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10项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恳请派点支持中泰化工

19年继续共同挖掘牛股!

商艾华  18217623878

张   倩   13128789179

以上作者微信号同手机号,如需底稿请致电或微信联系  

我们认为燃料电池行业将正式起航,燃料电池行业可比2012年锂电行业。处于产业导入期,国家自上而下推动,技术迭代市场爆发会超预期。

新闻速报新闻速报

»市场

张家口:10项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记者从张家口市发改委获悉,《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已正式印发,将从财政奖励、优惠电价、用电保障等方面,推动氢能产业发展。该政策的出台,将助推我市完善氢能产业链条,打造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氢能应用城市。

为支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我市鼓励国内外知名氢能科研院所和氢能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研究院、分支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每落地一家,市政府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并连续3年给予100万元/年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同时,鼓励氢能企业和机构申请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检测平台等创新平台,新认定的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平台,参照《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口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新认定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给予100万元奖励支持

在标准制定和检测认证服务方面,我市鼓励氢能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研制,对主导发布实施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及省级标准的,市政府对每项分别补助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参与上述标准制定的,市政府对每项分别补助30万元、15万元、5万元和3万元。

支持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氢能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开展技术研发,并进行成果转化;鼓励氢能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引进市外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市内落地转化生产。对通过国家或权威机构认证的,支持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实现市场销售的新产品,按照该产品第一年形成销售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对注册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企业,在四方协作机制下,参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不高于0.36元/千瓦时的优惠电价。对张家口市氢能产业发展有特殊贡献的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参照以上优惠电价执行。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鼓励在风电、光伏电场周边,建设PEM法制氢项目、风电耦合制氢,以及制加一体加氢站建设,市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电价补贴支持。

对注册地在我市的氢能产业链相关核心企业,参照《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十项措施的通知》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氢能产业集群配套、强链补链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市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专项支持。支持落地企业的产品在我市及京津冀及周边市场的销售推广,优先纳入本地政府集中采购计划,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优先采购和使用。

支持氢能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我市的示范应用,先行推进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行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运营,引导客运、货运、公务及私家车辆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安排本级政府补贴。对加氢企业及用户的氢气成本进行合理测算后,给予合理的成本平衡补贴,支持全社会对氢能的利用。

实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对优先发展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对落户的企业,参照实际支出的土地成本额度给予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支持。

对注册落地我市的氢能装备制造企业,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的7%进行奖励,一般不超过1000万元;建厂并投入运营后,前3年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支持,额度参照企业税收贡献地方留成部分执行;对于建设装备制造项目所需的贷款超基准利率的,按照国家对政府投资资金的相关程序规定执行补贴,由市、县(区)两级分担。

对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对加氢、制氢项目,参照《张家口市加氢、制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实施意见》,按照注册属地原则,由县(区)核准或备案。

(资料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氢能时代:顶层设计与技术创新成“超车”关键

近年来,氢能发展愈加受到产业和市场的关注。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点燃行业热情;“南阳水氢发动机”事件,也引发大众对于氢能的好奇心。放眼全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布局氢能发展,且重视培育氢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我国氢能发展仍在起步初期,在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配套、法律规范、大众科普、国际影响力塑造等方面仍需探索。

1、氢能舆情上半年月均传播量达11.8万

图1: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信息量走势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从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信息量走势来看,其走势整体保持高位,月均传播量约为11.8万。3月与2月分别为上半年的传播峰值与谷值,全网传播量分别为13.4万和9.2万。其中,3月份,修订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增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等表述,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舆论高度关注;2月份,因“春节效应”,舆论场传播量整体回落。

2、微信等行业自媒体成为氢能传播“流量池”

图2: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信息渠道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由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信息渠道分布来看,微信渠道信息量最多,约31.8万,占比高达44.9%,成为氢能传播的“流量池”。微博平台声量颇低,约2.6万,仅占3.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氢能主要在行业圈层传播。氢能还未进入普罗大众视野,公众与氢能发展之间还存在认知壁垒,“水氢发动机”事件中出现的“加水车就能跑”乌龙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氢能发展,需要技术攻坚创新,但其所处的舆论环境也很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社会成本,公共政策的制定基础。氢能科普任重道远。

另外,相较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上半年氢能传播量显著增长,约70.9万,约为前者的1.5倍,表明社会舆论对于氢能信息的触达率有升高态势。

