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突袭!48万的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对传统网约车市场形成冲击?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0回复:169喜欢:3

 #百度共享无人车运营成本首曝光#   $百度(BIDU)$  6月17日,百度与北汽极狐联合发布了Apollo全新一代的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根据发布会现场透露,这款可投入规模化运营的无人车的成本价仅为48万元,是行业内同类型L4级自动驾驶车型的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整车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Apollo Moon在自动驾驶技术能力、运营体验设计、运营周期能力上实现大幅提升。

1、 在自动驾驶技术能力提升上, Apollo Moon采用“ANP -Robotaxi”架构,不仅让共享无人车套件轻量化,还可与智能驾驶汽车数据共生共享,打造超强数据闭环。在领航辅助驾驶ANP独立闭环的基础上,共享无人车增加1颗定制激光雷达和相应无人驾驶冗余,即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同时,Apollo Moon具备全传感器及计算单元冗余,完善的失效检测及降级处理策略,支持5G云代驾、V2X等功能,整体相较上一代车型能力有10倍提升,在复杂城市道路送达成功率高达99.99%。 Apollo Moon的无人化驾驶水平可以媲美人类司机。

2、 在无人化运营体验设计提升上,Apollo Moon在无人化运营交互上实现多项创新,包括四门锁独立控制,上下车动态身份认证,后排乘客状态检测等功能;在车外交互上,车顶外屏车辆状态显示,便利人车互认;在乘客便利性上,提供后排乘客安全带提醒、语音交互、APP控制空调车窗、智能车门等功能。Apollo Moon提供“专车”级体验,实现更有温度的无人化出行服务。

3、 在无人车运营周期提升上,依托百度和北汽极狐成熟车型的深度合作,以及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升级,使得Apollo Moon整车可以达到5年以上运营周期,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4、 与此同时,Apollo Moon 48万的成本,相比于业内动辄上百万的自动驾驶车型成本价,几乎是一半价格的降幅。一款整车成本相当于中高档辅助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的L4级共享无人车,加上相当于网约车专车使用期限的运营周期,已经真正去掉安全员人力成本的无人化服务,使得百度Apollo共享无人车的商业化落地真正具备了低成本优势,单公里运营成本可以进入网约车运营成本区间。

据报道,百度还与极狐签署了全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预计在未来3年落地1000台共享无人车。这将助力百度Apollo 共享无人车出行服务覆盖更多城市区域,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目标。

 可以预计,接下来百度Apollo Moon一旦国内主要城市的一定区域大规模投入运营,从规模和成本上开始商业化,将有可能挑战现有的网约车出行市场,真正带来共享无人车出行的大变革。

 百度从2013年就开始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是国内最早的自动驾驶的布局者,现在也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目前,百度Apollo获得智能驾驶专利达2900件,自动驾驶路测里程超过1200万公里,并且每天以4万公里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天绕地球一圈,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从2019年百度Apollo就开启Robotaxi无人化研发,已在北京、长沙、沧州、美国加州四个城市的开放道路以及其他多个城市的半开放路段同步开展测试。2021年5月,百度Apollo共享无人车在北京首钢正式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成为中国首家开始商业化运营的无人化出行企业。接下来,百度Apollo将在北京(新增通州区域)、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开展共享无人车落地运营。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Apollo Moon 能否真正挑战网约车出行的市场格局?你认为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前景是否乐观?欢迎球友们在评论区互动讨论……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1-06-17 16:40

B百度只要无人驾驶这一步走对,就可以曲线超越AT

2021-06-17 15:51

从长期角度看,我认为Apollo Moon会挑战网约车市场,它的无人驾驶如果从方便性看,比网约车更及时,更能控制时间。当然这是长远看,短期可能还有各种因素制约,比如说高峰期出行,停车方便与否,另外如果遇到剐蹭之类的处理等等。
如果要实现对网约车的挑战,这些细节方面还应该做的更好,更方便使用人的体验才行。

