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forcode: 文化与商品密不可分,实力领先于文化的输出。//@forcode:回复@滚一个雪球:有一本书叫做《世界的美国化》,过去70年的全球化由美国主导,本质上是全球的美国化,世界各地的人,像美国人一样吃肯德基麦当劳,用宝洁的洗发水牙膏,喝可口可乐,看好莱坞大片,用美国人灌输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所以,日本韩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本质上是这两个国家深度美国化的结果,欧洲人本来是畜牧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喝奶不拉肚子是数千年适应进化的结果,他们的传统饮食结构中,有大量乳制品:炼乳、奶酪、黄油、含乳饮料等;日韩本来是种植业文明,喝奶本来少得多,随着这两国附属于美国,越来越多的畜牧业饮食方式传入日韩,所以,本质上而言,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持续提升,是全球美国化的结果,是畜牧业文明主导全球霸权在饮食领域的一个结果。
未来,随着中国实力的成长,和中国对外输出越来越多的舆论、娱乐、商品、意识形态等,全球各地区也会被逐渐“中国化”,中国式的审美、价值观、影视剧、短视频、网络小说乃至卤菜、火锅、预制菜等等,都会更多地向全球普及……
所以,我相信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提升空间,因为喝奶的儿童一批批进入社会,不喝奶或喝奶就拉肚子的老人一批批离开人世,最终结果就是从小喝奶的人取代不喝奶的人,人均消费量必然提升。
但是,由于中美脱钩,中国可能出现去美国化趋势,西餐、好莱坞电影、美国品牌的各种商品、美国思维方式、美国价值观等,在中国都可能退潮,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的提升速度可能远不如过去四十年那么快。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美国化。
美国化是美国大众文化向外传播,从而在不同文化社会所引发的一种表面上的向美国文化趋同的现象,美国不仅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最终实现用美国文化转变或改造其他文化奠定基础,它通过控制国内外大众媒体的结构和内容,强制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等。这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谋地支配与颠覆他国文化的活动,也即以美国为首的大国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实施的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美国只是世界的领先而不是世界的全部,从经济全球化来看,美国不再主导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电影除了赚取世界各地人们的大笔钱财之外,还在以一种冠冕堂皇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例如近些年来,美国所拍摄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片》、《天地大冲撞》、《狂蟒之灾》、《蜘蛛侠系列片》等等,都是属于用高科技的电脑技术制作的灾难片。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1.这些影片都有高科技技术制作的逼真特技和叹为观止的宏大场面;2.在灾难面前只有美国英雄能挺身而出救助美国人民。在这些好莱坞大片的狂轰乱砸之下,人们特别是缺乏辨别是非的青少年便渐渐地形成了只有美国才能够拯救于危险之中的世界的观念。这便是美国所想要达到的目的。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入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还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缓慢的但却是重大的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产品濒临灭绝。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和马特尔公司。”也正如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经斯基在《大失控和大混乱》一书中所说:“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由此我们可见,美国人的真正目的正在于此,而我国的文化安全却一直令人担忧。
网页链接
引用:
2024-03-24 11:30
$伊利股份(SH600887)$ 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经多年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了,从欧美日韩的发展来看,液态奶的人均消费量到了后期基本不再增长甚至下降,而以奶酪、干酪、黄油等为代表的非液态奶产品的消费量不断提升,而我们则是液态奶已经到达瓶颈期但非液态奶产品的消费又顶不上来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