3、沪、京、浙、粤、苏等地区舆情热度高涨

图3: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热度地图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观察舆情地图,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重庆、天津、四川、河南的氢能舆情信息量位列前十名。与此同时,上述省市在全国氢能产业发展中也处于领跑位置。

4、政策支持类词汇热度高“水氢发动机”成“黑天鹅”

图4:2019上半年氢能舆情热点词云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由词云发现,“大力推进氢能”“工信部”“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南阳水氢发动机”“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上海嘉定”“张家口建设规划”等成为热词。整体而言,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部署类词汇热度居高;各地方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相关词汇也局部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南阳水氢发动机”事件成为上半年氢能舆情“黑天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5、氢能发展利好政策及行业前沿动态引领舆情

表1:2019上半年氢能相关舆情热点(TOP10)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关注度=网媒*0.4+报刊指数*0.1+客户端指数*0.1+微信指数*0.1+微博指数*0.1+论坛指数*0.1+博客指数*0.1;观察期:2019年1月-6月;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解读】就上半年氢能相关热点舆情事件来看,“南阳水氢发动机”事件的舆论关注度最高。综合观察热度较高的10起事件,发现氢能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类事件,占据绝对主流。换言之,目前政策部署及行业动态在氢能舆论场中议程设置效果明显。

6、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氢能发展“顶层设计”承载期待

图5:氢能相关政策回顾(2006年-2019年6月)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早在2006年,国家就将氢能发展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里。此后,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强劲,氢燃料电池车也在这一潮流中受到关注。在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中,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六大领域均与氢能源相关。后续能源革命、技术创新等一系列规划中,也将氢能源视作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向。进入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国家在诸多政策部署中均对其发展示以支持,利好声音不断。然而,目前国家对于氢能的支持皆局部出现于新能源车发展等政策中,还未出现专门的氢能政策,氢能发展国家顶层设计备受行业期待。

7、央企成为氢能发展探路先锋

集中布局制氢与燃料电池

表2:央企氢能与燃料电池布局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目前,我国氢能发展还处于产业起步初期,央企在资金、研发、政策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发挥重要带头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电力、设备、核能、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军工、船舶、环保领域的央企纷纷进入氢能发展赛道。从产业链来看,整体上,我国氢能产业链条构建完整;就具体环节而言,央企对于制氢与燃料电池的布局较为集中。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中氢能联盟、国家电网打造国内首个兆瓦级氢能源储能电站、东方 电气打造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中石化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航天设立首个军民融合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其发展亮点。

8、2018年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列全球第四,广东领跑全国

图6:2018年中国及全球加氢站数量及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第十一次全球加氢站年度评估报告》)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从2018年的加氢站数量来看,日本、德国、美国位列世界前三,分别为96座、60座和42座;中国列第四位,共计23座。着眼国内,广东加氢站建设起步最早、数量也最多,为7座。

9、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增速加快

图7:2015年-2019年5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量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就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来看,2015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仅10辆;自2017年起,燃料电池车产量破千,增速较快。根据公开报道,2019年前5个月产量已达894辆。

10、美日韩抢占氢能发展先机

多国纷纷制定氢能路线图

表3:国外氢能发展情况

(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解读】就全球情况来看,多个国家已经或计划出台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将氢能规划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澳大利亚也表示将制定国家氢能战略。

对比而言,日本氢能发展较为成熟。早在1993年就启动了以氢能为核心的世界能源网项目,成为最早系统制定氢能发展规划的国家。21世纪初,日本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规划,在应用领域、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应用终端财政补贴、民众教育、标准法规等领域布局。同时,日本也注重氢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培育,在前不久的G20峰会期间,与美国、欧盟等推进建立“氢能经济同盟”,三方将制定氢电动车氢罐规格和氢充电安全标准等国际标准。美国的氢能发展起步也较早,相关政策丰富全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其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燃料电池叉车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全球领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设立了“全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日”,加大氢能科普力度。

11、结语

(资料及图片来源:中国能源报)

甲醇制氢:能否实现氢能“即制即用”

目前“小众”的甲醇制氢,希望借助“即制即用”的优势成为“离用户最近的氢”,从而在源头上杜绝潜在“弃氢”风险,但作为非主流技术路线,甲醇制氢面临着装备制造、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其转换环节多而带来的能量损失也饱受诟病。

“在氢气的生产制备领域,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相关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氢气制取环节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把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了燃料电池技术上。”这是国内布局氢能的大型能源企业中常见的规划思路。

“国内的制氢行业成熟吗?我们恰恰认为制约氢能发展的痛点就在这里。我们习惯的是以煤制氢为代表的大规模制氢,但这样制出来的氢气离用户太远了。”这种对常规制氢路线的质疑之声来自甲醇制氢领域。

甲醇制氢的优势在哪?它是否能真正解决化石能源大规模制氢的痛点?