2021-06-18 19:28

你觉得Apollo Moon 能否真正挑战网约车出行的市场格局?
自动驾驶等级一共分为五级。这次Apollo Moon属于第四级,是高度自动驾驶,在技术层面上可能还有十年的差距。我们想象中没有司机的网约车属于第五级等级,所以现在技术上还达不到,短期之内呢也不会大规模投入使用。无人驾驶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影响到司机的,起码三五年是不会大规模投放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成熟,另外无人驾驶需要与中国的交通习惯相结合,目前在我国复杂的交通环境下无人驾驶很难做到安全,而对于交通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是未来肯定是这个方向,百度这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你认为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前景是否乐观?
大概率会成功,因为现在有很多传统的汽车厂商需要百度来改造自己,来让自己在下一个时代的智能车还有竞争力,这是很必须的。百度的Robotaxi商业化运营长期逻辑好。@夏铁军 @米小满 @红烧划水

2021-06-18 09:51

#百度共享无人车运营成本首曝光#  
百度 Apollo Robotaxi 无人车型目前已经到了第五代,它以视觉方案为主导的自动驾驶路线,车顶也有禾赛共同开发的激光雷达,但所使用激光雷达的线数较低,数量少,所以激光雷达的成本并不高。有完善的失效检测及降级处理策略,支持 5G 云代驾、V2X 等功能。作为一款可投入规模化运营的无人车,所有组件的总成本仅为 48 万元,是行业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能最大限度的进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改装成本。它的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共享无人车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里程碑。此为最大的优势之一,这是目前全球成本最低的无人车,也是无人车首次进入到普通量产乘用车的价格区间,无需司机成本,24小时作业,省时省力省心,肯定会对传统的网约车产生较强的冲击,毕竟,对老百姓来说,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夏铁军 
@霹雳猴儿偷西瓜 @红烧划水

2021-06-17 17:19

如果非要说的严谨点,何止是出租车,未来所有汽车都得是无人驾驶。《第五元素》都看过么?没看过回去补课
我也算半个汽车从业人员,自动驾驶这种东西也算略知一二,从没见过公开成本的,百度Apollo这次也算是开行业先河了,还是对这个价格有底气吧。至于现在robotaxi能不能挑战网约车,那肯定是不能,毕竟你现在不能随时打个这个去买菜啊。但未来是肯定可以的,企业要都这么短视就别干了,现在robotaxi本身就是滴滴、uber这些网约车公司的战略级项目,只不过百度玩的早,技术优势大而已。否则现在早就是这些网约车公司来说robotaxi势不可挡了。

2021-06-17 16:46

百度在无人驾驶深耕10年有余,我认为Apollo Moon 具备 挑战网约车的实力:
1、在领航辅助驾驶ANP独立闭环的基础上,ApolloMoon共享无人车增加1颗定制激光雷达和相应无人驾驶冗余,即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能力。
2、Apollo Moon具备全传感器及计算单元冗余,完善的失效检测及降级处理策略,支持5G云代驾、V2X等功能。以激光雷达+摄像头的融合设计,确保车辆对外围环境的精确感知,具备的自检和自清洁功能还确保了复杂天气及复杂城市路况下的安全行驶,复杂城市道路送达成功率高达99.99%,即使一套系统发生了失效,也能确保整车仍然执行驾驶指令,将乘客送到安全地点。
3、Apollo Moon在无人化运营交互上实现多项创新,包括四门锁独立控制,上下车动态身份认证,后排乘客状态检测等功能;在车外交互上,车顶外屏车辆状态显示,便利人车互认;在乘客便利性上,提供后排乘客安全带提醒、语音交互、APP控制空调车窗、智能车门等功能。
4、整车成本为48万元,具备5年可靠运营的能力,续航达到653公里,月均使用成本仅为8000元,具备了替代现有网约车的可能性。

