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十日谈(4)——银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你真的明白么?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来自云涧资本

(微信ID:zhongguoYunjianziben)

作者:申雨田

编辑:阿扁

人们对传统银行的认知,是银行把储户的钱挪用了,借给政府,借给机构,借给房地产,来赚取投资报酬对吧?也就是银行先有存款,再之后把存款贷给别人。即先有存,再有贷的先后顺序的关系。

但是!这个认知是错的!

银行借钱,压根不需要动储户的钱,而且从来也不会动。

因为这个世界上,银行的贷款,和银行的存款,这个资产和负债是同时产生的。再说一遍,银行的贷款,和银行的存款,是同时产生的。

举个例子,你去建行贷一个亿的款,贷给你的同时,存款自然就同时产生,记住,是同时!产生了一个亿。

建行为什么有钱贷给你?是因为超额准备金,有超过一个亿的数额放在央行那里。

撇开各种服务费不谈,银行本来就是做贷款业务的,不是借给这个,就是借给那个。那么,所有的银行能做多少业务,或者说能贷出去多少钱,全部只看一个指标,就是超额准备金。

如果硬要说两个指标,那另一个就是行政命令式的窗口指导。比如说让银行不给房地产贷款。

回到主题,那么既然贷款就能同时产生存款,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银行去拉存款呢?银行自己跑去不断的贷贷贷,存款自然就多多多了,不是么?

还真不是这样......因为银行要贷款,必须要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不足,不好意思,就算银行想贷,也没子弹(超额准备金),没子弹,银行的业务就打不出去。这个时候怎么办?要么祈求天上下雨(中国央行降准,或者逆回购,mlf这种公开市场操作),如果天上不下雨,银行就只能自己想办法,银行不断的揽存(成本相对低),或者同业拆借(也就是伸手找其他富余的银行借等等)。而不管是中国央行降准,还是银行自己伸手向央行借钱,或是银行自己揽存,还是银行依靠同业拆借,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增加超额准备金。

增加了超额准备金,有足够子弹了,银行才能进一步开展业务。同样的,中国的银行多如牦牛。央行是怎么管理下面的一个个银行的?让他们多借点或者少借点给市场呢?总体也是只有一个,就是管理超额准备金,也就是控制银行的子弹。

储户的钱就是银行揽存之后为了达到满足监管的目的(以前还有贷存比,现在没有了。现在是满足法定准备金)那么,到最后如果是从同业拆借借来的钱,可以满足监管么?可以,但银行更倾向于揽存。因为银行能揽存,付的利息一定比同业拆借的成本低,而且存款一般不会取走,更稳定。

存款是为了满足监管,满足监管了,有了更富余的超额准备金了,才能做贷款业务。

能做贷款业务了,自然就能催生存款,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

所以,既然是有了贷款业务,而贷款业务又能自动催生存款,那么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环节是银行挪用了我们储户的钱,拿去放贷给任何一个机构。

因为存款越多,一个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越多。超额准备金多了,银行的子弹就多了。子弹多了,才能做其他更多的贷款业务。

这就是银行和其他所有商业机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银行不需要先备货,再出货给任何商业机构,毕竟银行的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但其他商业机构则不同,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小卖部,小卖部必须是先有备货,才能卖。任何实体都也都是先有货,才能卖。但银行不一样,有贷款了自然就能有存款,而不需要先拉存款之后再去贷款。所以银行想要去解决贷款的问题,就想办法加大自身的超额准备金就行。

但问题又来了,银行既然拉贷款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超额准备金,那为何银行自己却那么忌讳储户把存款转移到别的银行去?因为还是前面这句话,银行拉存款是为了增加超额准备金,有了更多的超额准备金才能贷出去做业务,能做业务了,银行才能赚钱,赚个利差。但如果储户把自己放在A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别的B银行了,那么A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少了,B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多了。所以A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少了之后,能做的业务就少了,B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多了之后,就能做的业务量就大了。这就是银行为什么会有揽存大战的根本原因!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不管用什么手段,无论是揽存、还是祈求天上下雨(央行降准,央行逆回购)、还是银行自己伸手问央行要钱(MLF),或是同业拆借(银行之间相互借钱)等等,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的监管之后,进一步增加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有了超额准备金,银行才有贷款,有了贷款,才同时产生存款。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那么只要银行一开始设立之初,有了一笔超额准备金后,就能贷款了,对吧?而贷款就能同时催生存款,存款又变成超额准备金,然后银行又有了超额准备金,就又能继续贷款,贷又继续生存.....那如此反复,银行何必还要继续揽存?我有一笔超额准备金,不就坐享其成了么?