大规模制氢远离消费侧,隐形成本高存在“弃氢”风险

“就像此前我们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和风电一样,产新能源的地方缺少用电负荷,因此就一度出现了大量的弃风、弃光。如果氢能的发展不能引以为戒,未来也可能出现‘弃氢’。”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华认为,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大规模制氢方式,在如何用氢上存在着巨大的隐性成本。“大规模制氢技术本身可能相对成熟,但生产端的氢和消费端的氢却是两个概念。”

“单就运费而言,每公斤氢气从制备完成到最终送达消费者,其中的运输成本在25元以上。”向华指出,运费成本在氢气销售价格中占比已经很高。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强调,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环节,氢气的安全隐患更不容忽视。“氢气是分子最小、最容易泄漏的气体,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炼油厂的安全事故起因都是氢气泄漏。当空气中氢气含量在4%—73%之间,就会引起爆炸。露天环境相对安全,但如果在地下车库发生泄漏爆炸,可能导致毁灭性后果。”

“甲醇制氢就是甲醇和水通过催化重整制氢,然后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在车用场景下,简单说就是一边把液体甲醇加进去,另一边就可以直接转换成氢能,然后发电驱动汽车。”向华强调,同常规的大规模制氢相比,甲醇制氢省去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环节,属于微型制氢装置,离消费者最近,即制即用。 

转化环节越多能量损失越大

但最终要比较全过程综合效率

“其实我们在进军氢能领域的时候做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以及甲醇制氢,这些路线我们都有了解,就甲醇制氢而言,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最优解。一方面,与煤制氢相比,甲醇制氢并非主流,这就意味着在相应的装备制造、配套技术等方面可能并不如主流技术路线完善;另一方面,就车用而言,甲醇本身就可以作为动力来源,如果再通过一个制氢环节,转换多了一步,能量一定就会有损失。”国内某涉足氢能开发利用的大型能源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所在公司并未选择甲醇制氢的主要原因。

“环节一多,效率肯定有所降低,这也是我长期思考过的问题。”对于质疑的声音,向华直言不讳,“我们还是要看综合效率,比如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的过程中,煤炭、天然气要运输,而甲醇作为液体燃料,它的运输要比固态和气态运输更加便捷、经济。综合权衡,甲醇制氢是在制造过程中能量有所损耗,而其他方式则是在运输环节损耗。”

“甲醇制氢过程中有能量损耗,但其他制氢方式同样有损耗。”刘科指出,加氢站中的氢气要经过压缩才能提高能量密度,压缩后用于存储氢气的容器也需要采用价格高昂的碳纤维制成。“这一系列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很多能量损耗。”

在车用场景下直接利用甲醇燃料或更现实

“现阶段,我们如果发展氢能,甲醇制氢可以即制即用,从安全性、实用性角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具体到车用动力上,刘科指出,现阶段,直接利用甲醇驱动或许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甲醇在汽油机中采用点燃方式是可以使用的,虽然效率有限,但我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让甲醇可以采用压燃方式在柴油机中使用,那么效率就会有很大提升。目前,美日系汽油车平均每加仑汽油可以续航32英里,但欧系的柴油车每加仑柴油可以跑81英里。”

此外,刘科指出,甲醇作为液体燃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燃油基础设施。“在甲醇内燃机车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起来。比如我们现在一个加油站有六个汽油罐,慢慢发展以后可能是四个汽油罐、两个甲醇罐,循序渐进,人类几万亿美金投资建立起来的液体燃料基础设施可以继续使用,而不是盲目投资建设加氢站、充电站。”

“在这一阶段,如果燃料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本实现有效降低,那么届时再去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才是水到渠成。”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报)

风电制氢前景待考

从技术上看,直接利用风能进行电解水制氢,制氢设备需要克服风能波动性带来的问题。从经济性上看,风电制氢成本目前维持在20-30元/千克,而煤制氢成本能够控制在12元/千克的水平。即使是用弃掉的风电制氢也存在较高成本,如何界定“弃风”成本仍需探究。

近日,吉林白城市与国家电投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定风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协议,计划利用风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打造零排放的“绿色氢气”产业链。这是继河北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落地后,我国又一风电资源富集地走上风电制氢之路。站在氢能的风口,风电制氢到底有没有前景?

