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周转的消费可以抵御通缩环境吗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上周在读民生牟总的年度策略的时候看到一个关于消费的观点,蛮有启发的。他提到在消费下沉、蓝领崛起的投时代投资可能无法通过对低端品牌的投资完成,消费行业的机会或许需要以制造也降本的角度去捕捉。从更加浅显易懂的角度去解读,他认为依赖于“中产繁荣”而升的消费品利润率提升时代已经结束,即消费品的品牌化、高端化赚取增值的环节已经结束,而在希望ROE提升的投资行业中,周转率或成为消费品行业维持高投资回报的来源。

从中国消费品行业这三年的变迁来看,牟总的总结确实是非常高屋建瓴和具备很强的事实验证能力。从喜茶奈雪到瑞幸,从阿里京东拼多多,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到零食有鸣,从永辉家乐福到名创优品,从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从极米科沃斯石头科技,很多的案例都在跟市场证明,利润率想要提升是多么困难,唯有低价和控制合理的利润实现高周转才能够在当下实现立足。

牟总认为直接投资所谓高周转的低端消费品并不可取,但是可以通过对原材料消耗和线下流量的形式布局。个人有近似的观点,我认为低端只有平台受益而没有消费品公司收益。拼多多为什么可以每次以远超市场预期的利润来向市场证明低端产品的生意却可以做出京东阿里都难以媲美的利润率。本质上是所有的供应链企业利润的让渡,所以的品牌溢价和增加值的丧失和让渡,将所有的利润向终端平台集中。平台的规模和强大,刺激了品牌之间无限相互内卷和自我内卷,真正实现低利润高周转以维持份额,而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维持,本质上是产能的难以消化和品牌化的停滞。作为投资者,在投资平台的同时,在看着平台做大的同时,低价竞争成为所有消费品公司的魔咒。

当低价成为竞争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从公司而言,榨干了所有的资源,难以积累有效的资本用于公司品牌力的搭建和长远规划,通过牺牲长期的发展以获得短期亮眼的增长。从国家而言,始终处于产业链条低附加值的部分,难以获得有效的产业升级。而以价换量确实能够带来原材料端的繁荣,买一件100的衣服和买10件10元的衣服对于整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想要质疑的是,所谓的高周转模式真的可以让消费品投资在通缩时代获得超额收益吗。个人不这么认为。从量贩零食这个行业来看,21年出现了量贩零食,但是短短2年时间大量的公司密集开店,2000-5000家门店地开,部分门店已经从盈利进入非盈利地状态了。高周转本身依赖于以价换量的逻辑,而在资本富裕的情况下,价是最容易被复制的,资本可以忍受亏损的情况下, 层出不穷的玩家进入市场。另外一个例子是汽车行业,小鹏G6、智己LS6、零跑C01,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在硬件堆满的情况下,价格不断向下突破,但是如果不是在融资市场的高度容忍度和涌入汽车行业的资本泛滥,以正常商业逻辑,是看不到可见的盈利路径的。不计亏损的价格可以在短时间内拉动市场的热情,但是只要其他企业愿意同样忍受短期亏损,也可以实现。以特斯拉为例,此轮没有跟随降价,但是市场上的销量却意外稳定,这是其品牌力和用户的延续,本质上不是靠低价。而小鹏、问界等也是希望通过智能驾驶这个新的卖点来突破纯价格的竞争。

所以我认为长期来看,利润率提升是消费品投资最为关键的因素,高周转可能在短期产生脉冲,但是这种脉冲也极容易被复制和突破,并不能成为很好的筛选标的的理由。即使在这个时代很难寻找,但是我们也应该尽量寻找通过市场投入和发展,能够逐渐将自己的价值沉淀在品牌和产品上的企业,而不是单纯通过内卷实现高周转的企业。企业的长期资源有限,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形成更久期的壁垒对于消费品公司尤为重要。15-20年之间很多品牌通过新兴渠道,比如淘宝、抖音、小红书、直播带货等渠道迅速做到很大的体量,但是又在极端的时间没落,其核心是将高额的费用投入到了无效的渠道竞争中,为获取更多的渠道资源而进行了许多低效率的投放。

低价竞争,给了很多剩余产能一个通道,给了社会一个缓冲垫,但是也在长期无形中对很多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产生了浪费,带给社会上的人以疲惫感,劳动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的剩余价值被极尽压缩,从宏观模型上来看,就是资源的边际回报率被无限降低。如何突破,一个突破口是海外市场,而另一个突破口是如何形成内部的良性竞争。第一个现在很多企业在做,但是第二个目前还没有答案。

从个人的经验角度来看, 最近我经常跟我朋友谈到现在我的消费理念,就是该花花该省省,但是至于什么该花,什么该省,就是因人而异了。比如与我而言,买书、看表演、旅游、宠物消费属于该花的部分,而日常饮食,服装开支则属于该省的部分。最近新爱上了攀岩这项运动, 攀岩馆的卡、攀岩鞋子、攀岩相关设备买起来感觉一点不手软,核心原因就是在这个时代,基本的物质消费已经难以满足更高的愉悦,而精神的愉悦变得更加的稀缺和迫切, 也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费。但是兴趣和日常需求的不同之处在于个性化差异太大,很难有大市场的出现,因此细分市场可能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细分市场的客户付费意愿强,粘性高,且不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