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投资策略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2年A股投资策略分析(公开版)

(公开版不包含推荐标的)

    风险揭示:本文观点仅为个人根据本人知识体系逻辑判断,本文可能存在因为知识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逻辑漏洞。本人并不能保证市场行情一定会跟随该文章判断策略仅供参考。

开    篇

仔细一想今年写年度策略居然是第6年了,时间过的是真快。每一次写年报都得把之前写过的内容看一遍。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就是看自己之前写过的东西居然还能学到东西。这些年中学习到的知识和体验过的经验如果我没记录下来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忘了多少。

我总感觉今年的会比较难写,原因在于这个位置很敏感。我虽然过去几年形成了以美林周期为研究核心的投研体系,但毕竟时间还短,尚没有完全经历(或者说先验)一整轮的周期轮转。更何况最近几年A股市场基本上是年年变,我只能尽力去把握其中的核心脉络,而细节依旧只能靠经历去提升。

目前市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这里是存在两种可能性的,有些人觉得像那种这里即可能涨又可能跌的话都是废话,但有些行情在实际遇到的时候真的非常棘手,方向上不能百分百确定,那如何采取实际交易?肯定不可能靠蒙吧?这就必须依托更多的参考因素和更完善、更折中的策略来保证安全底线。

开篇尽量不说太多废话,今年依旧是“老三样”——自我批评(2021行情回顾)、放眼未来(2022行情分析)、如何实践(策略)。第四部分投资建议标的则为完整版独有。首先我们开始自我批评阶段。

2021年行情回顾

2021年做年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在一个大的错误基础之上做的马后炮修正,万幸的是市场还算给了机会修正。因为新的复苏周期是在20年的4月开始,按照周期对称性推算是能覆盖21年全年的。所以我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2021年都是上升周期。同时基于周期特征的分析——消费牛市下的大宗消费复苏。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一轮的消费牛市会在新的复苏过程中呈现两个核心:

一个是以食品饮料为核心的传统消费白马电器会在21年让位于以汽车——乃至于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新主线。原因很简单,因为食品饮料涨的太早,涨多了,同样都是理论核心,一个没涨过的大宗消费汽车必然会在上升周期中表现的比你一个已经涨了很久的可选消费要更有潜力。

这里面还有一个叠加因素——光伏新能源。光伏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新兴产业,实际上在15年的时候就爆发过一次。但真正的产业成熟的确是在15年之后。我对市场的理解中有一条叫:牛市的主线必然是针对新成熟的支柱产业形成一次且只有一次大规模牛市。从这个逻辑看,从没有形成过牛市的光伏新能源产业理论上是具备牛市基础的。因为光伏产业很成熟,同时也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支柱之一。这样光伏新能源,甚至于包括所谓碳中和(光伏新能源碳中和本质为一体)具备牛市主线基础。当然,我当时对新能源行业和光伏行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甚至于哪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都不知道。我只是简单的想起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同时因为汽车具备双重特性:大宗消费+机械工业强周期。这样新能源汽车就叠加了三个特征:

1、大宗消费。

2、强周期产业。

3、具备成熟产业基础的新能源产业链。

而我在过去反复强调的是,我们面临的新的复苏周期特征是什么?

所以我得出了结论,新能源汽车在新复苏周期下将会不可限量。而实际走势如何?

一张图可以很明显的表达出了结论是否正确。只不过这里其实我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产业链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够。我甚至于不知道上下游的区分。我光盯着了以比亚迪为首的汽车标的,而忽略了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上游标的。虽然两者走势区别不大,但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两者的速度并不相同,比如在2020年,通胀没启动之前,比亚迪的速度是快于宁德时代的。但是在资源通胀启动之后,具备强周期特征的上游龙头宁德时代在21年的走势稳定性就比比亚迪要强了一些。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上下游在复苏周期和通胀周期的表现会有所区分,以后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下细分。

第二个核心支柱就是以资源股为首的强周期会重新走上舞台。但是我的结论是本轮强周期的大宗商品表现是远远不如牛市核心的消费的。我举过一个对比例子,如果一轮牛市下来,消费平均有10倍涨幅的话,本轮大宗商品的涨幅预期大概也就是一两倍。当然像锂电池产业链这种叠加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双重驱动属于例外。这也是我刚才一定要强调一下上下游区别的原因。

从实际走势上看,大宗商品的指数走势就是两倍涨幅。当然有些个股可能例外。但个股不在我考虑范围内,我强调的是行业。

然后我就得出了2021年的整体宏观结论。

从图上看,大家仔细想一想过去的一年。我这几个结论那些是对的,哪些出现了问题?

