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回复@乐观的财经小咖啡厅: 首先是个体,其次是行业。哈哈哈。首先,凯莱英的资本开支一贯的保守,很少超前投资,这个弱点在多肽产能投放上尤其明显,甚至很大可能因此失去了礼来的订单。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说凯莱英已经投放的产能是超前和激进的,反而因为大订单对凯莱英的压力,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公司保守的弊端。再说人员招聘因为更是动态和灵活的,扩招一定是有现实需求的,中国人力永远不是稀缺资源,不存在盲目储备的可能。再说行业,美国的法案明摆着是针对某些特定情况出台的,绝不是也绝不可能是针对一个行业进行国家安全立法,别说针对 cxo,即便是信息、芯片和 AI 都没有进行全行业国家安全立法,都是针对的特定企业立法、限制和制裁。全行业限制,无差别制裁,只有一个手段在使用,那就是不公平贸易调查基础上的高关税壁垒,此外再无其他,所以,不用担心生物安全法案对于 CXO 全行业的制裁,这根本不符合美国政治伦理和政治现实,也不是立法的初衷。//@乐观的财经小咖啡厅:回复@-小脸煞白-:怎么感觉你这是正话反说呢?
引用:
2024-05-20 14:31
$凯莱英(SZ002821)$ 生物法案的解读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
出台的背景到底是药明触碰到红线了?还是老米为了摆脱对我们的依赖?如果是前者,那么法案应该只是针对药明。如果是这种情况,海外业务占比高,并且一直在海外客户那里证明自己的凯莱英毋庸置疑是受益的,但是看走势,明显不是这样的情...

全部讨论

05-20 22:33

礼来的订单,药明肯定是从临床一期就介入了。
最后的商业化给药明是水到渠成的。

从这点你也能看出,凯莱英在商业模式上也是有短板的,没有药物发现前瞻性指引,后端商业化产能也不能放开手脚投放,这是个互相掣肘的状态,礼来作为需求提供者,当然也希望一步到位一眼看到底,效率高成本低管理链条简单,这是凯莱英需要补充的短板。但是,现在仿佛又成为优势了,老美看来不希望有一个那么高效率的,从头到尾都吃死药厂的不友好国家的企业快速成长,这确实危及到了美国的产业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