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cai8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9喜欢:36
有些管理做法值得商榷,比如“腾笼换鸟”引进机器人类企业赶走老企业。有些管理做法是没什么问题的,比如电商查账。既然没有那么规范运营(比如为了维持评分搞个人账户退差价问题),那么被处罚(补税)也正常。电商动不动吓死人的营业额不规范经营行为对线下商业是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包括刷单行为),小企业小规模营业额的可以宽容不规范的做法,但是上亿营业额的企业不管线上线下都应该规范经营,严格依法纳税。至少税方面就直接要求企业要规范经营,老是耍小聪明不是长久之道。
2010-2017看起来是那种鼓励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宏观政策方面似乎放出来天量的货币量,对于创业者来讲几十年一遇,不可能一直都是这样的。正常的企业经营更多应该是出于需求和可持续的购买力去规划的,而不是出于宏观政策的刺激去规划。

热门回复

很多人没做过工厂,不了解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更不了信念才是经营的动力。高精尖的企业很少,绝大部分靠效率活着。a股制造业很少有净利润超过10%的,企业停产一个月一年白干。产品平均零售价下调10%基本就亏了,企业销售额下滑10%,净利润能下滑50%,绝大多数企业人效不如之前的一半,很多行业饱和或者过剩,意味着一个行业前三名增长,后面全部下滑。很多投资人只看财报或者经营结果,对当下的经营状态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投资赚不到钱是正常的。

没有人反对既定规则,但是反对秋后算账和一刀切,反对临时起意。没有人反对公平,反对两个标准。没有人反对付出,反对的是既要又要还要。没有人反对求责于己,反对的是自己制定的价值观自己带头破坏。反对的是不把人当人看

哈哈,你是不是学院派?还是规则的参与者,言行一致吗?是实践过吗?还是做了大量调研?建议你参照核心价值观哪一条实现了,问题是用来解决的不是一刀切,管理的核心是管好自己,决策的前提是考虑到后果考虑一下对方的活路,服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环保一刀切倒是真的,17、 18年,我们这一阵风全部关掉整改上设备,现在倒好,没人问了,环保设备如同虚设。运动式执法在中国普遍存在,企业不堪重负啊。

您谈得太深奥,不太懂。
从法治角度来讲,一个新兴领域一般没有什么既定规则,很多时候是先让你发展起来然后再规范,至于秋后算账的问题,从外企的做法来讲,合规合法经营的外企好像没有被秋后算账的。被秋后算账的大部分都是不太合清理的情况,法治必然包含小比例程度的人治。
一刀切一般是执行者理解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我是没发现有欧美外企会被一刀切的情况。
至于后面的价值观,现在有规定的就按规定/法律来执行,没规定的就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评估(公共利益会排在私人/私企利益之前)。不太明白破坏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国内经商不可避免地要跟监管打交道,做大了之后就要跟监管更多地打交道以了解政策管理方向和边界。

总结下来就是你俩的视角不一样,而决定视角的是位置,北方大哥的观点是基于中小微的民营企业,你的观点基于你所处的位置和经历的一些,要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原野,你没去过原野,而北方大哥正好在原野而已

你说得对,北方的管理者理解和认知水平普遍不高,执行起来就让人感觉不爽,从江苏开始就这样了(当然是10年前的江苏,现在的苏南不是很清楚)。
不过我不是广东的,我没觉得广东的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多么出色。可能广东跟北方的区别在于广东的管理者不怎么管,企业主在广东的自由度很大,经常性违规也问题不大,可以说广府区域对资方很友好,不过对劳方就非常不友好了。深圳可能管得严些,但是我不认为深圳的监管水平多好,在我看来深圳的管理可能比苏南宽松一些罢了。
从驱动地方内部企业孵化和发展以及后续的管理方面,可能浙江做得比较好,厦门也不错。不过厦门比较严格,浙江比较宽松一些。广东以前都是外商带动的,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地头蛇,在地方有绝对话语权(比如TCL,格力之类),东莞这种地方貌似资方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非常强大。就外商对于监管的看法而言,广东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做太多的管理。 。

绝大部分制造业都是 产能过剩 没有差异化 没有护城河,价值毁灭型投资,存在的意义是给社会养员工,给国家交社保交税。

你应该没做过实体,不理解别人的意思,这些环保设备都是摆设,卖给企业设备的都是环保领导的亲戚。你有机会问问各种产业园的企业,一旦被喊过去,需要怎么样出来,远远比你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全总属于草根创业,靠吃苦耐劳和毅力机遇走到人生高峰。而charliecai8是外企合规经营出身。两种身份我在广东都经历过,内资小微企业能发展壮大,本质是有原罪的。扪心自问,有多少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视劳动法,税务,环保,知识产权如儿戏。我本身也出过类似问题,作为小微企业由于工作疏忽,没有把税务的事情重点对待,曾经一周内现金补税一百多万。当时很难受,事后检讨我认为这是应该承担的损失,企业合规经营是必须要走的路。企业规模变大,合规经营成本理应增加。在中国的外企并不是自愿合规,而是国外总部定期有抽查,他们不愿意旗下工厂因为违规,而因小失大。说到底,如何做对企业只是一种利益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