2021-06-17 20:18

一直以来,在出行服务市场中,人力成本都是企业运营支出、用户出行价格中的大头。
中国汽车百人会的研究报告显示,驾驶员人力费用占了用户共享出行付费价格中的一半以上。
具体来看,在现阶段国内一线城市2.6-3.2元/千米的出租车价格中,驾驶员成本占了50%;而在滴滴网约车平台上的单个订单价格中,驾驶员费用的占比则高达八成,余下两成为平台费用。
滴滴出行今年提交的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滴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仅为3.1%。
若是能省去占了大头的人力成本,无疑能够大大降低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运营成本,拓宽盈利空间。
而Robotaxi之所以会被视作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皆因业内普遍相信,Robotaxi对人类驾驶员的取代不仅能够减少驾驶员失误、保证道路安全,更重要的是,其对人力的替代或能解决未来共享出行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工成本上涨的问题。
根据通用汽车的研究,到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可将当前3美元/英里的共享出行成本大幅削减至1美元/英里,且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还将持续摊薄成本。
不过现阶段,Robotaxi要实现盈利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改造成本何时能够低于人力成本。
受技术成熟度的约束,目前Robotaxi的业内平均改造成本仍然高于传统出行服务所需的人工支出: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 统计指出,美国以Waym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改装成本基本在20万美元上下。
不过,随着硬件价格逐年下降、研发成本摊薄,车辆改造的成本会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渐减退、劳动力缺口扩大,人工成本则将逐渐上涨。两方合力之下,Robotaxi的附加成本低于驾驶员人工成本将只是时间问题。
麦肯锡预测,Robotaxi每千米成本低于传统出租车成本的拐点,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会出现。
幸运的是,随着Apollo Moon的出现,这一拐点将有望加速到来。
原首汽约车CEO魏东告诉大家,Apollo Moon 48万的成本按照5年摊销,月成本仅8000元。而在一线城市,不考虑车辆成本的情况下,每月仅网约车司机成本就要8000元以上;在二线城市,以一辆B级商务车为例,车辆的月租金成本约为3000元,另外网约车司机成本也要5000元以上。相较之下,Apollo Moon已经具备了对现有专车的可替代性。
在Apollo Moon这类低成本的Robotaxi前装量产车型的冲击下,传统网约车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共享无人车逐步取代,出行市场的现有格局或被彻底颠覆。

2021-06-17 17:25

先说结论,看好Robotaxi商业化运营,但是还需要时间打磨。
我们先要理解一个问题,网约车的行业壁垒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百度的壁垒是人工智能和算法,微信的壁垒是国民级的用户数量以及规模化的强社交关系,音乐APP的壁垒是版权。以这种逻辑来看,网约车的行业壁垒其实很浅,价格、应答时间、服务,能做好这三样,用户自然会选择特定的网约车服务,而网约车公司的组织运行调度,以现今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而言都不算难。
航空公司给航空餐减少几颗橄榄,就能一年节省几百万美元,大宗服务的规模效应非常可怕。有研究显示,自动驾驶化的出租车能将车辆空置时间比例缩小到 15%。百度Apollo moon这款新车能将运营价格拉入网约车区间(当然它的成本已经很低了,这已经大幅降低运营的成本),那么未来随着Robotaxi的规模逐渐扩大,这种成本优势节省下的资本会是个天文数字,资本的逐利本能也会让出行公司大举转向Robotaxi。
另一方面,随着未来Robotaxi逐渐铺开,它的应答效率也会把传统网约车甩的越来越远。
众所周知,任何的算法训练和准确度都来自于规模,规模越大,模型通常越准确。换言之,司机运力规模足够大,会更容易提升整体匹配效率,降低等待时长。这就在无人车本身空置时间的优势上更进一步,让用户能享受更快的应答时间。
“没有人是为了打车而打车的”,出行体验的好坏不在于使用什么打车,而在于能否叫到车、能否有好的服务。一个跨时代的体验到来之后,用户的所有使用习惯都会光速改变,就好像打败诺基亚的不是传统手机制造厂,而是个原来卖电脑的;打败尼康相机的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那些卖手机的。
当然,Robotaxi大规模进入我们生活还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个长期过程。以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教员为例,“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仗要一个一个的打”,巨变总是以几个关键阶段突破的形式实现的,我们拭目以待。

