机会,对很多传统行业可能估值会进一步的被压缩,过去几年我们就看到了这么趋势,一方面是传统的方向,表现相对比较平淡,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像消费、医药、科技等等的机会也是层出不穷。第二我觉得跟整个投资者结构还是有很大关系,毕竟还有大量个人投资者在ETF市场,他们可能风险偏好会更高一些,更愿意追逐一些趋势,通过一些高弹性的行业主题类的ETF去获取更高的回报。

我们大概按不同的类型统计了一下宽基以及行业主题规模变动的情况,宽基我们更多是按照不同的细分行业。首先看一下A股,总体上大家能看到的还是有比较大的增长,整个A股主流的宽基指数大概增长了800多亿的规模。在这里面有几个方向,今年新出来的,包括像科创这是今年才有的,第二就是最近发的MSCI的中国A股,这两年其实都是新增的规模,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增量规模。其他的像传统的沪深300中证500有一定的增长,沪深300还是比较平淡,但是最近大家也能看到,宽基ETF这块涌入的资金还是比较汹涌的,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在刚才提到的这两个新增赛道上,通过新发贡献了比较大的增量。剩下创业板这块有一定的流出的。

第二块港股相对就比较平淡,至少在宽基这块,比如恒生指数、恒生国企,2021年以来整体资金规模的变化相对比较平淡。海外主要是美国有比较显著的增量,大概40亿左右,商品这块主要是黄金,大概有60亿的增量。

细分行业变化的情况,我们总共分了七大细分主题的方向,分别是金融、周期、消费,还有医药科技、新能源和制造,我们是把新能源单独分出来作为大的方向,因为我们觉得新能源未来其实会成为非常大的一级行业,里面会有很多细分的子行业出来,所以大家看到总体上金融这块的规模是相对比较平淡的,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包括增减其实都比较平淡。周期这块规模的增长超出了市场此前的预期,整体上来讲是增了一百六十亿左右。这里头有两个方向是有比较显著的增长。第一就是基建,很多时候市场还是会比较灵敏地去追逐一些新的机会,比如说像基建这样的一些机会,当然也包括像稀土,稀土也主要是今年新增出来的子方向。因为基本上这四只的ETF都是今年新发的。再往下就是消费,整个增长了接近三百亿左右。但是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其他的包括传媒,包括几只游戏ETF等等,包括农业,我们的畜牧ETF等等,也包括同行业的一些农业的ETF,也贡献了三十亿左右的增量。从资金规模的变化,也能看出里面的差异,比如医药行业,表现是不太好的。但规模还是有比较大幅的增长,基本上几大方向,包括医疗、生物科技。相对而言更值得一说的就是科技板块,分化非常严重。当然我们把互联网也放到了科技领域。今年整体科技板块也能感觉到分化是非常非常大的。比如说互联网方向,规模增长了四百六十七亿,当然这里还不包括因为净值的下跌带来的规模缩水。所以实际的资金流入远远超过四百多亿的量。但是除了互联网之外,我们看到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过去两年比较火热的半导体芯片,包括5G通信等等,也包括像一些泛科技类的,电子其实主要也是半导体,这些方向上2021年以来都是大幅流出的。所以通过观察,大家也能感觉到,跌得多的一些方向上,容易获得资金的青睐。当然这里有很重要的前提,市场还是有预期在,就是预期觉得未来这些跌的多的板块,还是会有机会。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这么多资金涌入到互联网,大家会觉得因为整个价格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下子没有适应过来,觉得是不是被错杀了等等,资金相对而言,对这种升幅调整的,但是又觉得未来可能有机会的一些方向,保持了比较高的热度。相对而言的半导体、芯片等等的,因为在过去两年已经表现的比较狂热,今年板块创了新高之后,反而是大量的资金选择获利了结。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整个规模的变化,其实也是大幅流出的态势。