首先复苏周期26-27个月的周期没走完,这个暂时无法证伪所以我们后面再说。

一、今年的新能源车是远远超过食品饮料的。这一点算是对了。

二、食品饮料去年大级别震荡是对的,但新高问题无法解决。这里面需要注意,食品饮料的指数走势是没创新高的,但有些个股创了后期新高。下边我们对比一下食品饮料和青岛啤酒

当然,个股的走势不能取代指数本身,我在部分个股7月创了新高之后还洋洋自得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后面肯定食品饮料整体都会创新高。结果实际证明这一条我还是错了。至少2021年食品饮料指数没创二次新高。后面能不能新高我们后面再说。

不过这个错误没让我吃很大亏。因为我2021年的重点都在新能源汽车上,食品饮料顶多算是逃顶之后抄底失败。

三、这一点算是去年犯得几个重点错误之一。就是我没有认清中证500的指数性质。在去年初的时候,我依旧认为市场的主要分为以沪深300为主的中大盘和以中证500为主的中小盘。但在实际走势中我发现500的走势并不是完全符合预期。

这里我想插一个比较打脸的事实就是,我自己在2021年初的时候考虑过牛市风格转换问题(大小大)。但首先市场变化快所以我没法确定,所以我最开始定的计划是只躲高点,不做小盘。但实际上我还是认错了。一季度的高点是躲了,后面的小盘也做了。所以实际上去年的确出现了风格转换,而且转换的级别远超我的预期。

我们再回过去说500走势预期的问题。就是我发现500指数的速度比中证1000慢了不少。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主观上总觉得500就是核心小盘股了,1000指数我直接归类为垃圾股的。但是为什么1000指数走的会比500要快?我刚得出了A股市场不会再炒垃圾股的结论了,为啥还要炒?经过分析,我打开了中证500指数成分股,我才发现一个问题,中证500指数权重为啥全都是钢铁煤炭有色化工?这在之前不都是沪深300标的吗?后来我才想明白,原来经过数年的发展之后,A股这4000多家公司已经是15年的一倍了。在经过指数更替之后,现在的指数已经分化为沪深300为大盘股,中证500为中盘股,中证1000才是目前的小盘价值。所以指数风格轮换应当是沪深300和中证1500的轮换,而不是沪深300和中证500的轮换。既然是1500轮换,那1000自然就比500要快了。

以上算是年报策略犯得主要错误。这些是我在2021年8月做策略跟踪的时候讲过的主要问题之一。

单纯从年报角度上能分析的就这些。21年实际上的主动错误要比20年要少一些。当然懒的毛病并没有改掉,只不过做了优化,就像8月这次策略跟踪就是忽然觉得不能懒了然后加班赶出来的。今年我希望自己能再勤快些吧…..尽力…..

下面我们开始重头戏,这也是我去年策略跟踪之后另外发现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市场变化,由此我们将引出我们的2022年市场行情分析。

2021年行情分析

我在今年的8月份做完了策略跟踪之后,当时对于市场最新的理解是在美林周期基础之上重新构架回了牛市三段论。这也算是对市场体系的一个补充。两者并不冲突,因为美林周期是更大的系统框架,而牛市三段论是美林周期中一个周期的运行方式。今年的分析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旧是宏观周期,第二是牛市三段论的运作特点,第三是技术分析。下面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

宏观周期分析

去年的宏观周期分析主要结论是从2020年3-4月,运行一个复苏周期,持续时间为26或者27个月。最终节点为2022年的5月或者7月。起点区别主要是以市场最低点为起始点为还是以最后一次降息为起始点位。两者相差一个月。这个时间误差对于整个周期尤其是2021年全年来说无所谓,找终点是2022年的事。

2021年的全年乐观的同时,我结合技术分析和美林周期分析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2021年会有两个高点,其中第一个高点在一季度。然后市场会回调大概一个月(现实是在2月18日出现了特大级别顶部结构,结构运作16个交易日。接近一个自然月)。市场快速下沉之后,消费板块(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包括食品饮料新能源车)还会创第二个新高,然后市场会创出第二个大级别高点,再进行更长时间的回撤(可能为2个月)然后再集中拉最后一波。

事实上第一个高点推算的确算是精确,之后食品饮料新能源车也的确在3月之后开始往回拉。当然,我在3月之后选择的是新能源车和中小盘标的。然后后面的行情大家都知道了,新能源车的确创了新高,但是食品饮料在7月中下旬扭转直下。

