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慢行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大周期底部,印象深刻,不论业绩好坏,结合业绩、估值,都要经历2次及以上周线级别的超卖,才算完事,同样寻底过程中对应周线底部大概率会有周线级反弹。个股走势也不一定和指数同步,指数大跌期间,个股已经见周线大跌的票会做一次日线级别调整底部。

热门回复

我的定性分析是汽油消费受新能源车影响减少,石油使用减少,石油输出国减产维持其利益,油价上涨,国内煤化工受益。。。
从全球的角度看,如果石油行业因为需求的原因,降低了高附加值的成品油生产比例,那石油的整体价值就会降低,产油国如果想维持原来的利益,就会进一步限产提高石油的价格,这样石油产量就会有所降低。
而中国的石油化工因此成本会提高(因为石油进口占70%),而煤化工则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竞争力反而会因此提高(因为煤化工用煤基本都是国产),煤炭需求因此增加。

是的,凡是大工业生产都要考虑技术可靠,经济可行。
上游大宗产品都要考虑能否自主可控。
[围观]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煤炭既是能源,也是粮食,没有煤炭就没有化肥,没有化肥那我们的主粮就不够。。。
民以食为天。
[呲牙]

那你就误解了。[大笑]
煤化工都在中国,煤作为原料使用是不计入能耗的,并不受碳达峰/碳中和的限制。
传统煤化工的问题不是能耗,是需要水资源作为污染物的载体,然后污水处理起来很麻烦成本也高。所以以后会我们会发展新型煤化工,不需要太多水去参与转换过程。

很多东西是互相关联的。
当前国内化工产能已经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放长时间看,终端需求还没到顶,后边几十年应该还能有增长。
油头、气头、煤头三类,从资源禀赋来看,石油和天然气我们的对外依存度太高,而且进口是需要大量外汇的。
我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每年生产2亿吨石油,进口5亿吨石油,进口石油花费约3700亿美元,折合约2.5万亿人民币,而且石油价格我们没有定价权。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石油有54%用于生产成品油,而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预计将来会影响石油需求的18%~20%,所以要发展煤化工,现在连中石化都在出手买煤矿的矿业权就是在未雨绸缪。
网页链接

你说的是这个贴吧?网页链接
我当时在场。。。[呲牙]
化学品可能是石油的未来,但供应过剩将继续成为困扰化工行业的一个问题。
汽油不会消失,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收入增长的驱动力,因此,石油公司正在转向化石燃料的一个终端市场——化学品,这个市场的顶峰在几十年后才会到来。
根据Chemical Market Analytics的数据,到2028年,全球聚乙烯产能预计将从2023年的1.47亿吨增长到1.76亿吨,这其中还不包括沙特的“从液体到化学品”项目。
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bian Oil)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大约三分之一的石油运往化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塑料。
沙特阿美目前将大约100万桶石油加工成化学品,因此此次产能扩张可能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会为全球供应量增加10%的产能。
[大笑]

他总是喜欢自己给自己加难度,不加难度好像不显得自己专业,属于基金经理那种类型。
[大笑]

小师叔吧,师祖?这么老了。。。[捂脸]

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基础性大宗性的产品第一考量是成本为王。

我对化工整体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如你所说,化工更靠近下游,所以对市场需求更敏感,与国内经济总体指标相关度更高,属于所谓的顺周期品种;
2.化工品直接出口量目前与内需相比还不大;
3.目前上游成本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增量不足,行业内卷才是;
4.结构性问题确实突出,所以要在其中找技术性护城河或产业因环保等问题产能严格限制的品种,才有独立的业绩走势和市场走势,否则就只能博逆境反转的企业,这个就要看经济周期了,两者选题难度都不小;
5.化工行业不会消失,需求规模也不会萎缩,产品阶梯式提价也是必然的;
6.行业内进入残酷的淘汰阶段,企业剩者为王;
7.看好化工,根据目前股市的特征,分化将是长期的,根据企业盈利能力定市值而不是乱炒还是稳稳赚钱的;
8.建议多跟踪研究细分品种,着眼企业的规模、在同行产品里的竞争力、产品跟哪些下游新兴成长的产业相关度更高,企业管理能力这些方面,择优录取。
魔鬼在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

不以想像代替观察,这个位置上下方向各50%。
不是季月级别的大方向抉择,多空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