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ad转发:1回复:4喜欢:7
网页链接 资治通鉴:权力斗争抓关键,这几点缺一不可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权力主宰利益的分配,掌权者,往往能够享受到,更丰厚的利益。
所以,在职场,争权夺利是常见的。
这有点违反人性。
权力的本质决定了,拥有它的人,不会主动与他人分享,更不要说放弃,除非别无选择。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四七年)
【原文】
望之等患苦许、史放纵,又疾恭、显擅权,建白以为:“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
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
由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译文】
萧望之等人憎恶许嘉、史高的骄奢,又痛恨弘恭、石显的专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传宣诏书的地方,位居朝廷中枢,掌管机要,该由光明正大的人士担任那里的工作。
武帝因为常在后宫宴饮欢乐,才改用宦官,这不是古代的制度。请解除宦官兼任中书官职的规定,这才符合古代君主不接近因受刑罚致残之人的礼制。
这项建议激化了萧望之与史高、弘恭、石显的矛盾。
而元帝刚即位不久,谦让谨慎,不想轻易改变祖先的安排。所以这件事久议不决,最后还是把刘更生由中朝调出,改任外朝官宗正。
【解析】
派系之间的争斗,从人事调整开始,职位就等同于权力。
某一派,占的职位越多,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权力的不同之处,是让别人听从他的意志,越多的人,听从他的意志,就证明他的权力越大。
一、信息就是权力
中书的位置,是朝廷的情报中心。
这位置上的人,是情报管家,朝廷里里外外的事,他都第一时间知道。
宦官们坐在这个位置上,那可不得了。
他们天天围着皇帝转,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能一清二楚。
宦官们掌握了这些情报,就等于掌握了朝局的主动权。
他们可以根据情报,来调整策略,甚至左右皇帝的决策。
所以,萧望之才会那么担心,因为一旦宦官们,掌握了这些信息,他们就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这对别的大臣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所以,中书位置的争夺,实际上是主动权的争夺,谁掌握了情报信息,谁就能在朝堂上占据主动。
二、帝王之术:权力制衡
1.权力平衡
汉元帝,让萧望之与宦官集团对立,实际上,是以此来维持权力平衡。
作为一个皇帝,他需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派系能够独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通过制衡,汉元帝可以,避免成为任何一方势力的傀儡。
2. 优先考虑稳定
汉元帝即位之初,稳定朝局对他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轻易改变权力结构,会引发朝局的动荡。
所以,他会维持现状,不会轻易出手改变。
3. 观察与评估
汉元帝也在观察和评估,朝廷中的各个派系。
作为一个新皇帝,他需要时间来了解,谁是可以信赖的,谁是有野心的,谁是有能力的。通过让两派相互斗争,他可以更好地看清,每个人的真实面目和立场。
三、萧望之等人操作
1.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萧望之虽然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建议,但人的本性,是在没有看到具体坏处之前,不会轻易改变现状。
汉元帝作为皇帝,也不例外,他不想轻易改变,除非有足够的理由让他看到改变的必要性。
2. 精准打击,直击要害
但是萧望之的攻击方向是正确的,他直接针对了宦官石显在中书的位置,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它掌握了朝廷的信息流通。
萧望之的策略是,只要废掉石显,其他的宦官,如:史高之类的作用也会大大减弱。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汉元帝巧妙平衡各方势力,巩固自身地位,审视臣子忠诚与才干。萧望之挑战宦官,虽未即时成功,却指向位置、信息控制的重要。
这一段,让我们深思权力、智慧、决策。

全部讨论

05-18 22:11

网页链接 《资治通鉴》记录的一段君臣对话,揭示了皇帝喜爱用佞臣的原因 -
西汉权臣石显。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 ,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石显是宦官出身,谙熟法令旧事,自汉宣帝时期就跟着中书令弘恭,长期执掌中枢机要。
汉元帝即位后,之所以继续把中枢机要的大权交给石显,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汉元帝常常患病,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具体事务;
二是石显业务能力突出,长期在中枢工作,熟悉法令条文;
三是石显身为宦官,无婚姻之家、无骨肉之亲,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党羽;
四是石显为人灵巧聪明,通晓事理,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并抓好落实。
虽然群众评价石显“心肠阴险狠毒,经常以似是而非的狡辩构陷别人,任何一点点小怨恨都会被他滥用法律加害”,但是汉元帝看不到也听不到: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人,业务强,能办事,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执行力强。
弘恭因病去世之后,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数年,石显与朝中诸多大臣明争暗斗,打击异己,前将军萧望之被逼自尽,光禄大夫周堪被废官禁锢等,最后权倾朝野,连汉元帝都不得不依仗他办事情。
与汉元帝对话的大臣是谁?东郡京房学《易》于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上疏屡言灾异,有验。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京房是西汉易学大师,算卦界祖师爷。他擅长把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政治相联系,通过讲解灾异现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京房走上仕途,不久,“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清)。”京房趁此机会,“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汉书·京房传》)通过这种讲灾变的方法,京房获得了汉元帝的信任。
他的老师焦延寿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险性,经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得到我的学问而丧失生命的,就是京房)。
三、汉元帝与京房的对话实录京房对于石显专权充满敌意。
鉴于汉元帝非常信任石显,且之前与石显作对的朝廷大臣都没好下场,所以京房采取引导对方自我推理的方式,诱导汉元帝得出了皇帝之所以喜爱用佞臣的原因,点明了当朝专权的佞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有名的君臣对话。
京房问汉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汉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于伪装的奸佞。”
京房进一步问:“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汉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
京房说:“可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
汉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
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幽王、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来陷入困境?”
汉元帝说:“乱世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危亡的君王?”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
汉元帝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
京房于是脱下官帽,叩头说:“《春秋》一书,记载242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极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冬季响雷,春季百花凋谢,秋季树叶茂盛,降霜后草木并不凋谢。水灾、旱灾、虫灾,百姓饥馑,瘟疫流行。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下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
汉元帝说:“已经乱到极点了,这还用问?”
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汉元帝说:“今天的灾难变异和为政之道,幸而胜过前代。而且认为责任不在这些人身上。”
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今天,犹如今天看古代。”
汉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
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
汉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
京房说:“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 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就是他。”(这里已经很明显了,京房所指的是石显。但是看透不说破,继续做忠臣。)
汉元帝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对京房说:“我晓得你的意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资治通鉴》记载: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汉元帝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石显,京房如此地循循善诱,结果全都打了水漂!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这段历史时,真是咬牙切齿: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着手呢?观察京房对元帝的诱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可悲啊!
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又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05-18 07:20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