我在8月策略跟踪中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风格转换的问题,也就是第一次从大盘风格转移到小盘上。但是为什么只有新能源拉而消费白马持续下挫呢?这个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我当时认为,应该是大小大转化的过程中,食品饮料白马蓝筹被之前的行情透支了。而新能源车产业链是新主线,所以不受相关影响,就好像13-15年的创业板一样,无论什么波段,创业板都会新高。

诚然,这绝对是原因之一。但依旧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是经济复苏周期,央行为什么要在7月15日降准。而消费的下挫恰恰是在第一次降准之后。然后市场进行了第二次降准和一次LRP降息。消费基本上一直就在底部晃荡。为什么?央行在最早说要在7月15日降准的时候我本人都差点蒙了——这不应该啊。因为这无论怎么看都是衰退周期的表现。18年1月25日降息开始之后市场变成什么样大家是都清楚的呀。降息通道的本质就是美林衰退周期啊。复苏27个月刚到一半,直接变成衰退?这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但如果一个事物的出现,看起来不符合逻辑,要么事物本身有问题,要么是出现了你没观察到的其它干扰因素。

而事物存在即合理。降准就是衰退。现实是不会说谎的。同时美林周期本身也是符合资金流基础逻辑的正常周期,哪怕有波长波峰的时间长短问题,但是不会出现跨周期运作问题!也就是市场绝对不会出现从复苏周期直接跳到衰退周期的问题。其中必然有过热和滞涨在。那这两个周期藏在哪里?

好,我们来思考一下,假设市场的确是进入衰退周期了,那么我们以7月15日作为衰退周期的起点的话,必然之前市场已经运作了三个周期了。三个周期用时多久?

如果以2020年3月19日为复苏周期起始点,截止到2021年7月15日——也就是以降准日作为衰退周期基准日。过去全部三个周期运行天数为483天。平均每个周期运作天数为161天。那么以美林周期划分的过热周期起始点位2020年8月27日。滞胀周期起始点位2021年2月4日(此时距离2月18日5个交易日)。

  如果以4月20日LPR降息为起始点,截止到2021年7月15日,全部三个周期运作天数为451天,每个周期运作天数为150.3天。则过热周期起始点为为2020年9月17日,滞涨周期起始点为2021年2月14日(年假)。

这样说可能不够直观,下面我们用沪深300图例给大家展现一下,之所以用沪深300,是因为沪深300走的最为标准。而沪深指数本身收到了市场风格转换的影响,所以走的有干扰。

有没有发现很有意思?两种起始点位分析,除了复苏转过热的间距在14个交易日.过热转滞涨的点位很集中的在5个交易日内。从图形划分结果看,第一种计算方法看起来更为标准。

同时,7月15日距离7月22日的跳水前的高点也是5个交易日。以历史经验看,这种数量的交易日误差基本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结合指数后续走势。我基本可以断定,现在周期已经处于一个小衰退周期中。并且以151天或着161天运行周期运行着。我们简单对比一下社零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排除一季度的社零数据因为疫情原因显得很突兀,数据的突然跳水是从7月开始的。然后社零数据下去之后就没上来。这也说明了,衰退周期是有效的。

那现在就有意思了。我去年年报的27个月大周期复苏要被打脸了?其实并不是,被打脸的不是27个月的复苏周期,而是我没意识到这里出现了新的周期分化,美林电风扇重现江湖。在2008年到2015年的过程中,整个市场就已经出现过周期分化。我解释过为什么美林周期会有分化,是因为中国在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过程中,受到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周期干扰造成的。那时候的美林大小周期中,大周期的衰退周期是以7年为单位的。往下细分数个小周期我认为是很正常的表现。细分出来的美林周期平均为16个月的小周期(18年开始的小周期衰退最终用时27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初步判断新复苏周期也为27个月的原因)。我只是没想到下面又细分出了新的小周期。

周期出现分化必然是市场稳态出现问题了,而且周期越小受到环境影响的敏感度越高。这里能出现小周期分化,唯一能解释的只有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自身经济周期起到了冲突。毕竟外围环境和去年没什么变化——至少我没看出来变化。

