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家教篇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股神巴菲特,众所周知,他是二战后唯一一个通过股票投资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人。2021年3月,巴菲特以96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全球富豪榜第六位,超过了比尔盖茨,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这么有钱,作为巴菲特的子女会过着怎么样的一生呢?
很多人说,巴菲特的子女可以躺平了,这么多钱好几辈子也花不完,每天想着怎么花钱就可以了。也有人说,巴菲特的子女应该会子承父业,谁都想让巴菲特传授股票投资的技能,作为股神的下一代,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有人说,巴菲特的子女根本不会在乎钱,因为不管怎么样,都很难比他们的父亲更有钱了。财富已经足够多了,应该去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上面的几种说法当中,也体现出了不同人的教育观。
巴菲特有三个子女,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也非常的有一套,甚至比他做股票投资更加成功。孩子们没有一个人继承了他的财富,而是全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理想,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巴菲特究竟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聊一聊巴菲特的教育观。
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今年已经是93岁高龄了,大儿子霍华德出生于1954年,现在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中担任要职,曾经做了几十年的农民,现在他的基金会主要关注非洲的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大女儿苏姗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小儿子彼得则是美国的杰出音乐人,事业途中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巴菲特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接受并支持他们的决定。如果您的孩子要选择一条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发展道路,你会支持他吗?如果你的孩子大学念到一半,突然告诉你,想要辍学去追寻理想,你会怎么回应呢?
我们来看一看巴菲特是怎么做的。霍华德从小对读书并不感兴趣,中学时期念书已经很不轻松了,到了大学阶段,感觉实在是很辛苦。他上过三所大学,但最终都以辍学告终,连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有一天,霍华德告诉他的父母,他想辍学去经营农场。
听到霍华德这一个想法之时,巴菲特感觉到十分的意外,虽然霍华德在学校当中一直表现平平,但要放弃读书这条路,还要去经营农场,实在是他没有想到的。巴菲特没有立刻反对,而是专门腾出了一个晚上和儿子促膝长谈。原来,霍华德从小就喜欢田园生活,喜欢在土地上播种,每天和大自然为伴,而成为一名农场主可以实现他的理想。
在霍华德介绍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巴菲特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这让巴菲特想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巴菲特从小就对货币和金钱充满了兴趣,幼年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是一个可以进行货币交换的手表。六七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开始经营一些小买卖了,他从祖父的商店以25美分的价格购入整箱的可口可乐,再以五美分一瓶的价格向路人兜售,从中赚取差价。到十岁那一年,他开始出售百事可乐。巴菲特发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售价是一样的,但是百事可乐的容量却几乎是可口可乐的两倍,这成了他说服路人购买百事可乐的重要理由。同龄的小孩还在淘气玩耍,只知道花钱,但巴菲特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做生意了。巴菲特喜欢在大街上收集人们丢弃的瓶盖,并进行统计,他是在做市场调研。通过研究不同饮料瓶盖的数量,巴菲特可以知道哪一种饮料在什么时候更加受消费者欢迎。
此时的霍华德也是一样的,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深度沟通,巴菲特决定支持儿子的理想,但他没有直接给儿子钱,而是花了28万美元买下了一块农田,再把这块农田出租给了儿子,租金的价格是买地价格的5%,再加上农场一定比例的收入,他跟儿子约定,如果租金无法按时缴纳,农田也将会被收回。在这片农田里,霍华德开始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他卖掉了祖父留给他的股票,购入了一台推土机,每天在农场里埋头苦干,很快农场就开始盈利了。不仅如此,霍华德还多次远赴非洲,调研非洲人民的粮食安全情况,并立志要让农民能够免费使用抗旱玉米生物技术。霍华德将自己在非洲的调研写成了书,记录了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一度成为了美国的畅销书。听说,后来苏姗和彼得辍学,股神还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支持孩子们的梦想,因为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中,他十分的清楚以兴趣为职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只看到了巴菲特是股神,是世界顶级富豪,但都忘了巴菲特是先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做好了,而财富只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对巴菲特教育儿子的故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巴菲特真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赚钱,儿子想开农场,自己买了块地租给儿子,还能赚一笔,所有的事情都被他做成了生意,真是太抠门了。
