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二):互联网产品技术人才如何选择公司?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5回复:18喜欢:60

这是张一鸣十年前微博的一篇文章,彼时的头条还是一个小公司,还在为招募人才发愁 。这篇文章对互联网产品技术人才如何选择公司,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互联网行业选择远比努力重要 。择业观点现在仍不过时,其实对投资也很有启发,如原生成长能力等等,张一鸣30岁前,年纪轻轻满满的都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值得深读,全文如下:

最近有点郁闷,又有候选人把我拒绝了。其实拒和被拒经常发生,并不都导致郁闷,但,候选人以这些理由选择别家公司除外:

1、他们刚融了x亿美金 。感觉他们公司比较大;

2、O2O比较火,离钱比较近,感觉是比较好的生意;

3、他们给高级总监Title,我可以管100多个人的团队;

4、有巨头投资了他们,感觉肯定行了;

5、他们(竞品)如果能做到你们1/3规模,就可能被收购,我现在加入回报也不错;

6、你们发展这么大,估值都这么高了,期权成长空间肯定下了,职位也都占满了 。

我祝福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一些候选人的理由我不认同 。在这里,我愿分享几点我对产品、技术人才选择公司标准的认知,供参考:

01

原生成长能力最重要 。

很多人用 “独角兽” 来形容优秀创业公司,其实还有一个概念也很重要,叫EC值,EC值等于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总融资额 。企业价值约等于估值-现金 。EC值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内在成长能力的指标,历史上Googl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腾讯都是EC值巨高的企业 。假如EC值过低,而融资额很高,就有种被资本催肥的感觉 。有创始人看到钱趴在账上才安心,当然也有创始人再用这些钱去投资很多企业才安心,这些都没错 。

不过总而言之,企业的原生成长能力,是衡量团队的创造力、效率或者业务模式的重要参考系 。而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高EC值的公司,往往有更好的原生增长能力 。所谓原生增长,是说公司通过现有资产、团队,而非依赖外力(外部资金和资源),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

02

一流技术人才应该选择顶尖的科技型企业 。

既然你已经考虑进入互联网公司,那就该考虑快速成长的科技型公司,如果你是技术出身更应如此 。但并非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称得上科技公司 。前段时间流行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互联网营销手段改造卖衣服、卖烧饼、养猪等等,尽管我并不反对这类组合,也很认同它的进步价值,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使用已有的互联网工具抓住了商业机会 。但在我看来,这更是像是生意人,而不是科技人应该做的事,科技人才应该选择创新创造让技术带来根本性进步或者解决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

联系一直以来流行的“降级论”(大意是,干嘛要做这么酷的事情,要学会用技术做一些风险低竞争小的事,死在沙滩上的精英好傻),我不反对不同的人和不同阶段的人选择做降级的事情,但是认为,应该有一些人、有一些公司可以有更高的目标,一流的技术人才应该加入顶尖的科技公司,顶尖的科技公司应该敢为天下先 。

那么,什么是顶尖的科技公司,或者怎么考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创造力?我觉得,最该看重的是技术投入,以及技术因素对业务的贡献,公司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里,有多大比例是通过技术投入而不是地推烧钱完成的 。技术投入包括技术员工的占比,服务器的多少,算法构架上的投入等等,从这个角度,我个人是很欣赏Elon Mask的,从Paypal、Space X、Tesla到 Solarcity,他是真正在做有科技含量,且能让未来提前到来的事情 。当然过去的Apple、微软Google也是如此 。

03

“豪门”和“干爹”未必是好事 。

在我们公司创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有巨头想给我们一个很诱人的投资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数据等等 。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有望快几倍 。当时我很纠结,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 。后来我拒绝了,因为:

1、我觉得这些帮助是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

2、有些资源会让战略变形,比如我们本来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这么大流量,你就会继续投入资源;

3、巨头的负面:卷入巨头战争,被迫站队,乃至“被站队”,或者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独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于吸引最一流人才,因为梦想和可能性无限 。

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又或者对“长远”信心不够 。

至于有的公司卖了未来、卖了愿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条款嫁入豪门,或许founder有机会套现赚点钱,但对其它人才,我强烈建议慎重勿投机 。这样的公司尽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户留存低、粘性差,策略变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团队核心能力成长受到制约,本质上是浮沙筑高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单就找工作而言,稍微修改下范爷的话:不要加入那些嫁入豪门的公司,嫁入豪门就很难成为豪门;而应该加入优秀公司,和它一起成为豪门 。

04

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比管多少人,比title更重要 。

“加入后我管多少人的团队,用什么title”,这种问题也经常让我郁闷,我有时候想问”Whatsapp 有多大的团队?Instagram有多大的团队?“你去xx公司管理100多人,做没有什么挑战的事感觉很好吗?最好的团队难道不是用非常顶尖精干的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吗?