而更大的美林周期近两年我基本上没提过,是因为在以7年为周期的大周期中,只要不是大周期衰退,市场都不应该太惨。至少过热周期不应该,至于超大周期的滞涨那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而以实际观察来看,更有实操意义的是次级周期,也就是我说的27个月划分出来的周期。而更细分的小周期,也是最近刚发现的。所以性质上我们需要继续分析。但是有一点我一定要再强调一遍,周期越大,受到干扰的可能性越小,周期越小受干扰的可能性越大。那现在的问题有两点:第一,这个小周期衰退什么时候结束?第二,这个小周期衰退还会不会受到其它干扰造成延长——就好像18-20年的衰退周期一样。

如果本轮衰退周期依旧能以之前的两种计算方法结束的话。那衰退周期的两种计算结束时点分别为2021年12月13日或2021年12月23日。推后5个交易日也就是一周,分别是2021年12月20日和2021年12月30日。

在节前的12月15日,社零公布的数据现实社零再创新低,12月20日LPR时隔近两年首次降息(虽然只有5个基点,但是意义不同)。

现在假设我身临2020年的4月20日,看到LPR降息之后,我是否能百分百确定这里是最后一次降息?要知道市场降息的第一次是利空,而最后一次才是利好。但人没有前后眼,我现在能否确定这是最后一次?

很明显我没那么大的把握,所以近期我一直在强调这里是敏感期,我需要另一个辅助的行情判断方法——债市是否转向。

在2020年我最终能确定市场低点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北水在4月7日开始大幅流入。这一点现在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年前北水高速流入本身也是健康信号。其次社零数据在4月开始反弹,而这一点我们需要再等一周才能知道去年12月的社零表现。最后一个就是债市在2020年4月29日见大顶——当时我们是以国债ETF作为参考的。因为降息对债市是绝对利好,但是最后一次降息对债市是绝对利空,所以降息之后债市下降是周期转换的重要信号之一。那现在国债ETF是怎么样的走势?

国债ETF目前处于一个12月31日以来的回调波段中。同时这里具备衰竭高点迹象但还没确认。我目前只能说这里大概率具备周期转换的可能性。

那现在就再考虑两个问题,如果这里周期转换成功了如何?如果这里没转换成功而是再一次周期延长了又如何?

首先,如果这里周期转换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衰退周期无论再怎么惨,之后也都将迎接新的复苏周期。虽然是小周期复苏但依旧是复苏周期。而复苏周期本身是最利好股市的各大版块的。我们可以看到大小周期叠加的2020年3-7月的表现是多么的狂野。只不过这里转换出来的复苏周期依旧只能判断为小周期的速度周期。也就是如果小周期衰退继续延续161天周期的话,新复苏周期我们暂时推定也会是161天。那持续的结束时点大概就是2022年5月。这个时点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大周期复苏的技术结束时点!两者共振的如此巧妙,无法让人不怀疑这简直就是经济周期的艺术表现。

如果照此推演,之后小周期会进入过热,大周期也会同步进入过热,这样周期的表现就会非常完美。不过现在有一个小问题。节后这两天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了,以新能源为首的指数在疯狂下压加速赶底。当然,这里下跌速度快我认为是好事,因为从沪深指数上看,这里没什么太大的下行空间,速度快那时间就会短,时间段就意味着结束的早,结束的早也就是说衰退周期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底部,虽然不是12月30日,但也相距不远。

那如果这里加速赶底成功的话,衰退周期结束时点只要不超过一个月,也就是在1月中下旬之前赶底成功,那新的小复苏周期结束时点就会在5月底6月初左右的共振时点同步结束。

共振结束后,市场将会出现本轮牛市周期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高点。历时27个月的牛市第一大周期将会结束。市场将会转换到新的过热周期中,考虑到高点级别会非常大,市场将会在5-6月见高点之后震荡近一年时间。当然现在不需要考虑2023年的事情。

同时在新的复苏周期中,市场将会回到2020年3-7月的状态中。那市场复苏周期哪些板块会表现的更好?金融、地产产业链、消费。其中金融地产速度最快,消费次之。或者说在复苏波段中,基本上大部分板块都会有所表现,就好像2020年的6-7月份,没有什么板块没有拉升,无论是大盘股,小盘股,各种行业都有一定表现,分化是在过热周期之后开始的,而复苏周期没有方向分化,只有速度分化。

复苏周期的速度分化其实就决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涨的最快的是谁。一般是之前长期下滑萎缩,在复苏周期业绩反转景气度提升的板块速度最快。而在本轮复苏小周期之前谁最惨?很明显是地产和与地产关联度最高的金融——保险。至今套死在里面的人数不胜数。