这中间其实有些误解,从我们中国人的视角来看,父母把自己的资产留给儿女或许很正常很普遍,但在美国人眼里,父母的财富一定程度上跟下一代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很多人即便家庭条件不错,成年之后都是自己向银行贷款上学,一边工作一边还贷款。即便父母有钱也不会直接给孩子,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儿女们自己去获得赚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他们养成啃老的习惯。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富二代,这些人开豪车住洋房,在家里有好几个保姆伺候,出门左右有保镖,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奢侈品,但很有可能这些人没有自己赚过钱,只不过是啃老一族而已,一旦财富耗尽,这些人便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第二,巴菲特做了抠门的老爸,却引导着儿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大富豪,孩子们按常理来说从小应该养尊处优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从小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巴菲特生活简朴,孩子们小时候曾一度以为父亲是一名修理工。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们从小被引导去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大女儿苏珊小时候通过兼职送外卖,当报童来赚取生活费。巴菲特从来不会在金钱方面给予孩子们过多的支持,但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赚钱的方法。小儿子彼特继承了母亲的音乐天赋,很小就酷爱音乐,但在经济上从来没有从巴菲特身上获得太多的支持。彼特大学毕业以后,要自己贷款购买音乐设备,他的第一套房子也是自己给的首付,自己赚钱还贷款。彼特在音乐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不仅出了很多的音乐专辑,开了好几次的巡回演出,还获得过美国音乐界最高的殊荣——格莱美奖。
第三,作为父亲,巴菲特的抠门从来不是儿女成才路上的拦路虎,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们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巴菲特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最注重独立二字。一是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进行独立思考。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如果他们想获得玩具,巴菲特会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零花钱,自己买玩具。为了培养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巴菲特经常在家庭组织厨房辩论赛,儿女们可以围绕着一个或几个话题自由的表达意见,虽然辩论赛上孩子们常常吵得不可开交。但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们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主持人问巴菲特回顾一生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90多岁高龄的巴菲特说,他最骄傲的是孩子们都活得很精彩,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和培养孩子们成为独立的人。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巴菲特和几个子女都保持着像朋友一样的良好关系。虽然没有一个孩子继承了巴菲特的投资天赋,也没有一个儿女成为富豪,但他为儿女们都能活成了自己而感到骄傲。
反观我们现在的情况,这几年国内的生活条件好了,有钱人越来越多了,生的孩子却越来越少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富养孩子已经成为了习惯。我们经常看到,四五岁大的孩子还需要喂饭,不仅不能自己吃饭,同时还要看动画片,即便如此一顿饭一个小时也吃不完。在咱们身边有很多的家长可以说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他们把物质奖励作为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考试成绩好就奖励一部手机,在学校里获得荣誉就奖励一台电脑。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越来越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很多人渐渐地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面试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年轻人,简历上看已经非常优秀了。巴菲特于是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年轻人说,可能会继续去读MBA,再去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实习,这样一来,他的经历就会更加的丰富一点,简历也会更加的好看一些,有利于他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巴菲特感到有点意外,这位年轻人已经很优秀了,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去挑选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呢?于是鼓励他要趁着年轻去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方面能够获得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有了兴趣,工作才会有激情。我们身边像这位年轻人一样的人太多了,大多数人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久而久之,蹉跎了时间,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
我强烈建议我们的家长们都去看一看巴菲特的教育观,虽然没有按常理出牌,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对富二代的想象,巴菲特做到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接受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在这一点上,家长们确实需要多学习。
作为巴菲特教育理念的忠实拥护者,前几天我看了《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这一本书,又一次颠覆了我的传统教育观,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和孩子们的关系。这本书当中,完整收录了巴菲特的教育理念,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孩子从出生之后完全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孩子的人生其实是父母打造的,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巴菲特提出了一个忠告,独立是成长的最高境界。这个忠告既是给孩子的,也是给家长的。父母不能一辈子和孩子在一起,父母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才能走更远的路,孩子的一生也将因此而受益。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