还有Title,现在通货膨胀比卢布还厉害,我一度想学习Facebook的做法,在公司内实施,你想用什么title就用什么title,包括CEO++也可以 。我们HR也经常和我说,能否在title上松一点,我也差点同意了,但后来想想,不放松可能是正确选择,肯定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对事情感兴趣、喜欢挑战、关注个人成长的人 。而那些希望管很多人,而不是做一流事,喜欢通货膨胀title 的人组成的公司,人才密度一定不可能高,因为本质上,这样的人在乎的不是共事人的优秀程度,也不愿意open和其它优秀的人展开合作,更喜欢当“包工头” 。

我在面试硅谷资深工程师时曾问过,你关注管理团队规模吗?几个回答都是:完全不关注,“我比较关注做的事情和股票” 。他们还说,在硅谷一旦管理做久了,再有新锐公司起来,就很难加入,因为他们早期不需要招聘大公司总监。

能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应该比管人和title更重要 。

05

选优秀的团队,选领先的公司 。

中国股市有一个特点,小盘低价股,即使业绩糟糕也容易被炒高,因为股民觉得价格低容易涨 。我最近发现也有候选人有这特点 。比方有的候选人会觉得某公司比我们小估值低,所以,只要做到我们1/3,被收购的话,也有不错的股票回报 。也有人觉得加入更小规模的公司,更有成长空间,才有机会得到更大回报 。

我觉得不然 。比如成立5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家觉得是早期还是晚期?他们后来都有超过100倍的增长 。2010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家认为是早期还是晚期?4年内他们也有超过20倍的增长,这个速度绝对比大部分创业公司快 。所以,早期还是晚期都是相对的,未来的空间大小才是绝对的 。

其次,一个在激烈竞争中领先的团队,往往会持续领先,和落后的团队差距会也会逐渐拉大,比如阿里巴巴和慧聪、百度和中搜 。所以不应该抱持“投机”心理去选择第二名 。

最后,互联网公司多数会遵循“winner takes all”,所以理性的选择也应该加入第一名的公司,并且第一名的公司有更多精力做开拓的事情、做更大平台的事情,而不是跟随模仿 。“分一小杯羹也好”的第二名容易抱着被收购心态,对它来说,“投机”是相对必然和理性的选择,一个优秀的人才,会选择哪个?

总之,对一个产品技术人才,如果要问我什么是值得加入的好公司,短期应该考虑收益是不是稳定、用户增速是不是够快,长期要考虑产品模式、潜在收入规模、行业前景,以及是不是跟优秀的人做有趣有挑战有意义的事情 。

我也知道,这些判断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 。因为有的人喜欢安稳,有的人喜欢事情熟悉和顺手,有的人喜欢自己得到更好的凸显,都值得尊重,但无论如何,希望优秀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也希望更多认同这些理念的人,联系我们。

#实业亦如投资,投资亦如实业# #向优秀的企业家学习#

精彩讨论

时光投资-Edward2023-10-15 11:31

这个认知很厉害,我也看了这个访谈。

全部讨论

2023-10-15 11:31

这个认知很厉害,我也看了这个访谈。

2023-10-04 22:46

投资只选择第一名!

2023-10-15 09:06

用非常顶尖精干的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2023-10-05 23:13

关于投资小公司和大公司,林园说的最好——“婴儿的股本,行业的巨人”“金娃娃”——意思是投资第一名没错,但如果能在第一名还是个小公司的时候发现并投资他,回报率会高很多!

2023-12-10 15:54

m

2023-11-19 00:18

1

2023-10-19 23:18

2023-10-15 17:46

能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应该比管人和title更重要 。

2023-10-15 15:36

转发

2023-10-15 13:41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