其它的无论是小盘股还是消费大白马,其行情最少持续到了21年的1季度。而地产产业链是直接在第一轮复苏之后就崩了,一直到现在才有做双底成功的迹象。

以此类推,最惨的板块后面表现就越好,所以新复苏周期下速度最快的应当是地产产业链(地产、基建、建材)>=非银金融(保险、券商)>地产相关消费(消费为牛市主线,地产相关消费最贴近的是白色家电)>食品饮料>新能源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排序针对的是速度排序,而不是涨跌排序。我不能保证所有版块都一定涨。因为市场资金一定会优先介入潜力最大的板块,直到资金溢出之后才会介入到下一个板块中。如果资金足够多,那市场可能所有板块涨幅都差不多,就好像202年7月6号之后的那一周行情一样。但一旦资金不够充裕,那一定是从最后部的资金往前抽调,直到最大的蓄水池崩解掉。

有人可能会说,国家一直坚持房住不炒,一直打压房市,你为何还觉得房地产会有启动的可能?我要说的是,国家打击房地产是为了将这个行业压缩到可控范围内,而不是把这个行业一棍子打死。最近一年多的地产暴雷实际上已经开始危及到国家经济运行了。这并不是合理的控制方式。合理的经济发展,是有房地产一席之地的,但不能再像之前一样疯狂扩张。同样的,过度的悲观也是要不得,除非你觉得房地产这个行业会消失,否则房地产一定还会逐渐发展,只不过速度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快。而现在的机会是国家对地产行业的过度打压造成了地产行业普遍失血过多甚至有休克可能。所以政策上需要对地产行业拉一把,保证其具备潜力的优势企业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叫预期反转。也就是地产行业从马上要死变得不死不活然后变的相对健康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了解股市的人一定会熟悉,因为地产的估值被打压到了一个非常极限的状态,甚至是历史上没出现过的超低估值阶段。在此阶段下返回正常估值的估值回归过程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潜在空间。这也是本轮复苏周期的地产启动逻辑。同样的,我们不需要对地产预期过高,一旦复苏周期结束,地产一定会回到弱势中来,但是再也不会回到之前那么低的估值了。

而最近两个月地产行业频繁出现政策上的放松口径实际上已经让地产度过了最惨的阶段,剩下的是对地产的预期反转配合周期节点的新一轮戴维斯双击。

而保险则是因为地产债问题被一直拖累到现在,中国平安的估值创造了历史的极值状态也是因为华夏幸福的地产问题。这两个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地产一旦苏醒,那保险也必然会跟随反转。同样的之后的白色家电就更容易理解了。而食品饮料相对家电白马的预期就要差一些。新能源刚崩,虽然是贯穿主线的板块,但其涨幅已经巨大,后面的预期最多为回前高,而不再具备连创新高的潜力——至少本轮复苏周期没有。等到下一轮可能就是一年后的事情了。

新的复苏周期以目前推演大概率会在5月左右结束,可能会延续到6月。再之后市场将会迎来一个重要的高点。本轮牛市就算是完美结束了。同时市场会进入新的大周期——过热周期。而过热周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是加息!我之前强调过,复苏转过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加息,然后债市会进一步下沉或者横盘。但结合目前的经济环境,新加息周期下加息的表现我不确定是什么。有可能是不断的收紧货币,也可能是提高长期贷款利率,也可能是市场实际资金利率的提升(就像16年)。更直接点可能就是LPR加息。所以这也是我对今年的第二个重要论断——今年会加息!

这一次的加息周期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不太像是那种经济变得过热不得不控制的加息。结合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认为本轮加息周期的目的可能会因为两点:1、地产政策的复苏造成了市场对于房价涨价预期的重新抬升,纵使有限购政策,但是传统的惯性不一定能压得住资金的疯狂。所以市场会为了限制地产过热而先一步加息提高炒房成本。这也会同时打压地产产业链的股市市值。2、我最近今年一直强调因为中国是独立周期,所以和世界经济节奏是有一定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美林周期总是分化大小周期的本质原因。当前世界环境下,中国是复苏周期,而欧美国家是过热周期,英国已经开始加息,美国也必然会在未来加息,它们再不加息通胀就完全控制不住了。中国可能会因为世界环境的影响也对货币做一定程度的跟进,力度不一定很大但也会进入加息周期。或者说中国一直在等你美国先扛不住加息。

到那时,因为股市刚刚结束一个阶段,短时间内不会再度启动。债市会因为加息的打压没什么表现,我们场内能做的东西有什么?可能只剩下通胀周期下的大宗商品有一些因为提价造成的结构性行情在,其它板块都会因为加息周期的开始被进一步打压。