再往下就是新能源。当然新能源毫无疑问是2021年最热门的方向。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细分子领域,都是净流入态势,整个新能源赛道大概流入了二百七十亿左右,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制造这一块,目前我们把军工归到了高端制造。军工虽然2021年行情还可以,但是全年下来,规模的增长并不是特别显著。如果考虑到军工本身还有10%左右涨幅,整个的份额变动还是相对比较平淡的。因为2020年还是有大量的资金,融入到国防军工板块。所以经过了几次大幅的波动之后,很多资金也会选择在高点做一些兑现,基本上2021年十月下旬以来,资金的流出在国防军工板块还是比较显著的。

下面进入第二块,就是谈一下我们对整个市场的看法,包括对一些投资机会的展望。

总体上,我们觉得2022年可能会有这样偏两段的机会。第一段机会,就是所谓的春季躁动的行情。主要还是围绕着信用扩张的逻辑展开。2021年十二月份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定调了稳增长的基调。我们觉得会陆续开始出台一些稳增长的政策,包括之前央行也已经降了一次准了,也包括前面的LPR,还是如预期的降了五个BP,虽然是银行端的下降,央行端并没有动,但是我觉得这些也都是信号。所以这是第一段的逻辑,就是我们觉得主要是围绕着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去刺激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边际的改善。然后去提升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这个就是比较典型的春季躁动的行情,这样的行情可能并不陌生,因为从历史上看,过去很多年,都有春季躁动的行情,它的核心逻辑还是因为流动性的宽松,就是大家觉得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在过去金融危机以后,2008年以后其实每年都能看到政府会去提说今年压力非常大,所以每年的一季度都需要去做稳增长的动作。往往我们能看到一季度整个的信贷,包括社融都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这是我们觉得一季度的核心逻辑,也是我们觉得全年的机会。而且我们觉得这块的机会确定性会相对比较高,因为就出台政策这个事而言,不确定性是相对比较小的。

第二段的机会在哪?就是在下半年,当政策落地之后,如果经济真的能够企稳,那这段的逻辑就是经济企稳之后,盈利有一定的修复。到了下半年,因为经济的稳定性也不是特别强。所以整个宽松的政策也不会马上退出。如果在这种基准的情形下,或者说在这种偏乐观的情形底下,可能一季度更多的是躁动,可能是脉冲式的,或者说是偏阶段性的行情。但如果说下半年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经济的企稳,那有可能就会是双击的行情。那个时候整个行情可能的级别会来得更大一些。虽然说我们讲了这两段行情,但是我们需要去掂量,这两段行情可能包含了什么样的风险点,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的春季躁动,觉得这个确定性就会相对比较高。但是政策出来之后,经济能不能起来,这个事儿是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后面我会讲两点风险的时候,大家就能感受到。可能有一些事情确实经过了这么多年,很多底层的有些东西发生了变化,这两年我觉得因为很多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底层的居民收入,包括居民的杠杆,资产负债表其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感觉下半年的这段行情,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这个不确定性就需要我们去跟踪,只能说在乐观的情况下,在一种比较顺利的情形下,那下半年将会是更大的行情。

下面我会谈两点风险,这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因为我觉得在明年的市场,可能大家更多的还是要盯着风险去更多的做一些思考。机会更多的还是市场给的,但是风险我觉得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风险,先谈内部的,我觉得内部的风险的核心点在于,因为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稳增长,刺激经济,一般都是靠房地产,包括这次也是一样的,2021年上半年地产非常好,然后下半年一下子从夏天进入冬天。最近政策都在做边际的调整,但是我觉得这里确实大家需要去思考,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发生的事情,过去几年是因为棚改货币化,肯定是严重的透支了整个房地产的刚需,房地产合理的需求应该是跟整个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匹配的,在这个之上的,可能都是一些投资性的需求,或者说其他的,因为棚改货币化等等带来的一次性的额外的需求,这个需求后续来讲大概率是要回归的,因为棚改货币化肯定后面是要退出的,或者说这两年其实已经慢慢的在退出了。以2021年的情况作为例子,目前的预测,全年实际的销售面积是17.6亿平方米,但是,按照人口的数据测算的合理的需求,应该只有15.3万亿,过去五年都有两万亿的缺口,我们每年都多卖了两万亿的房地产需求。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次即使放开了,把政策放得很松,对居民端鼓励加杠杆,或者说鼓励去做信贷,但是我们的需求还在不在,就是销售能不能出来,房子还能不能卖得动,如果还能卖得动的话,那再去刺激供给端,去供应端维稳,这个是有意义的。很重要的就是盯着房地产的销量去看,这一块所有的政策下去之后,销量能不能企稳。现在我们也不说能起来,只要能企稳就可以了,房地产销售如果能企稳,我觉得对整个的宏观经济,包括对整个房地产板块以及对整个地产链,是可以抱以更乐观的态度,最近如果大家去看地产板块的走势,都是脉冲式的,有消息,有政策的刺激,就走了一根大阳线,然后慢慢又是几根阴线的回归。本质上来讲,其实大家对销售的恢复还不是特别有信心,目前的政策,可能更多的还是从维稳的角度,去防止系统性的信用风险的角度,但是其实远远还没有对需求端的刺激或者扶持。

