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之前,先要穿越冬天(秦小明)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风险资产的细分里,又重点强调了:对于商品市场,大概率先走一波系统性修复,而后进入基本面定价逻辑。股市被信心和预期问题压制得最久,其弹性也会最大。债市则在经济基本面因放松转好的预期之下出现回调。汇率贬值的压力,也会得到较大的缓解。

最近以来,我们也的确观察到了相关资产如上所述的走势。与股市商品大幅反弹一样,国债期货的暴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上周五下午的直播当中,我也提到,行情往后看可以乐观一些。但就消息面的冲击来说,很可能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地之后,各大资产也会较快Price-in,利好出尽。

周末出台的救助房地产的十六条,让今天的债券市场进一步"雪上加霜"。而更代表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数,也在信用回归的预期下出现回调。

总结来说,在强调三个核心定价逻辑(中国的防疫政策/中国地产救助/美国的通胀)发生重要边际变化后,可以对未来更乐观一些的同时,我认为有必要同时再和大家强调一点:

可以乐观,但也别太兴奋。

我昨天的视频里,对港股的看法提出了三句话:

短期看反弹,中期需观察,长期要回归。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短期反弹不用解释了,大家读懂。中期需要观察什么呢?观察相关公司的业绩兑现和美联储货币立场的边际变化。

长期要回归的意思,不是会回到前期高点,而是回归到新时代这些公司(尤其是科技互联网)的新增长隐含的估值中枢,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很难再回到过去。

就整个全球股市来说,尽管现在都就美联储因为通胀下行会放缓加息的预期达成共识(表现在股市债券与美元上),短期可能会维持一个反弹节奏。

当这个共识定价结束之后(很可能已经结束了),股票市场将进入新的定价逻辑:从美国经济基本面和美联储的新动向中寻找线索。

超鹰加息模式结束,甚至加息结束,也不代表美股就此开启牛市。

如果对此不够理解的同学,回去学习一下与当下最相似的1973-1974年的美国经济,美联储货币政策及大类资产的表现,就能明白。

简单说,股票定价,既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也与基本面(宏观上表现为经济增长微观上表现为公司业绩)不可分割。两者的合力,又决定了风险偏好,进而决定整个市场的走势。

1974年,美联储因为衰退压力,停止加息甚至降息。但因为通胀一直高企,降息犹豫不够果断,且经济步入明显衰退,合力导致美股一整年暴跌。

这对当下的启示是:

市场需要高度留意的,不再是"how high"也就是加息到多高结束的问题,而是:

how long,也就是加息到某一个点位,会在这个点位维持多久的问题。

如果维持高利率时间较长,长到与前期金融条件过度紧缩和通胀一起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那么美股走势来个近似版的1974也不无可能。

对于A股而言,底层逻辑与美股并无二致。

差别无非在于,美股的核心矛盾是通胀和可能的衰退。A股的核心矛盾是衰退何时复苏和可能的通胀。两大核心矛盾的时序不一样,仅此而已。

接下来,A股需要观察经济复苏的力度,尤其是地产链的走向。尽管我们看到了政策的友好,但预期落地后,是现实跟上还是依然拉垮,需要时间验证。

除去市场,在防控优化后,普通人的生活,也同样可以套用这句话:可以乐观,但也别太兴奋。春来之前,先要穿越冬天。对市场的态度,短期乐观后,要保持一份理智和谨慎。

既要抬头望天,也要埋头看路。只顾看着诗和远方,和只管埋头赶路,掉进坑里的可能性来说,并不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