而除了场内的大宗商品外,我这两年实际上更倾向于在加息周期做CTA(管理期货)相关的东西。因为加息周期等同于通胀周期,期货品种会出现大量的波动机会,而管理的好的CTA应该会有不错的阶段性表现。就好像2020年的7月到2021年的2月这个阶段,CTA市场的表现非常火热。

CTA类资产也应当是加息周期中最优质的可投资资产之一了。当然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我只是提个方向。

牛市三段论

在17年的年报中我特别强调过牛市具备三个阶段,第一段是大白马蓝筹行情,第二段是中小盘行情,第三段是滞涨蓝筹补涨行情。而在这个过程中牛市的主线贯穿全程(08年牛市的大宗商品,15年的计算机创业板,20年的消费),在三个阶段都会有表现。所以这个特点也叫牛市三段主线贯穿论。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牛市三段论越来越模糊,尤其是18-21年这几年我的注意力集中在美林周期与外资引领的资金结构改革上。我一度认为在新一轮的牛市中,紧紧把握主线即可——也就是我本轮曾经想只做消费(食品饮料新能源车)。而牛市三段的风格转换可能随着外资的大规模入场已经没了。所以我才提出过未来的风格转换可能只在沪深300中证500之间轮转了。之所以我还觉得可能有风格轮转,是因为2020年极为惨烈的大小盘分化和抱团股行情。因为抱团到一定程度之后,估值是扛不住的,早晚会崩。而小盘股很多估值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当然,这个观点现在看是有错误的。我在8月的报告中已经重新说明,实际上市场依旧具备了风格转换的能力,同时市场的资金依旧足以支撑主线+风格转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市场节奏的错位问题。主线+风格在不同阶段会表现的不同,比如21年之后小周期分化,让食品饮料退出了主线竞争行列,主线只剩下了新能源车产业链和符合小过热周期的大宗商品。风格则是小盘股风格。这样去年下半年的行情就可以理解了:大主线是新能源贯穿全周期,小周期上强势品种的大宗商品为小周期主线,食品饮料则因为衰退周期被拖下水。小盘股行情则一直持续到现在。

同时在8月份的分析中,我指出了一点市场的风格转换往往伴随的是极为惨烈且明显的大级别高点。

但在牛市第二段转第三段的时候我却观察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单纯小盘股行情是无法触发全市场特大级别高点的。本来如果不出现小周期分化,那食品饮料继续跟上新能源的话,指数一定会拉出我去年年报预测的第二高点。但就是这么巧合的市场出现了小周期分化,食品饮料没出现第二高点,这样全市场就拉不出比一季度更高的高点,这样我就没法通过技术高点判断第三轮的风格转换。

然后我就只能寄希望于历史行情中找到参考,15年就不用说了,根本就没有第三段。而08年中,中证500和中证1000是作为小盘股指数出现的。我们观察一下他们在06-08年的走势如何。

两个小盘股指数在530之后是连续两拨拉出了新高。但相较之前速度慢了不少。最终也是在大盘最高点的时候同步见顶。这还是有连续的超大级别顶部结构的情况下。

所以单纯从历史经验看,一轮健康牛市中,小盘股行情在第三轮的表现应当是因为资金被抽调向低估值蓝筹,所以拉升速度减缓而不见顶——因为还有韭菜在入场。

而本轮因为有小周期分化的原因,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周期转换节点出现,而这个周期转换节点之后会把资金吸引往低估值蓝筹,小盘股会继续拉但速度会越来越慢,同时每一次调整级别都会变得更大。因为低估值蓝筹的补涨会带来新的全市场指数顶部结构。

所以综合来看,本轮牛市三段将会因为新复苏周期的出现而进入牛市第三阶段——低估值蓝筹补涨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滞涨的蓝筹是地产,其次是金融,再其次是低估值大白马消费。主线依旧是新能源,但速度上新能源会让位。这样以牛市第三阶段的特征来评估,市场速度应当是地产>金融>低估值大白马>小盘股=新能源。然后市场会在地产金融再出现高点后见到牛市大顶。

技术分析

今年的技术分析相对去年就麻烦了很多。首先第一点就是市场不再指数共振。各指数周期的分化又开始变得很严重。那现阶段我们能看什么呢?