所以这里我觉得,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到的三重压力,虽然是对于经济的三重压力,这三重压力其实同样适用于房地产市场,包括供给的冲击,导致大家不敢去买期房了,只敢去买现房;第二就是需求的收缩,过去五年的棚改货币化严重透支了房地产需求;第三个就是预期转弱,房地产税的出台,基本上就已经改变了大家对未来房价的重要预期,所以这方面,这三个方面我们觉得要为整个房地产的销售的企稳打比较大的问号。

这块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现在看起来我觉得第一方面是相对比较可控,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违约扩散,这块相对而言会比较可控。第二块我觉得还没有开始去显现的,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块,现在我们能感觉到的是有一些省市,地还能卖得动,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三四线的城市基本已经卖不动地了,现在能卖得动的可能比如像深圳一样,包括像前段时间杭州,地还能卖得不错,但是我觉得这也是阶段性的,如果整个的需求不能起来,其实后面会影响到地方的财政收入。虽然说市场也时不时的会有一些政策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风险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全的解除。

刚才讲的是对内的我觉得主要的风险点还是在于房地产的风险,这也是我们过去内部几次讨论,大家都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外部的大家就很清晰了,关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包括缩表、加息。美联储的政策传导到最终的国内的宏观经济或者中国的股市,有几个传导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宏观的传导,第二个是资金面的传导,第三个是情绪面的传导。宏观层面的传导,我们觉得不是特别的担忧,因为这次中美的经济周期本来就是错位的,而且央行这一块,我觉得也一直在坚持所谓的跨周期的调节,国内保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大家可能会担忧说,今年美国还会进一步的缩表跟加息,那么国内这一块的宽松有没有空间,我觉得应该还好,当然这里核心来讲,硬约束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汇率,货币政策背离带来的很大压力就是在于汇率端的压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因为过去两年,整个贸易顺差还是非常的厉害,所以最近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还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远远还没有看到贬值的压力,所以至少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央行还不需要太去顾及汇率的压力,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整个宏观传导的压力就不会特别大,它不会去撤走我们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就是资金的传导,最直接的北上资金,因为以往,在美股那边有一些比较大的波动,当时也是造成了北上资金比较大幅的流出。如果能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那反过来讲确实对A股也会有一些冲击。但是我们最近确实也没感觉到,因为最近其实有一些加息的预期已经起来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北上资金还是在持续流入的,特别是经过了这次的打击“假外资”动作以后,其实市场越来越相信,现在的北上资金可能是已经慢慢的,或者以后慢慢会成为比较纯粹的海外的资金,那这里头也不存在水分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大家可以去观察北上资金的流入,那正常来讲,这几年,每年北上资金都还是流入两三千亿的量,总体上我觉得这一块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波动,也不会对A股这一块产生特别大的压力。

第三块就是情绪的传导,情绪的传导我觉得核心就是看美股自己的压力,如果美股本身来讲也没有太大压力的话,A股这边似乎也不用特别的担心,而且我们也能感觉到,最近好像A股跟美股之间的整个联动,也不是特别的强,比如说前段时间美股跌的时候,A股这边也没有什么太大反应,甚至有的时候还是会涨的,当然包括前两天美股开始修复的时候,当然A股这边也会走的相对比较独立,也没有跟随美股做上涨。