“弃风”制氢可持续吗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南沿海等,但多年来,受到电力消纳能力的限制,我国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弃风”现象。然而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氢能,风电资源丰富却发电受限的地区看到了契机。

以“弃风”制氢,对地方政府而言,不仅解决了本地风电消纳难题,突破了外送电力的限制,更可能为地方带来千亿元级的“氢能经济”。看起来一举多得,现实果真如此吗?有业内人士指出,弃掉的风电也存在成本,如何界定“弃风”成本仍需探究。

“使用弃风电量制氢是一个伪命题,其逻辑错误在于将‘弃风限电’视为一种正常普遍情况。然而,依据《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应该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现在所谓的用‘弃风电’采暖也好,制氢也罢,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消纳低谷电量的方式,但低谷电量不能等同于弃风电量。”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中心助理主任何广利表示:“弃风制氢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弃风制氢’的概念已问世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适合推广的模式。由于风力发电本身具有波动性,而‘弃风’更是具有随机性,在无法并入电网的情况下,直接利用不稳定发电来源对制氢设备寿命、可靠性将造成负面影响且经济性有待商榷。”

风电制氢仍面临高成本制约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风电制氢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制氢方法,早在100多年前就已问世。发展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风电制氢系统主要构成包括风力发电机组、电解槽、氢气储藏系统、电网等。资料显示,我国的风电制氢项目通常采用的有两种模式。一种则是首先利用风力发电并网,按照总量在制氢的用电端通过电网供电实现制氢。这样一来,电网解决了风电本身的波动性问题,制氢设备能够实现稳定运行,但仍需依赖当地电网,相关费用也将折算入风电制氢的成本中。另一种则是利用风电直接连接设备进行制氢,但风电的波动性将对设备寿命造成不利影响。

有专家指出,随着国家电力系统发展,未来我国电力市场将实现供需平衡,按照风电足额上网、以正常的电力价格进行制氢成本核算,才是衡量风电制氢是否具有经济性的关键。

何广利指出,以上述两种方式进行风电制氢,氢制备成本目前均维持在20-30元/千克左右,而煤制氢成本则能够控制在12元/千克的水平,从经济性上来看,风电制氢仍不具备优势。

秦海岩认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它的获取离不开一次能源,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在技术上都能够用于制氢。因此,氢能是不是清洁能源,不能只考虑在使用中氢能是零排放,更要考虑制氢的过程中,是不是清洁,是不是低碳。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煤制氢技术路线生产的氢气并非“绿色氢气”,生态环境成本没有计算其中。对比煤制氢和风电制氢的成本并不能仅仅着眼于生产制造成本。

大规模推广仍待时日

尽管全国多地都有“绿色制氢”示范项目的建设计划,业内专家指出,对风电制氢来说,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并进行大规模推广,仍需时日。

从技术层面来说,何广利告诉记者,直接利用风能进行电解水制氢,制氢设备仍需要克服风能波动性带来的问题。“就目前技术水平来看,直接利用风电进行电解水,针对风电的波动性,控制设备的响应时间是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根据日本研究报告,波动性和频繁启停对碱性电解水寿命有很大影响,但国内的相关数据较少,风电波动对电解水设备造成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何广利说。

同时,何广利指出,就目前情况来看,碱性电解水制氢这一技术已经走向成熟,但这一成熟技术仍需要在稳定工况下进行。“将不稳定发电的风电转变为持续供电,不论是并入电网或是加上区域储能系统,都将带来额外的经济投入。”何广利说。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氢能产业的发展应当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主体决定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逐步迈向成熟,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报)

行情概览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推广力度不及预期;国内技术进步不及预期;成本下降、技术工艺发展不及预期。

【如果您对氢能/燃料电池/储能/综合能源合同管理有了解,欢迎您添加微信号18217623878并赐名片,我们将择机组建相关的群】

联系人:商艾华18217623878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化工商艾华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化工商艾华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特别提示】

本微信贴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中泰证券化工团队编写,仅面向中泰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于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中泰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或使用本微信贴中任何信息

分析师:商艾华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80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