沪深指数整体上依旧是收敛状态。从指数走势看,这里目前还在延续一个收敛三角形状态。不过深圳走的相对危险。我认为这里的下轨较大概率不会有效破掉。因为短期市场指数已经出现过一个超卖技术低点。虽然之后破掉了但如果指数继续向下还会形成新的超卖低点。

同时,如果这个位置能减速一次的话,那这里将会出现一个衰竭基点。也就是后面即使反弹之后再向下,只要速度不是过快,那每下一次,就会又一次新的底部衰竭。如果不创新低,则就会延续收敛形态。

这里存在的一个风险是,如果这里不减速怎么办?如果这里不减速,那整个形态就会变得很难看。首先市场破位会引发大量资金出逃,那样容易形成踩踏事件,其次再想出现衰竭基点就需要很长时间以后了,可能一两个月都止不住。

乐观点考虑,如果这里也守住了。那么很容易和周期形成共振,然后市场转头向上。只要这里能转头向上,权重大概率会带动指数创下共振新高。到那时候市场就又会回到去年一季度的节奏中,到那时再找衰竭高点就会变得很容易。我们就比较容易出逃。即使没有衰竭高点,配合周期节点和其它的趋势技术也容易找到比较合理的卖点。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乐观的角度考虑,如果按照悲观角度考虑呢?万一这里守不住,形态破了会成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做一下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

在前两部分的分析中,我一直在强调当前的时间点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市场能在这里止跌并转向一切就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我们总是要向自己问一个问题:行情真的就能按照如此完美的节奏出现吗?

这里能收住的前提是复苏周期能启动,复苏周期能启动的关键看两点:债市能否转向、社零能否见底。但这两点在当前我们都没办法保证。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个分析预案是,如果再过两周,也就是到1月20日左右。最新的社零和LPR数据都出来了。假设社零继续创新低,LPR再降5个基点。债市又创了新高。那会如何?

首先1月20日算是一个比较极限的节点。如果市场能在此完成筑底,那还好,最多周期延后了一个月。那新复苏周期的高位节点会延迟到7月。一样符合之前的27个月的2个结束节点之一(5月或者7月)。只不过时间误差就相对大了一些。市场走势也会变得很难看。有些板块会砸的更深,比如高位的新能源。甚至于地产也会再次探底。当然,对于没有入场的人来说,地产再次探底是优良的二次买点,对于早一步进场的人来说会承担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磨损。

其次,如果1月20日还守不住呢?市场继续向下砸,砸漏了怎么办?以目前的市场形态看,如果这里被砸漏了,那就容易形成一个悲观预期。后面再想收回就不是短期的事了。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衰退周期再次延期了。尤其是这种小周期受到经济周波动的影响很大。经济被疫情再度干扰造成衰退周期延期也不是超出想象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乐观预期的1-5月行情就没了。而且我认为疫情发酵虽然可能影响小周期但是很难再影响到更大的周期。也就是说大周期不可能直接跳到衰退上,只是小周期衰退延长了。

那再假设衰退小周期真的延长了,什么时间会结束?我认为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5月的节点依旧很重要。因为在18年我们假设过大周期嵌套5个小周期的情况,周期节点也很标准。这样衰退周期从5个月变成10个月。到5月左右结束,那出现的情况就变成了小衰退周期10个月。如果周期符合对称性特征,后面新的复苏周期也会变成10个月。这样反而牛市第三波的上涨周期变长了!

第二、假设在5月前结束,比如2、3、4任意一个月(必须在这三个月中再出现一次降息降准)。同样衰退小周期会延长到7、8、9个月。后面对称性下的复苏周期一样会变成7.8.9个月。但这样就说明这个27个月的大周期复苏也延长了,本来是27个月,到时候就变成了近40个月。大周期过热出现的时间最晚能到明年1月了。也就是中国加息可能不在今年。

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风险是因为降息通道没有结束,所以衰退周期没有结束。然后这里市场就会继续往下砸,越高位的砸的越狠,新能源可能再腰斩。食品饮料一样可能再砸一波。金融地产也容易被拽回前低之后再重新启动。

但这种情况的好处就是虽然我们会在今年上半年承担痛苦(毕竟你必须在此点位附近进场,不然就等同于错失买点)。但是下半年就会好很多,因为新的复苏周期来了,而且时间会更长。甚至于会再涨一年。

至于你可能会说,万一5月之后降息通道依旧延续的情况,以目前的市场点位看,那就等同于牛市第三波没了,到时候小周期衰退会逐渐变成大周期衰退取代之前的周期。然后我们周期就要变得重新计算。比如没有大周期复苏,2020年3月-7月就是复苏周期。之后是过热,滞涨,衰退,根本就没有分化,只不过周期轮转变快。