所以总体上看下来我们觉得海外的因素其实不用太担忧,如果真的是因为海外的因素出现一些波动的话,反而可能是比较好的去加仓的机会,我觉得我们更多的还是要担忧国内的情况,尤其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这是我们评估下来觉得相对比较大的风险。

关于资金面的,这两年整个公募基金流入资金量其实是非常庞大的,保险资金这两年基本上是在降低仓位,北上资金的流入在2016到2020年基本上贡献了市场的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其实跟那三年的市场风格也是相对比较匹配的。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到公募基金的时代,那这两年其实公募基金都是贡献了比较大的增量,那当然边际上贡献更大的还是在2020年,2021年其实还是保持平稳流入的态势。展望未来,其实分析过去来讲的核心,就是想从资金面的角度去看一下,总体上客观来讲,我们对今年整个的行情幅度也没有这么的乐观,核心点在于似乎找不到一块特别大的增量。所以总体上我们觉得公募也好,私募也好,肯定还是能够贡献增量,还是会有,但是这个量可能也不如2021年了,然后另外保险跟银行理财,我觉得保险都减了两年了,有可能他们会开始适当的变得乐观一些,当然这里也可能跟保险资金的配置风格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更多的可能还是配这种低估值的白马类风格。另外包括银行理财子,也能贡献一些增量的资金,但是这两块其实贡献都是千亿级别的,公募跟私募都是能够贡献万亿级别的,所以这两个体量还是不在同水平上的,所以看增量,其实今年大头还是要看公募和私募,可以看保险跟银行理财这一块的边际增长。北上我们觉得没有特别大的政策变化下,大概率还是平稳的,每年三千亿左右流入的量。

宣传推介材料风险揭示书如下

尊敬的投资者:

以上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观点,不代表基金管理人观点,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过去及未来持仓。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基金管理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本基金相关销售机构做出如下风险揭示: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的风险也越大。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1.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2.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货币市场基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货币市场基金的特定风险。3.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基金中基金,产品主要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与标的基金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如果产品采用绝对收益策略且采用绝对收益的业绩比较基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投资力争实现的收益目标,并不代表基金一定实现该业绩比较基准收益。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4.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管理人中管理基金,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资产划分为两个及以上资产单元,委托两个及以上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担任投资顾问,为特定资产单元提供投资建议,则投资该产品需承担委托投资顾问方式带来的特定风险,例如投资顾问不按照约定提供投资建议的风险,投资顾问不再符合聘请条件需要变更的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5.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指数型基金,产品被动跟踪标的指数,则需承担指数化投资的特定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等。如果您购买的指数基金为指数增强型基金,基金可实施指数增强投资策略,即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以期获得超越指数的投资回报,但指数增强策略的实施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投资收益率可能高于指数收益率但也有可能低于指数收益率。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除需承担上述指数型基金的特定风险以外,还可能面临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基金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第三方服务机构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指数化投资的特定风险。6.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如果您购买的产品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互联互通机制(“港股通机制”)投资于香港市场股票,还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港股市场实行T+0回转交易,且对个股不设涨跌幅限制,可能加剧股价波动)、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内地开市香港休市时,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时卖出,可能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投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的特定风险。7.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以定期开放方式运作,或者封闭运作一段期间后转为开放式运作,或者基金合同约定了基金份额最短持有期限,且在封闭期或最短持有期内不上市交易,则在封闭期或者最短持有期限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转换转出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及“风险揭示”等章节,确认了解基金运作方式引起的流动性约束。8.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约定了基金合同自动终止条款,如连续若干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时,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合同自动终止风险。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合同自动终止的特定风险。9.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约定了基金暂停运作条款,即出现基金合同约定情形时,基金管理人可以决定暂停基金运作,基金暂停运作期间,经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可以决定终止基金合同,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公告,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则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暂停运作直至基金合同终止的风险。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的生效”与“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暂停运作的特定风险。10.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是发起式基金,则在基金合同生效日的三年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两亿元,基金合同将自动终止,因此,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合同自动终止风险。发起式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在募集基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基金经理等人员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少于一千万元人民币,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的生效”、“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合同自动终止的特定风险。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本基金相关销售机构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六、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网页链接)和基金管理人网站(网页链接)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