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ad转发:0回复:2喜欢:3
网页链接 《资治通鉴》记录的一段君臣对话,揭示了皇帝喜爱用佞臣的原因 -
西汉权臣石显。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 ,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石显是宦官出身,谙熟法令旧事,自汉宣帝时期就跟着中书令弘恭,长期执掌中枢机要。
汉元帝即位后,之所以继续把中枢机要的大权交给石显,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汉元帝常常患病,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具体事务;
二是石显业务能力突出,长期在中枢工作,熟悉法令条文;
三是石显身为宦官,无婚姻之家、无骨肉之亲,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党羽;
四是石显为人灵巧聪明,通晓事理,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并抓好落实。
虽然群众评价石显“心肠阴险狠毒,经常以似是而非的狡辩构陷别人,任何一点点小怨恨都会被他滥用法律加害”,但是汉元帝看不到也听不到: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人,业务强,能办事,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执行力强。
弘恭因病去世之后,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数年,石显与朝中诸多大臣明争暗斗,打击异己,前将军萧望之被逼自尽,光禄大夫周堪被废官禁锢等,最后权倾朝野,连汉元帝都不得不依仗他办事情。
与汉元帝对话的大臣是谁?东郡京房学《易》于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上疏屡言灾异,有验。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京房是西汉易学大师,算卦界祖师爷。他擅长把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政治相联系,通过讲解灾异现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京房走上仕途,不久,“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清)。”京房趁此机会,“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汉书·京房传》)通过这种讲灾变的方法,京房获得了汉元帝的信任。
他的老师焦延寿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险性,经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得到我的学问而丧失生命的,就是京房)。
三、汉元帝与京房的对话实录京房对于石显专权充满敌意。
鉴于汉元帝非常信任石显,且之前与石显作对的朝廷大臣都没好下场,所以京房采取引导对方自我推理的方式,诱导汉元帝得出了皇帝之所以喜爱用佞臣的原因,点明了当朝专权的佞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有名的君臣对话。
京房问汉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汉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于伪装的奸佞。”
京房进一步问:“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汉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
京房说:“可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
汉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
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幽王、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来陷入困境?”
汉元帝说:“乱世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危亡的君王?”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
汉元帝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
京房于是脱下官帽,叩头说:“《春秋》一书,记载242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极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冬季响雷,春季百花凋谢,秋季树叶茂盛,降霜后草木并不凋谢。水灾、旱灾、虫灾,百姓饥馑,瘟疫流行。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下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
汉元帝说:“已经乱到极点了,这还用问?”
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汉元帝说:“今天的灾难变异和为政之道,幸而胜过前代。而且认为责任不在这些人身上。”
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今天,犹如今天看古代。”
汉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
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
汉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
京房说:“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 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就是他。”(这里已经很明显了,京房所指的是石显。但是看透不说破,继续做忠臣。)
汉元帝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对京房说:“我晓得你的意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资治通鉴》记载: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汉元帝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石显,京房如此地循循善诱,结果全都打了水漂!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这段历史时,真是咬牙切齿: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着手呢?观察京房对元帝的诱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可悲啊!
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又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引用:
2024-05-18 07:09
网页链接 资治通鉴:权力斗争抓关键,这几点缺一不可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权力主宰利益的分配,掌权者,往往能够享受到,更丰厚的利益。
所以,在职场,争权夺利是常见的。
这有点违反人性。
权力的本质决定了,拥有它的人,不会主动与他人分享...

全部讨论

京房考虑的是整个国家和黎民百姓,元帝考虑的是他自己。双方都没有做错

05-19 06:32

佞臣有个必要条件,情商一定是极高的,当整个社会都鼓吹情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