然后这一轮就是一个小熊市,衰退周期变长,后面再出现复苏周期就又回变成一个新的牛市。这倒是挺符合慢牛理论的,只不过概率有些低。

综合市场分析

通过宏观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大概率当前时点附近衰退周期会结束。然后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小周期复苏,并在5月份结束。同时大周期复苏也会结束。在这个阶段,市场之前超跌的地产产业链(地产、建材、基建),金融(保险7券商),消费(家电)将会有不错的指数级表现。小盘股风格将会延续但会变慢,并且随着市场每一个高点的出现变得越来越慢。作为主线的新能源将会超跌反弹,但是反弹上限应当为前高,也可能不到。市场将在5月(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间误差,比如到6月之后)之后进入大周期的过热周期,市场会加息。可投资最优质品种变为CTA。

通过牛市三段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是大小大的第二阶段末期,第三阶段又会回到大盘股风格。之后滞涨蓝筹会进行补涨。滞涨蓝筹主要是金融地产超跌低估值大白马。然后大盘将会在牛市第三段末尾结束整个牛市周期。

通过技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收敛三角形的状态,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刚刚突破,而高位的新能源回调空间越来越大,但也应当在附近减速。市场也开始出现低点征兆。

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我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今年大概率会在1月之后进入一个新的以金融地产为主线的快速拉升波段。一直到5月份为止市场见顶,然后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短期场内除了大宗商品和CTA将再无可投资方向。

当然,我们也分析了一个小概率可能,那就是一月份降息通道无法结束,社零不能见底,那将会出现一个极端情况,上半年不涨反跌。这样市场就会变成上半年下跌,然后市场出现低点之后会出现更长周期的上涨周期。当然这是小概率。

既然主要行情已经分析结束,下面我们就进行策略分析。

2022年策略分析

市场分析我们得出的所有结论我先做一个简单提炼:

1、2020和2021年出现了美林小周期分化。每个小周期大概5个多月。

2、目前处于小周期衰退的末期,大概率在1月份内结束。市场将进入新的小周期复苏。

3、2022年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5-6月份前,为牛市最后的一个波段,第二部分为6月份后,进入新的熊市。

4、2022年5月份前的上涨以低估值蓝筹补涨为主——金融地产等2020年7月份之后就没涨过的行业板块。

5、其次是受到地产行业利好的板块——白色家电。最后才是食品饮料和新能源等已经涨过的主线。

6、5月份牛市见顶之后,后面唯一有结构性机会的可能为大宗商品。

7、2022年大概率加息(收紧货币、提升远期贷款利率、市场资金成本上升——类似16年,LPR加息等等)

8、如果出现极端情况社零不见底,降息不停止,债市继续拉等现象说明衰退周期未结束。

9、如果衰退周期不结束,每延长一个月,则后面复苏周期延长一个月。

10、如果衰退周期延长,则低点大概率在5月。到时加息周期会成为上涨波段起点。

因为市场存在一个大概率和一个小概率。我们要在策略上主做大概率,但是要防止小概率。同时我对未来市场复苏周期的潜力板块做了一个排序就是:

2020年7月之后跌的(金融地产)

2021年2月之后跌的(白马消费科技)

2021年7-9月后跌的(食品饮料,小盘风格)

最后是近期破位的周期主线新能源车产业链。

这个排序的实际上也是估值高低的排序。也就是说,从估值角度讲,金融地产最低<白马消费<小盘风格和食品饮料<新能源。

从资金角度讲,肯定是优先从高估值板块撤退,然后进入低估值板块。所以金融地产目前也是最安全的板块。我综合评估了一下,即使这里出现小概率,金融地产向下的空间是真的有限,新能源目前阶段完全没把握,不是说它身为主线不涨,而是如果出现小概率则新能源短期向下压力最大,其次是中小盘、食品饮料。

所以今年的主策略是将去年10月份撤出的新能源仓位加到金融地产上,并对中小盘风格仓位边打边撤。撤出仓位全部调整到金融地产白马家电上。

2021年的投资目标是:成功规避掉最少一个大级别高点。然后吃掉今年的两个主升波段。

2022年的的投资目标设定为:吃掉新复苏周期的这一波,并成功在周期高点撤出。下半年做结构性机会的低估值标的。


                                       谢谢阅读

                                     2022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