还真不是这样,因为我们有一个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的意思,讲白话就是银行有了一笔钱,比方说100块,银行不能把它100%的变成银行自己的超额准备金,而是要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法定的准备金冻结在央行这里,这100块剩下的另一部分,也就是超额准备金,这部分才是银行自由支配用去做业务的钱。

例如,假设银行超额准备金是100块,如果没有法定准备金的情况下,那么银行这一笔钱,就只能贷100块,理论上银行就能产生100块的存款。但假设银行法定准备金是10%,银行还要上交10块钱给央行,那么下一次,银行手上只有90块的存款在央行,作为超额准备金。银行下一笔就只能贷90块出去,产生90块的存款。而90块的存款,又要交10%给央行,做法定准备金。那么第三次,贷出去,银行就只能贷81块,产生81块的存款....

那么法定准备金是谁定的?是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多少,就只是银行借贷业务中的一个损耗。10%的法准率,就是银行这次借100块,那么生成出来的100块存款,银行要交10块钱给央行,冻住。下次银行只剩下90块,可以借出去。

所以法定准备金是做什么用的?可以说是央行给银行头上套了一个紧箍,法定准备金率越大,意味着央行对银行念的紧箍咒威力就越大,银行相应留在手上的超额准备金就越少,超额准备金越少,自然能做的业务就越少。

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银行,能贷多少钱,放多少业务,只去取决于银行有多少超额准备金(子弹)放在央行上。

这个理论,当你们对货币银行学有基础了之后,甚至学的深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今天和你说的,一定是对的,而且会计一定是能够做平的。并且消除掉很多你们之前“理所当然”的先有存款,再有贷款(先有货,再卖货)的偏见。

因此,准确来说,钱存到银行,是被银行拿去满足监管用了,然后再进一步,提高银行的子弹(超额准备金)。总之,有贷款必有存款,两者同时相生。不需要去挪动储户的存款去借给其他人。

因为银行贷给你的钱,都是根据你的信用而贷的款,讲白话就是银行把你未来才能挣到的钱,现在先透支给你使用。所以银行贷款给你,是银行看在你信用的份上,对你凭空创造了一笔钱,既然是凭空创造了一笔钱,对银行来说,是不是就根据你的信用,凭空创造了一笔贷款业务,和凭空增加了一笔存款了(假设你还没把钱取出来变成现金)?既然银行的贷款(和存款)都是凭空创造的,那哪里有像视频所说的那样,是把储户的钱挪给机构去用了?

所以,银行业的本质,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凭空创造。而非先有存款,再把存款挪给别人用,产生贷款。

所以,存款对于银行来说,重不重要?如果一家银行可以通过非揽存的其他渠道,用很低的成本增加超额准备金,理论上是可以脱离存款的,例如银行可以直接同业拆借,满足监管的同时还能有很多超额准备金剩下也行。或者例如美国的银行,经过了4轮QE之后,现在有很多超额准备金趴在美联储的账上,他们早就被巴塞尔III的协议管的死死的。甚至美国现在的银行有那么多超额准备金,却自己不咋贷款,不想冒险贷给实体,宁可趴在央行吃那么点利息。所以,美国的银行你看他们有多少是跟我们国家那样如此重视揽存的?甚至银行间来个揽存大战的?没几家的......

而且,撇开美联储的四轮QE,就算没有QE,美国的回购市场和同业拆借照样很发达,未必就需要大肆揽存以增加超额准备金。所以美国的银行对存款的依赖性确实比中国的银行要低,而且要低得多。

但在中国的银行又不一样,我们中国无论是监管,还是成本的偏好,都是倾向于存款增加超额准备金的。因为在我们国家,我们中国人都偏好储蓄,而不偏好于透支。所以我们国家的储蓄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存款一个是稳定的负债来源(因为对银行来说,你的钱存在我银行这儿,是我银行对你储户的负债)。而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存了之后不太容易全部取出,而且由于储蓄的偏好,钱会越存越多。那么对于银行来讲,通过揽存而来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定,而不必担心短时间内就被全部取走。

另外,银行的盈利本质,撇开服务费,手续费不谈,无非就是赚取息差嘛。由于中国的储蓄率高,因此通过储蓄揽到的超额准备金,银行要付的利息成本很多时候确实是比什么同业拆借啊,伸手问央妈去借啊要少得多。那么通过揽储付的利息少,而贷出去的业务哪怕挣得利息是一样的,这对银行来说,也是赚的更多嘛。毕竟哪怕贷款出去收的利息不变(收入不变),而银行揽储的成本相对于比其他的渠道更少(支出下降),那么银行的收入是不是就增加了?

银行也是一个追求利润的商业机构,我要是银行,我也会想方设法的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呢。如果揽储的成本是所有增加超额准备金的渠道中是最低,我也会重视揽储喔。这就是为何在中国,银行之间会时不时就来一次抢储户的大战。尤其是年底为了满足监管的时候。

所以说,就算在中国,从运营的角度上去考虑,贷款脱离不了存款(成本最低)。但也绝不是因为像那个视频所说的那样:贷款是由于挪用储户的存款而贷出去,从来都不是。

总之,一定要记得,不是先有存款,再有的贷款,也不是先有贷款,后贷款催生存款。而是贷款和存款同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