2021-06-17 17:24

我先来说下对Robotaxi无人化出行商业前景的判断,我的结论是:无人化出行商业落地已然可行。
众所周知,Robotaxi无人化出行,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终极形态和广阔市场,已经是整个行业的共识。想要实现Robotaxi无人化出行的商业化,其实就是要满足这样几个必要条件:
一、无人化自动驾驶技术达到绝对安全可靠,至少是像百度Apollo所能达到的99.99%的安全送达率,而且安全性验证过程是要不断进行。外界对于L4级以上无人驾驶会非常苛刻,这就要求那些进入Robotaxi无人化出行赛道的企业进行非常谨慎的自动驾驶软硬件配置和严格验证。这个安全性的验证成本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
二、无人化出行运营成本可控甚至是要求未来有盈利能力。但是Robotaxi要做到成本可控甚至盈利,其实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首先是无人化车型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无法控制下来,那么就必然和规模化运营相矛盾。像一些改装自动驾驶车型的成本动辄在100万以上,那么,根本不具备规模化量产的可行性。再叠加上安全员和运维成本,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成本几乎就是难以控制,更不要说是盈利了。与此同时,无人车出行的用户习惯培养和付费意愿、付费能力,也是考验Robotaxi厂商,
三、无人化出行配套的市场和政策因素的落地出台。无人化车辆上路,对于很多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但是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市场化产品,比如支持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比如自动驾驶落的相关法律与落地政策,再比如像配套无人驾驶出行的商业保险政策等因素,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缺失。
三大因素是什么关系呢?技术能力是必要条件,安全性是无人化出行成立的第一原则;运营能力和运营成本是无人化出行成立的充分条件,没有任何企业或机构可以长期亏损地做技术验证,降低运营成本也是Robotaxi企业当前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配套政策和市场配套也是必要条件,但这些要素也是非常灵活性地。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以及国内各大城市对于自动驾驶产业的支持,相关政策门槛将有望很快“拆除”。比如,今年5月深圳市推出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草案)》当中提出,等级后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在特区道路行驶,无人化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不配驾驶人。同时,授权市政府可以选择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全域开放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商业化试点。 无人驾驶的“有法可依”,之后,Robotaxi商业化落地就能很快突进。
所以,如何打破无人化出行的“连环”困局,那就需要高度专注、持续投入到自动驾驶技术和无人车出行运营的优化当中。要从全局要素全部实现突破才可以。显然,Apollo采取的就是这样的策略。首先重磅押注L4级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技术不断升级和无人车性能的持续提升,来达到安全可靠性的基础线,同时又大力投入量产无人车研发,提出“每两年产品更新一代,能力提升十倍,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大幅降低整车成本。无人车规模上量,又可以赢得各地政府的支持,能够率先在各城市区域进行无人化测试与试运营。步步领先才能实现全局领先。这样才能在Robotaxi无人化赛道占领先机。
事实证明,Robotaxi的商业化之路已经是一条可以验证的通路。只不过,这条路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领先者也是持续投入者的胜出几率会越大,后进者和犹豫者可能就是昙花一现的几率。
无人化出行对于当下网约车出行市场格局的挑战,我认为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个层面是从市场占有来说,Robotaxi对网约车的挑战会比较小,Robotaxi仍然只是少数城市限定区域的“体验式”出行,对网约车的市场冲击不会非常明显。第二个层面是从替代性来说,Robotaxi是对出行市场的一次颠覆性重塑。这个市场的增长一定是指数级而非线性增长,也就是一旦到达无人化出行成熟的临界点,在政策、资本等力量的驱使下,共享无人化出行会如几年前的共享单车一样迅猛增长。当然这其中会存在一个私家车、网约车和无人车并存的混乱时期。一旦无人化的体验、出行成本、安全性到达大众可以普遍接受的程度,私家车会大为减少,网约车会被快速替代。这一阶段,城市出行的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一个期限,预计指数级爆发点会在2025年左右,出行市场格局全面变革会在2030年左右显现。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些思考,仅供各位球友参考。$百度集团-SW(09888)$ $百度(BIDU)$ $新能源(BK1419)$

2021-06-17 17:09

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可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无人化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必经阶段,经历了多城市、长时段、规模化的无人驾驶测试,在5G云代驾等云端服务成熟可靠的前提下,Apollo选择在北京将无人驾驶Robotaxi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未来随着Robotaxi的运营,不断完善无人化服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会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更加绿色、低碳、便捷的出行服务,因此我认为APOLLO是能挑战现有网约车市场格局,对此我很乐观!